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窑洞营造技艺及民居文化的保护开发构想

2021-04-08 01:59马浩夺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庆阳陇东窑洞

马浩夺

(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甘肃 庆阳745000)

一、窑洞民居文化资源概况

董志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为陇东先民挖制窑洞提供了先决条件,大约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多处分布,早在夏商时期,周先祖鞠陶、不窋、公刘等十多代人曾在这里挖窑洞,建村落,教民稼穑,开创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先河,挖窑建庄,教民稼穑,《诗经》称“陶复陶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

陇东窑洞主要分为地坑院(下沉式)、崖庄院(靠崖式)和箍窑(独立式)三种形式,营造要求相对简单,无须砖瓦,地坑院和崖庄院多在塬边、沟边及山崖下挖制,不占用地表土地,可谓是最节能环保的民居建筑形式,陇东居民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主要居住在窑洞。地下窑洞院落分为靠崖式的崖庄院和下沉式的地坑院。崖庄院要沿塬边、沟边依势开挖,三面靠崖,根据院中所留土方高低和出入方式,有明庄、暗庄、半明半暗庄之别。依地势修成内弧形崖面的窑洞院落称为“罗圈庄”,将梯级台地每层皆修窑洞,远观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窑洞群落,谓之“架板庄”,庆阳的不少古窑庙正是“神以窟居”的古语佐证。地坑院则需在平原区下挖方坑,再挖出入的巷道和窑洞,工程量大,修造者须土地宽广、经济富足。

地上独立式箍窑是模仿地下窑洞的拱形结构用胡墼或砖石砌扎而成,墙体较厚,在加宽的基础上内侧驮负拱顶,外侧砌直立墙面,顶部加檐覆土,撒瓦压脊,外部似房,内实为窑,保温性能类似地下窑洞,冬季窑内不易结冰,故常作为地上房舍院落中的厨房,是第三种庆阳窑洞的代表形式。

地下的窑洞院落崖面通常为3丈左右,将崖面掘好后可处理成水波浪、一线通、乱镢子等多种纹样,窑洞挖好毛筒后,定线提镟、砌扎窑肩。土质不好的崖面所挖的窑洞还需要加固,经过无数代先民的经验累积和总结改进,庆阳地下窑洞的式样逐渐定型为外高里低、外大里小的“狗蹲势”造型,可谓是庆阳地下窑洞的形制特色。窑口处砌扎窑肩,除留门窗外增设高窗,增强采光并利于排烟,也可随时关闭保暖。窑内冬夏温度保持在15℃-20℃之间,非常适合人类居住,正如庆城县清代进士惠登甲所赞:“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地,可爱冬暖夏又凉”。

二、窑洞民居文化及营造技艺存续的状况

庆阳窑洞民居是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对自然环境创造性的开发利用。2002年,庆阳市在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窑洞民居之乡”;2006年9月,西峰区组织申报的《陇东窑洞民居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民俗类;2008年6月,申报国家级的《陇东窑洞民居文化》项目经评审研究,定名为《窑洞营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

具有陇东特色的窑洞民居在庆阳市各县(乡、镇)均有分布,千百年窑洞群落中生活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据《庆阳地区志》记载和详细调查来分析:窑洞住户比例不断下降。

20世纪4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6491孔,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总面积的87.8%;上世纪5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84921孔,建筑面积263.86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面积的87.45%;

上世纪6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110074孔,比50年代增加27%,建筑面积315.45万平方米,占乡村民居建筑面积的82.5%。

70年代末,全区有窑洞125301孔,窑洞总数和建筑面积均比60年代增加,但窑洞和房屋相比数量有所下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区有窑洞161296孔,建筑面积504.11万平方米,占全区民居建筑面积的47.34%。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窑洞虽多,但因人们生活的改善盖起了瓦房,再加上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民众开始弃窑建房,原来的窑洞被大量废弃,变成无人居住的孤庄,许多窑洞因无人居住而塌陷,务工留居城市者也不少,原有窑洞被大量废弃塌陷,有些还推窑垫坑而造田,窑洞住户的比例仍在不断下降,窑洞民居这种依附于田园的传统居住文化形式出现濒危趋势。

窑洞居住群体的减少使得窑洞营造技艺随之丧失了价值而趋于濒危,营造窑洞的“土匠”大多弃业或转业,国家为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承人补助,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窑洞营造技艺的继承和学习,但由于广大群众居住观念的转变和保护资金的不足,濒危状况转变不大,窑洞民居文化和营造技艺的存续状况并不容乐观。

三、采取的保护措施和发展现状

庆阳市西峰区文化馆作为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保护单位,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笔者长期从事窑洞民居文化和窑洞营造技艺的研究保护工作。

1.在窑洞营造技艺项目的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西峰区文化馆组织人员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抢救性记录,绘制了分布图、编辑完成了《西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窑洞营造工具等实物资料进行登记后由持有人保存的方式。推荐申报了代表性传承人,建立起了国家、省、市、县(区)四级传承人体系,对窑洞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做了基础性工作。窑洞营造技艺的传承由原来的营造过程传承转变为修缮过程传承,代表性传承人李世荣、郭建忠等在带徒修缮窑洞院落中传承技艺。

2.设在西峰区小崆峒的西峰区民俗博物馆,以窑洞院落的形式陈列展示西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物,小崆峒修建的窑洞宾馆、罗圈庄窑洞院落,起到了宣传推介作用。

