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山 张冬冬
(1.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北京 100872 2.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需要专才。由于长期没有在高校设置独立的党的建设学科以提供教学科研支撑,党的建设研究与宣传、党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与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重任相比,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艰巨程度相比,与党组织、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党员数量的百千万规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严重制约党建质量和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提升。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正式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文件)[Z].2016.在单独设为学科以前,“党的建设”作为一门高校课程,发端于党1937年创办的第一所大学陕北公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和不少高校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理论课中安排有党的建设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1958年创立中共党史系,开设党的建设课程;1960年中共党史系设立党的建设教研组,1961年开始编写教材。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学位办1983年确定在法学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14年更名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2017年,“党的建设”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七个二级学科。对于这个单独设立仅有四年而实际历史悠久的学科,本文拟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等方面,系统分析其建设状况,再结合专家学者观点,展望学科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思路。
2017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发文《关于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通知》,(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通知[Z].2017.批准全国11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招收“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不少“双一流”高校也开始自设该专业并招收研究生。第一批党建专业学生于2018年9月正式入学,党建专业目前共招收三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从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专业的招生规模(表1)来看,山东大学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生数量较多(南开第二年招生数量即回落),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稳定增长,复旦大学于2019年开始招生,其他各校基本持平,“党的建设”专业的招生规模呈积极稳定发展趋势。可以比较的是,“党的建设”学科单独设立前,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2015年底在全国共有19个博士点、86个硕士点,分布在67所高校、14所党校、2所社科院、3所部队院校,一年的毕业生不足800人,其中党的建设方向毕业生就更少。(3)参见欧阳淞.建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的看法和建议[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 143-149;杨德山,李文苓.建设“一流”学科 保持“标兵”优势——“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7(10): 110-112.以9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11所中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数据不明)第一年招收70名、第二年招收102名、第三年招收136名党建专业研究生的数量和增速来看,随着招生院校范围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培养党建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将很快提升,有效缓解专业人才的短缺局面。据了解,上述重点马院党建专业研究生大部分来自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其余基本出身于历史学、国际政治和公共管理等专业。这些学科背景可以帮助学生在党建专业尽快“入门”和“上手”,但熟练掌握党建理论、深度进入党建研究状态当然还有待专业指导和自身努力。
表1 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专业招生数量(4)注: 该表根据各校在网上公布的招生信息和采访信息制作,统计可能与实际情况有微小偏差;0表示该年度未招生。
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办专门为“党的建设”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和学分、培养方式、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要求。由政府部门对一个学科建设作出这样明晰的规定,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少见的。在研究方向方面,硕士学位有3个,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党的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博士学位有5个,除与硕士学位相同的3个外,另加中外执政党建设比较研究、基层党的建设理论与现实研究。这些方向全面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基础理论、历史回顾、现实运用和中外比较。课程安排上,除所有专业必修的公共课外,学科基础课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要求设置,专业课涵盖党的建设基本理论、基本问题、重要文献、研究方法和视野等。同时,“党的建设”学科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研究,这就使专业教学与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博士生培养较硕士生更加突出主文献研读和学术前沿探讨,反映了“党的建设”学科对博士研究生在夯实学术基础、提升科研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
目前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师资队伍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或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含国际共运史)师资队伍中抽选或兼任,这些师资在教研中多少接触过“党的建设”(见表2);二是由党校或其他科研机构调入“党的建设”专业教研人员;三是为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有些高校从校外聘请非高校老师做兼职博导。整体来看,这支师资队伍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甚至有的还缺乏“党的建设”学科的基础知识培训。
表2 2019年部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专业博导情况(不含兼职博导)(5)注: 该表根据《全国党的建设专业博士点博导基本信息表》(杨德山制)、采访信息和各校在网上公布的招生信息制作。
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为全国高校免费举办“党的建设”学科师资培训班,各地高校和教师反响热烈。据统计,四期培训班共培训227名教师,其中教授和研究员76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81位;院级领导42位;覆盖全国121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等19所原985高校,上海大学等66所原211高校。培训班除人大马院师资外,邀请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党建专家授课,课程内容涵盖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概况、学科主干内容及最新研究动态、国际视野和研究方法三大部分。这既为加强全国高校党建学科师资作出有益尝试,也为各校党建学科和专业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在中国知网以“党建”为主题词搜索来源于CSSCI和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还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的党建类课题,三者数量近年来均呈递增态势(表3),说明党的建设日益成为高校研究热点。
表3 近五年党建研究学术论文和课题数量(6)注: 论文数量来源于中国知网,课题数量来源于历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后期资助项目公示名单。2020年数据统计截至9月23日。
关于近年来党建研究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本文选取若干代表性成果加以说明。
一是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研究,这是党建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新时代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习近平党建思想(学界也有“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等称谓,表达意思基本一致),学者对此进行了梳理概括(表4)。
表4 学者对习近平党建思想的概括分析(7)参见丁俊萍.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和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3): 135-146;路宽.论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历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4): 30-34.
