基于当代教育环境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与思考*

2021-04-08 06:16滕芳彤赵春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医生

◆滕芳彤 赵春阳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的不断发展,生命教育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从校园霸凌到高校自杀、他杀事件的频频出现,让人们在惋惜年轻生命陨落的同时,也对“生命”一词有所思考。生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过程。生与死从来不是对立面,人们往往对生充满向往和追求,对死亡排斥与厌恶[1]。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意思是说生死是一件大事,人们往往避讳谈及,却忽略了对当今青年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培养。现如今,抑郁、自杀等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不可忽视的社会性问题,而医学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每天都在面对生与死的话题。从医学生到医生的成长过程,往往是在看到无数生命逝去,自己却无能为力的过程。

1 医学生的特殊性

1.1 医学生的“学生”身份

医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最关键的是学生这一身份。大学生仍然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阶段,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总是处于矛盾、不和谐的状态,它们之间的不断碰撞使很多学生处于敏感、烦躁、冲动的情绪中。若长期处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中,学生很容易病态,更易因为一时的冲动而造成思想的偏差,从而走上不轨之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舆论信息的快速传播,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报道非常多见,人们在惋惜的同时总是会伴随着疑问:为什么这么年轻的生命会在学校陨落?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样的想法的?怎样做才能干预甚至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是对死亡的淡薄以及对生命重要性的忽视,侧面反映出高校死亡教育的缺失。教育不单单指教育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应该针对生命和死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完善人、提升人的人格,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生命观[2],简单来说,就是使自己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教育注重的不仅仅是培养的结果,更多的应该是注重学生人格和“三观”的养成过程,也就是人的一生——生命的过程。生命是无价且宝贵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生活中会有坎坷、消极的一面,也会有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并收获果实的积极的一面。人生的道路,正是因为充满挑战而充满无限的可能和无限的精彩。所以,学会如何积极地面对生活,努力绽放生命的色彩,这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思考的话题,更是高校对学生的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

1.2 医学生的“医生”属性

首先,“医学生”重点在于“医”字。医学生不仅仅是未来的医生,更是未来医学的掌舵人,如何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帮助病人,是医学生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思考的重要问题。死亡教育能帮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正确看待生死,对生命有敬畏之心。生与死从来不是对立面,如果说“向阳而生”是对生命的歌颂,那么“向死而生”则是对生命的敬畏。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思考死亡,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死亡教育让医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轻言放弃,收拾好行囊,整装待发,努力在每一天发光发热,并将这份热情投入工作中,服务好每一位病人,并将医学事业的发展作为人生前进的方向与目标。

其次,只有医学生更好地投入临床工作,患者才能更加信任他们。医生的责任,除了救死,还有扶伤。伤不仅仅是指身体表面的伤口,还指心灵的创伤。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无数的医护人员在新年奔赴前线,尽管当时所有人对疾病的认知都微乎其微,他们却在全心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的同时,尽力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缓解患者因对疾病的未知而产生的恐慌心理,减低患者的不安全感,帮助每一位患者与他们的家人取得联系,告知家属患者的情况。即使在疫情防控早期,面对种种不利因素,每天的工作量成倍增长,医护人员也没有退缩,在救治病人的同时,逐渐成为病人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人,从而真正地诠释了“走进病人的灵魂,做病人的精神支柱”这句话的含义。

2 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

2.1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接班人

开展死亡教育为培养合格的医生打下坚实基础。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应该具有仁心,心术不正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好医生;其次要具有仁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既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医术精湛,思想丰富;也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使遭受打击和磨难也无怨无悔,不被名与利蒙蔽自己的双眼;更要有悲天悯人之心,品德优良、仁爱待人,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2.2 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开展死亡教育对于临终关怀以及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当几乎所有的医学手段都无法再对其进行有效救助的时候,医生帮助他们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是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4]。近些年来,临终关怀、安宁护理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人很难完成生命最后的告别,这也是医学生未来努力的方向。旁人很难体会许多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有许多晚期病人连基本的抢救都无法进行,而医学生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可以在他们尚且可以活动的时候,帮助他们实现还没有完成的梦想;在病痛来临时,陪伴安抚他们,轻言缓解他们的情绪,慢慢引导他们学会告别,这种告别不仅是对亲人的告别,也是对自己的告别,对生命的告别,希望他们能坦然面对死亡,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随着时间的推进,每一个人都会变老,也都会有面临死亡的一天,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是人类一直探寻的问题。

2.3 优化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学生生命教育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与核心,让医学生拥有医学人文的精神与理念。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对死亡及生命的认知去切身体会患者的痛苦和需求,做到体病人之痛、感病人之苦,设身处地地帮助到每一位患者。医学生在入校时曾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不仅是医者的初心,更是医学生的使命[5]。医学生以人为本,给患者人文关怀,医病,更是医心,在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体系以及创造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开展死亡教育的阻碍

开展死亡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阻碍,比如:中国传统生死观对死亡避而不谈[6];医学生的死亡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上,而是应该以临床的实际案例为引导,这对于许多即将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我国的死亡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始较晚,发展较缓慢,有许多观念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很多的实际案例可供参考,这使得许多临床工作无法开展。

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困境,器官来源的缺乏正是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一大阻力。受传统观念和死亡概念的影响,我国器官移植供体甚为缺乏,即使在现在,脑死亡的概念存在且合理,但绝大多数人仍相信心跳存在就意味着生命存在,导致许多器官捐献者错过器官捐献的最佳时机。中国人一直认为人死后身体应该是完整的,不可有损伤,这同样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另一大阻碍。但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逐步建立,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虽然人们仍然很难从容地面对死亡,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告别自己的一生。

4 结束语

任何人都要学会生活、学会反思,拥抱世界、告别世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老病死、周而复始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医务工作者由于职业特点,更是每天面对生与死的话题。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的领航者,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死亡教育及相关课程,不仅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更有利于医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过程中能体病人之痛、感病人之苦,为创建良好的医患和谐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临终关怀以及器官移植等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医生
最美医生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医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