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潭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1-04-08 01:17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湘潭市文化遗产物质

张 慧

(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

一、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

湘潭市拥有着悠远的历史,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湘潭市挖掘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2006年,湘潭市的青山唢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目前,省级非遗项目共有10个,如花鼓戏、韶山山歌、湘乡石坝鼓传统制作技艺、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等。另外还拥有34个市级非遗项目和54项区县级非遗项目。①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现状较差,重视力度不够

周边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还很淡薄,各界对于“非遗”的关注度还很低。以跨界的社会问卷调查为例证,在106人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超过50%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只是偶尔关注,另外,十分关注与不关注的人数比则接近1:2,而有志于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实践人数仅占调查的1/6。

(二)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前是互联网高速发展下的新时代,而从化区内的非遗文化的传播还是过于单一,过于传统,局限于静态模式宣传、口头传播、肢体传播以及存在“一次性”传播等形式。而这些形式的传播会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流、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一旦在某个区域内出现传承人流失或文化淡化等情况就会使非遗的传播和保护受到严重的影响。②据调查,大部分人对非遗节目表演感兴趣,这是宣传非遗的文化的新形式,比较大众化。此外,有59.43%的市民表示网上的信息交换和新媒体的传播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同样有57.55%的市民表示增设旅游项目和文化展览也是引起关注的方式。

(三)非遗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开展面临难题

据调查,首先,非遗工作所需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当地政府财政的支持,经费总投入额度远远难以维持非遗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其次,非遗项目自身创造经济效益较少,也影响其传承与发展。③少部分非遗项目自身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了较多的外来资金投入,而较多的民间艺术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进而对于政府经济支持的需求更加明显。这一“强”一“弱”的长久性对比,使得部分处于弱势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更加困难。

(四)缺乏开发拓展平台,被关注度过低

从现状看,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开发拓展平台,为其发展提供有效开发拓展途径,存在“为保护而保护,为开发而开发”的状况。这是十分不利于区域非遗文化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一)非遗进校园,根植中国心

学校是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千百年来非遗文化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进校园不失为一个值得提倡的好途径。在校园中弘扬非遗,对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乡土情怀具有积极的意义。非遗文化的魅力被感知与发掘需要出口,而在校青年学生或教师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责任。此举不仅让人们能接触非遗文化,同时也能更好的宣传好非遗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非遗的理解。目前,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开始进校园了,但是,可以进一步在中小学设立非遗文化传承基地,能让更多的学子与家长能近距离接触到非遗文化。同时,高校传播力度不够。湘潭拥有13所高校教育资源,可通过公益志愿服务、高校巡回展览、高校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把非遗文化覆盖更多学子,在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拓宽专业学习的渠道。

(二)依托乡土文化,建设非遗主题村落

立足非遗保护利用,加强非遗主题和民俗文化村建设,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以广东从化南粤古驿道为例,一方面依托绿水青山,打造非遗主题村落,使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能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找到了文化认同,凝聚了更深的乡土情怀,增强文化自信。④不但带来了大量的人气、财气,更重要的是激活了村民的心气,恢复了古村生机,挽救了一批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更为村民展现了家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唤起乡村青年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改变了村民思想上的固有认识,吸引了部分村民返回村从事文旅产业。

(三)结合时代新媒介,开拓“互联网+非遗”传播新思路

将非遗文化和新媒体相结合,利用新媒体的客观真实、超文本性、信息海量、即时交互、娱乐性强等优势,能打造出一批新的传播产物,不仅可以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还能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冷门的传统文化“火”起来,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新科技可以给非遗文化打造新包装。如非遗动画化、视频化,促进非遗对外以新形式传播的同时能以新的媒介给予非遗文化更多新的“活力”,真正做到非遗的“活态”传播。

(四)打造未来文化新名片——非遗+项目:“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体育”

非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与旅游、体育、文创等结合,有利于挖掘出等多的潜在价值。以石鼓油纸伞为例,这种油纸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长达有600多年。在当地,为了保护和传承制伞技术和工艺,建立了很多家伞厂。这些伞场的建立,不仅能够将油纸伞工艺发扬光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元素,将无形的非遗文化转变成为有收藏价值、纪念价值的礼品、手工艺品,借助市场的推动将特定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在推动传统文化转变的同时也能对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目前国家、社会和众多文化学者所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乡发展中发挥着塑魂、兴业、育人、添乐、扬名等重要功能,特别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步的提高,精神生活需求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众多,承载着历史,但在区域内还有待更好地去推进发展,如在目前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结合社会实际地去保护与开发非遗项目,想必在日后的全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之路上定会起到领头的作用。

湘潭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欣赏眼前的辉煌,更是一份历史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更非一蹴而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物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促进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新发展,彰显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湘潭市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湘潭市:感悟百年党史,践行初心使命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湘潭市老年大学学员作品 展示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