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吉丹
(贵州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人民主要是以歌代言、记事、言情,将自己悠久璨烂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歌曲,口口相传至今,传承着侗族生活中的日常点滴、神话故事、道德法则、为人处世、爱恋情怀等等。其中,最能体现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特点的就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早在1986 年以前,九位来自黎平县的侗族姑娘将侗族大歌带到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这是侗族大歌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刷新了国际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偏见。侗族鼓楼大歌是侗族大歌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具有鲜明的民族符号特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侗族鼓楼大歌,顾名思义,与侗族鼓楼息息相关。侗族鼓楼是侗族特有的一种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村寨中极具特色的标志。侗族人将鼓楼作为政治、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逢年过节或者村寨之间“月也”时都会通过鼓楼对歌的方式进行友好互动和娱乐,鼓楼对歌也成为侗族人民促进村寨凝聚力的有效手段。贵州省黎平县岩洞村作为拥有“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寨”美誉的村寨,自古将在春节举行鼓楼对歌活动看作村内头等大事,这对鼓楼大歌的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下文将黎平县岩洞村春节民俗活动为对象,对新时代以来,侗族鼓楼大歌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并尝试对侗族鼓楼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
岩洞村,处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西南方向,是岩洞镇政府所在地,从岩洞到黎平县城有大约29 公里路程。岩洞村村内分为登务、今翁、沙涛、弄肯、四周(又可分为呟唔、呟打两个寨子)、蜡南、高几扒、公邓九个自然寨,有20 个村民小组,980 多户,4238 人口,其中有98%的人口是侗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侗族自然村寨,岩洞人喜爱唱歌,对侗族大歌更是情有独钟。
建国初期,岩洞村侗族歌手吴培信带着美妙动听的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登上世界舞台,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岩洞村也因此拥有了“侗族大歌走出国门第一乡”的荣称。
2002 年10 月,中国社科院和国际福泉基金会建立岩洞中学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也将岩洞村作为“保护侗族大歌示范项目基地”。
2012 年12 月,岩洞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岩洞村被评为中国优秀传统村落,将十分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也为鼓楼大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岩洞村有渊博、质朴、浓厚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是侗族大歌的原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都给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是传承侗族风情文化的主力村寨。
鼓楼大歌,侗语称为“嘎得楼”(gkal dees louc),是侗族大歌中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民间合唱音乐。鼓楼大歌的界定在学术上有广、狭义之分,广义认为,鼓楼大歌就是侗族大歌。因为鼓楼大歌的曲调是大歌中最悠久的一种,所以之前的“嘎老”指的就是鼓楼大歌;狭义认为,鼓楼大歌是专家学者以演唱的场所来界定的,一般来说,鼓楼大歌也可以在其他场合中演唱,这种界定只是为了区分在鼓楼里演唱的和在其他场所上演唱的多声部歌曲。
鼓楼大歌的特点是歌曲产生于某个特定村寨,具有该村寨自己的文化背景及意义,并且曲调以产生地命名。例如肇兴侗寨的鼓楼大歌称为“嘎肇”、岩洞村的鼓楼大歌称为“嘎岩洞”、从江小黄侗寨的鼓楼大歌称为“嘎小黄”等。鼓楼大歌一般在节日、或者闲暇时在鼓楼内演唱娱乐,且多为坐唱。在两个村寨之间进行的“月也”活动中,双方歌队也会在鼓楼比试大歌。鼓楼大歌歌词的内容颇为广泛,但主要以唱古代长篇叙事诗为主,其中常演唱神话传说、寓言、爱情故事、人生箴言、英雄伟绩等等;这种大歌篇幅少则几段,多则几十上百段。鼓楼大歌颇为注重歌词内容,音乐旋律较为单一,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给人以朴素、庄重、严肃的感觉。