二是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研究,这是党建研究的难点。学者们一般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在宏观层面论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根据党章内容分析党的全面领导对党的性质、政治原则和纪律、基本方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或从定位、范围、体制、方式、目标等角度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进行解读展开论述,还有人指出“党领导一切”不是以党代政、包办一切而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少学者考察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深化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这方面研究更加丰富深入。(8)参见齐彪.略论党的领导演进的历史逻辑[J].党建研究,2018(09): 50-52;张晓燕.党的领导理论的党章依据和基本内涵[J].理论学刊,2018(3): 24;祝灵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6): 34-39;胡仙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J].人民论坛,2018(9): 30-31.
三是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这是党建研究的焦点。关于其内涵要义,有学者回顾党建史指出,它包含围绕政治路线进行的建设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点。关于其落实路径,有学者提出发挥“统领”作用需抓住“着力点”,即政治建设首抓“两个维护”,思想建设首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组织建设首抓干部选拔政治标准,作风建设首抓党的群众路线,纪律建设首抓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制度建设首抓民主集中制,反腐败斗争首抓政治腐败。关于其具体内容,不少学者围绕“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和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等具体内容进行研究,对落实“旗帜鲜明讲政治”提出学习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和“讲政治”传统的建议。(9)参见杨德山.关于“旗帜鲜明讲政治”问题的几点认识[J].新视野,2018(1): 20-23;杨凤城.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看党的政治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9(1): 5-8;李永胜,肖圆圆.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六个着力点[J].党政研究,2019(05): 56-62.
四是对党内法规制度的研究。党内法规制度是一个跨学科问题,法学界、政治学界也有其研究,党建专业学者主要回顾党内法规体系化建设历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的基本框架,梳理不同时期党内法规的种类和数量,提出依规治党就要以党章为统领和遵循,再依据各类党规制度从严治党。另有学者整理党内现行各类法规数量(约4200部),建议出版党规全编,并且对党内法规规模和制定执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要更加严格制定程序和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法规文件。还有学者选取案例,关注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党内法规制定问题,拓展了地方党内法规制度研究。(10)参见陈家刚.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J].学习论坛,2019(9): 33-38;方堃.论“依章治党”——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为背景[J].江苏社会科学,2019(5): 149-157;李斌雄,吴鹏程.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内法规制度样本及实践启示——以武汉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9(9): 63-69.
五是对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自我革命等热点问题的研究。有学者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特点和组织原则,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历程和组织路线演变,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工作中国化的逻辑结果。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学界一般关注其内涵路径和对党自身的意义,也有学者回溯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把“两个伟大革命”联系起来考察,分析“进行伟大社会革命——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党的自我革命”的逻辑关系,扩大了这个问题的研究视野。此外,2017年、2018年、2019年恰逢十九大召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不少学者从这些时间节点回顾党的建设或党建某方面工作的历史进程并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11)参见王刚.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工作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进路[J].湖湘论坛,2019(3): 29-36; 杨德山,刘鑫.论“两个伟大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 47-52.