3.已有1300余年历史的西峰区肖金镇老洞山真人寺作为黄土高原上唯一一座具有陇东特色的窑洞庙宇群落,保存了唐、宋时期的窑洞壁画,每年庙会吸引庆阳及周边陕西、宁夏等10多个县区群众前来,对陇东窑洞居住历史和文化也进行了间接宣传。

4.西峰区董志镇庄头村小河湾组、显胜乡毛寺村群众对临近旅游景点的典型性窑洞院落采取修缮保护,作为旅游产业配套资源开发民宿旅游、农家乐等项目,使窑洞民居在使用中还能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西峰区董志镇环川旅游线路上,小河湾村的窑洞民居经修缮后成了优美的旅游景点,显胜乡的黑老锅冰瀑旅游线路附近也拟规划窑洞民居景点,彭原镇顾咀村地庄组沟畔的窑洞群落已被作为影视基地,摄制了窑洞生活类影视作品《福娃》。华池县的南梁镇白家砭村群众已开始利用窑洞民居发展红色旅游配套的餐饮住宿产业。这些都对窑洞民居文化也起到了较好宣传作用。

5.西峰区后官寨乡和正宁县西坡乡等地方将废弃的窑洞重新修缮,办起了养羊场、养鸡场,利用窑洞的冬暖夏凉和温湿度较均衡的环境,家畜、家禽疾病少,形成了以窑洞院落为载体的养殖产业。

四、保护开发构想

鉴于窑洞民居文化的特色性和营造技艺传承的濒危状况,制定的保护开发规划如下:

(一)转变认识观念,保护文化资源

窑洞民居在庆阳是传承数千年历史的民居形式,冬暖夏凉的特性鲜明,千百年的居住生活中还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民居文化,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不能将其只视为贫穷的象征,灭之而后快。

随着高铁的开通,应该修缮解决好庆阳窑洞民居安全和防潮问题,开展窑洞民居生活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体验游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窑洞夏日凉爽的气温对火炉城市中经受酷暑煎熬的人来说颇具吸引力,可谓是避暑的好去处,若再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综合整合开发利用,开发出季节性、多样化的旅游体验线路,让外来游客在窑洞民居中体验陇东民居文化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窑洞民居就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守护传统村落,予以活态保护

尊重历史文化遗存,不搞破坏性甚至摧毁性建设,将庆阳市打造成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文化市”,以原有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最大限度发掘并利用原有资源,新农村建设不搞“一刀切”,对的废弃塌损、已无保护价值的窑洞应该推平还田,执行土地回收利用的政策。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窑洞群落推荐申报中国传统村落,予以活态保护。让窑洞居住生活也作为景观呈现,开展文化旅游、影视基地、窑洞民居体验游与农家乐相结合的文化旅游服务项目等,以产养遗,活态传承,土地政策与遗产保护并行不悖。

(三)传承窑洞营造技艺和营造典型规范的代表性院落

对窑洞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和窑居耆宿进行进一步跟踪调查和补充调查,对窑洞的营造、修缮流程、窑洞居住生活习俗、禁忌等方面进行采访记录,整理编入专著中;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窑洞营造相关器具及实物资料征集来予以展示宣传,避免随传承人的逝去而遭毁弃。遴选有人居住、保存完好的典型性窑洞院落,作为窑洞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实体资料予以挂牌,现已在全市遴选挂牌11户,并配套征集相应的农耕器具和窑洞营造工具布展进行和展示宣传。

要增强广大群众对窑洞民居生活器具及营造工具等实物资料的保护意识,传承窑洞民居文化和营造技艺,也能让青少年及后辈能看到先辈的居住形式和艰苦历程,感恩惜福。

(四)开展研究和宣传推介

在研究工作方面,笔者通过普查搜集资料,正在编撰非遗项目专著《窑洞营造技艺》,现已增补资料订正收尾中,以期对庆阳窑洞民居的历史沿革、营造方式、功能划分、存在现状和前景等内容进行全方位介绍,对这种具有数千年生活轨迹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记录和传承;举办窑洞营造技艺的传承保护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为保护工作提供新思路,去年已举办了两期,通过宣传推介,工作得到了市、区政府的重视,今年4月,全市举办了传承弘扬窑洞民居文化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场观摩研讨会,按照《会议纪要》精神,组织开展了全市重点窑洞民居和营造工匠开展摸底调查,10月又举办了庆阳窑洞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振兴研讨交流会,征集窑洞民居文化保护方面论文60余篇,编成了庆阳窑洞民居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振兴研讨交流会论文汇编,庆阳电视台也制作了一期介绍庆阳窑洞民居调查保护的节目在会议期间进行了电视展播,社会反响良好。

搜寻正在营造或修缮的窑洞院落,撰写《窑洞营造技艺和民居文化》宣传片脚本,对窑洞营造、修缮的流程和窑洞民居文化进行摄录编辑,完成《庆阳窑洞营造技艺和民居文化》宣传片,进行网站展播宣传,现已完成样片。

五、结语

总之,要从政府层面理性规划,科学保护,加强宣传,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加大对陇东特色的窑洞民居文化营造技艺的保护力度,对窑洞民居的“文化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使窑洞民居这种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轨迹性文化形式能传承接续,让我们能共享这份历史和文化遗存。

猜你喜欢
庆阳陇东窑洞
陇东能源大数据中心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Our Best Friend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陇东黄土高原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
陕北窑洞民居
庆阳开展2015年市直国有林区森林保险理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