岩洞村一年之中有许多充满民族特色风情的节日活动,例如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春节等。在众多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具特色的。春节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到初六才结束,在这期间,侗族同胞会举行很多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届时整个侗乡热闹非凡,充满了民族氛围。鼓楼大歌始终贯穿着整个系列活动,占据着不容忽略的地位,鼓楼对唱也是春节民俗系列活动中最主要、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侗族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从正月初一的“绕寨游街”(onh jiah)正式拉开帷幕。绕寨游街是岩洞村的特色传统民俗活动,在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身着侗族盛装,每个寨子的男青年都自发组成一个“吹奏乐队”,寨老在前,男青年敲锣打鼓吹芦笙带领着本寨人加入大队伍,届时全村人都一起走街串巷,组成一条蜿蜒的长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一大早,村内的男女老少吃过早饭就开始装扮自己,穿上岩洞村的传统侗族服装,为下午的绕寨活动做足准备。中午过后,侗寨就会陆陆续续听到芦笙和敲锣打鼓的声音,这是活动开始之前的“前奏曲”,提醒村民需要加快进度。绕寨活动一般都是从岩洞正街的寨子开始,以高几扒、公邓为首,随后各寨子纷纷带领本寨人加入大队伍,绕过四周和沙涛,队伍完整后大家形成一条长龙,绕寨游街,最后回到正街丁字路口绕圈转三圈,各寨就跟着各寨队伍回到本寨,整个绕寨活动就此圆满结束。
鼓楼对歌是侗族鼓楼大歌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也是春节民俗活动中历时最久的活动。对歌活动从初三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初六才结束,其中初五祭萨和初六白天对歌最为隆重。村内的自然寨两两相互组队,一般情况下,兄弟寨不互相进行鼓楼对唱,例如高几扒和公邓是兄弟寨,就很少相互邀请。对歌的女歌队往往在过年之前就由各寨寨老们综合寨中意见决定,通常情况下,对歌的队伍不会和上一年完全一样,但如果通过去年的鼓楼对歌,觉得对方情投意合,第二年则可以邀请相同的女歌队。在晚上进鼓楼对唱之前,男歌队都会邀请女歌队到本寨吃长桌宴,这也是另外一种“对唱比赛”。在长桌宴上,吃过饭后,大家会唱起敬酒歌相互敬对方酒,你问我答,你唱我和,直到一方答不上来为止,按照约定,不能答上的一方得心甘情愿喝酒认罚。酒足饭饱之后,男歌队送女歌队回去梳妆打扮,为晚上的鼓楼对唱活动做足准备,随后又从女歌队的寨子接回本寨鼓楼进行鼓楼对唱。晚上,歌队双方都围坐在鼓楼内篝火旁的长凳上准备对歌,一般年轻男女坐在前排,而他们的歌师和年幼小歌手的父母坐后面一排,给他们壮胆和题词。在正式对歌之前,女歌队会先唱感谢男歌队招待的感谢歌,男歌队也会以歌对答,大概是一些招待不周,谦虚的歌词。唱完赞扬对方的歌,鼓楼对唱就正式开始。对唱从女歌队开始,女歌队在唱大歌之前,会先唱一首起头歌“主巴按”,再开始唱大歌,男方也是如此。从初三到初六,每一次对唱都是以这种形式开场。
对唱的大歌题材非常丰富,一般女歌队唱什么歌,男歌队就以同类歌曲还歌,有时候是一首一首的还,有时候是一段一段的还。如果歌队学习的歌曲数量和类型不够完整,也可以用其他类型的歌曲对答。鼓楼内男女歌队一唱一和唱着动听的侗族大歌,整个过程充斥着浓郁的侗家年味。在对唱约四、五个小时过后,一天的鼓楼对唱也快落下帷幕,这时女歌队就会唱《散堂歌》表示不舍结束之情,男歌队也同样会还《散堂歌》表留客之意,唱完《散堂歌》后男歌队送女歌队回家,一天的对唱就正式结束。在此之前,鼓楼对歌也是一种促进联姻的手段,通过鼓楼对歌加深与对方的印象,因此鼓楼对歌的主力一般都是青年男女。从初三到初五鼓楼对歌都是在晚上进行,初六是从白天对歌到晚上,初六晚上男歌队在送女歌队回去的同时,还会挑送给女歌队的糖果、粑粑之类的礼品一起送回去,表示对女歌队这几天对歌的辛苦慰问,由此结束一年一度的鼓楼对歌。
侗族同胞有自己专属的宗教信仰。在其文化词典里,“萨”不仅是侗族人民信奉的女神,也是侗寨的守护神,侗家人每年都会在初五这天举行盛重的仪式来祭奠她,以求来年顺风顺水、平平安安。所以,每逢初五,村内男女老少都会身着最隆重的侗族服饰参加全村的“祭萨”活动。中午过后,各寨敲锣打鼓吹芦笙去接与本寨对歌的女歌队去祭萨,侗家姑娘也都会穿上自己最隆重,最漂亮的侗衣去参加祭萨。在出发之前,大家会喝祭茶和在头上插一小根稻草,据岩洞村的老人说,喝了祭茶就会变得更聪明,稻草是所有参加祭萨的人都要戴的。随后各路队伍齐向村内的广场聚集,开始准备祭萨。来到广场,大家由手持油纸伞的寨老带领下,先绕祭坛三圈,过后各女歌队就在祭坛旁自行围成一个小圈,唱“祭萨歌”,全寨的男歌队在中间绕成几个大圈,由寨老带领唱祭萨歌,也类似“多耶”,女歌队唱完后,男歌队还会邀请女歌队一起。整个仪式大概进行三个小时左右,仪式结束后,各寨男歌队就会护送邀请的女歌队回去,晚上又开始鼓楼对唱。
初六鼓楼对歌结束后,“初八至十五期间主要是本村与外村之间互相走访集体作客,唱侗戏,赛大歌,汉语称为‘吃相思’①”。在初八到十五期间,岩洞村内有时会组织唱侗戏活动,每个寨子轮流唱,一个寨子唱一天,也有些寨子会自行组织唱一部连续的侗歌,或者邀请其他村寨的歌队进行“月也”。“月也”是一个集体活动,一个村寨的男歌队邀请外村村寨的女歌队,一般都是邀请与本村交好或是唱歌极好的歌队,以此交流双方寨子的音乐文化和促进双方友好相处。“月也”一般会进行拦路、鼓楼对唱、唱侗戏、送客出门等活动,在“月也”期间,邀请的寨子都会杀猪宰羊接待女歌队,以此表示对女歌队的热情和欢迎。“月也”的主题是音乐,鼓楼对唱和侗戏表演是“月也”的主要活动,在活动中双方的音乐文化得以交流,有助于鼓楼大歌的传承,也提升了双方的友谊。侗族是一个崇尚唱歌的民族,以歌会友是他们最真诚的方式,也正是这种习俗,才得以让极具文化魅力的侗族音乐旷日持久。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生活习惯发生巨大改变,特别进入互联网时代。加之农村群体外出务工的趋势有增无减,这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影响颇大。在新时代,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会逐渐产生侗族大歌不再“洋气”的思想,认为其并不符合他们的听觉审美,再加上汉族文化的冲击,鼓楼大歌就更难以传承。在岩洞村,有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虽说大家在春节期间都会回家过节,但是愿意学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掌握鼓楼大歌的曲目和数量也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候在鼓楼对歌时,女歌队要邀请已经出嫁的“姑妈”或者嫁过来的“嫂嫂”助阵,男歌队要让父亲、爷爷一辈的长辈代替还歌。现在随着大家掌握的歌曲量减少和少组织歌班学歌的情况,岩洞村的鼓楼对歌活动从原来的初三晚上,改为初五晚上才开始。歌班的学习也是快到鼓楼对歌时,才开始组建,一般要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学习鼓楼大歌,但是现在只提前十多天,而且大部分还是寨内强制性的要求,总体而言,已经很少有人愿意自发性组织。对于鼓楼大歌,很少有年轻人能很好把握它的韵味,也不能完整地背诵一首鼓楼大歌,虽说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现在侗文的发布和可用汉字音译代替侗文,大家都不会去记背大歌,大多数年轻人都拿着一本自己抄的歌本或者手机机械地边看边唱。对歌的原则也没有之前那么严谨,现在是掌握什么歌曲就还什么歌曲。
目前在岩洞村,每寨的歌队也变得越来越少,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唱鼓楼大歌,年轻姑娘又早早婚嫁,一个歌队少于四、五个人就不成歌队,如此便会解散很多歌队。现在在岩洞,适龄的女歌队不为多见,大部分是在校的中小学生,或者已经嫁娶在家务农的中青年人,稳定的歌队少之又少,这对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非常不利。近几年,岩洞也没有组织“月也”活动,因为真正懂唱侗族大歌的人越来越少,也没有人组织,这对大歌的发展影响很大,鼓楼大歌也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样逐渐在本民族的血液里流失。
现在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岩洞村自己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流逝,便积极寻求补救方法,呼吁大家积极参与。有时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唱歌比赛,参加的歌队都会有奖励,以此来鼓励大众,鼓楼大歌也改为由坐变站,走向舞台。
在新时代下,国家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一名身处少数民族地区又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幸事。笔者认为,应该迎合这个时代,利用网络平台多宣传,制作精美又有高质量的小视频或文章,发布在网络平台,创新的发展和传承大歌。重视鼓楼文化,再将侗族大歌更加稳定、成熟的走入侗族地区中小学生课堂,从小抓起,培养兴趣,才能广泛地继承我们的音乐文化。将学习侗歌变成一件常事,在村内组建专业的传习所,请歌师和喜好侗歌的年轻人来教授侗歌,多与时代结合,将学习侗歌变成有趣、生动的过程。截取大歌中互动感强、旋律引人的曲段,增强听觉的震撼和与观众的互动,让更多人注意、关注大歌。利用春节开展的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呼吁更多人参与其中,向外宣传,对内积极。
总之,侗族大歌是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及研究价值。鼓楼大歌作为侗族大歌中最具代表的类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体现着他们的意志、人格和精神,表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展示了他们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充溢着侗民的生命状态和生命韵律的跃动,是侗民的生命体验形式之一。”②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人守护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珍宝,我们应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一种文化模式的源远流长与代代相传,基于文化的承载者,一群人的数量和文化流传区域的大小有关,又与文化起源时经选择而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相符程度有关。”③我们要重视音乐文化的传承,积极探索相关途径,并将其有效地传承发展下去。
注释:
①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7.
②朱慧珍,张泽忠.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97.
③田耀农.陕北礼俗音乐的考察与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