六是对“党的建设”学科的研究。中发〔2016〕31号文件印发后,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围绕党建学科的设置和发展举办多次研讨会、座谈会(表5),来自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党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并发表建议意见。(12)参见杨德山,李文苓.建设“一流”学科 保持“标兵”优势——“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7(10): 110-112;朱潇潇,王婧飞,段宇涵.合力加强党建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第一届“党的建设: 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建设”论坛会议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3): 195-198.
表5 近年来党建学科研讨会基本信息
论者就高校“党的建设”学科的性质定位、本质特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学术规范、话语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拓展交流、任务使命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其中,一些文章发表于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制定公布党建学科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之前,不少论文和观点显示出党建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对学科建设的前瞻性思考和广泛性共识。(13)参见欧阳淞.建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的看法和建议[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 143-149;靳诺.关于建好“党的建设”学科的几点看法[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4): 149-151;齐卫平.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建学科化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3): 39-43;丁俊萍.党建学科构建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7(4): 15-20;杨德山.关于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中四重关系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 103-106.
尽管党建研究日益成为学界热点,也取得了若干积极进展,但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够,党建基本文献的整理汇编和研究工作更为缺乏。已有成果从整体上看,高质量代表作相对较少,政策解读类文章较多,跟风应景式作品比比皆是。不少学者对学术、理论、宣传文章区别不清,其作品呈现出“学术论文理论化、理论文章宣传化、宣传文章口号化”倾向。从内容上看,论者一般都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行文,其中以内涵和意义论述较厚实,而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则比较单薄甚至“纸上谈兵”。还有论文脱离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陷入“文山会海”,对文件内容过度解读、反复论证,甚至生硬地建构“体系”,造概念、“玩概念”、绕概念。这些内容、语言、文风上的问题,与相关作者缺乏深厚扎实的党建基础知识、党史基本常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语言文字功底密切相关。可见,办好党建学科,培养党建专业人才,提高党建研究整体水平,正当其时,很有必要。
根据“党的建设”学科发展状况,结合专家学者观点,本文从“高校”“党建”“学科”这三个关键词入手,展望分析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高校设置党建学科,既要量力而行、发挥作用,又要在教学科研中突出重点、凸显特色。中发〔2016〕31号文件明确指出的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高校、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有条件、有能力设置和办好党建学科。无论从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经验还是研究成果、学界影响来看,只有具备较强甚至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作为基础的高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才能支撑起“党的建设”学科的创办,否则将“揠苗助长”,甚至损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大局。另外,高校设置与发展党建学科要与党校有所区别和分工: 党校系统也培养党建专业全日制研究生,但其教学对象主要是现任党政干部,教学目的是提高理论水平和思维能力,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专题性教学和讨论为主,且多为短期阶段性培训;高校党建学科则面向青年学生开展体系化、周期性教学,通过课堂系统性讲解传授党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目的是提高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和未来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党建学科的教学可以借鉴党校经验,也要严格遵守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研究领域,不同于党校党建研究重理论探讨、机关党建研究重现实政策,高校党建研究主要是学术研究,教学科研和课题支持应侧重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历史进程、经典文献等方面。当然,在厚积学术功底、拓展科研视野的基础上,高校党建学科应当也必须发挥高端智库作用,运用学理思考为解决现实问题输送智库工作成果。另外,党建学科对高校本身而言也有促进作用,即通过党建学科的建立发展推动高校党建研究的开展和抓党建意识的增强,从而规范高校党建工作和日常党务管理,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决定了党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应用导向。党建学科的建立,旨在进一步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知识体系,(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 11-16.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地位和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服务。因此,党建学科必须“姓马”“姓党”。“姓马”,就是保证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党建理论为指导,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分析和解决我们党自身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坚决反对用西方的理论或话语体系作为衡量标准。“姓党”,就是保证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秉持“为党好”的价值标准,从党性立场出发,为党的事业培养人,为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做研究,肩负起应有的政治功能,坚决反对只搞学术不讲政治的错误倾向。同样,高校党建教学与研究虽然偏重基本问题、基础理论、经典文献,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加入相当时长的党建实务锻炼,比如联系安排学生到党委工作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进行专业实习,建立健全常规机制。只有让学生亲身投入党建工作和党务实践,深入接触党员群众,扎实处理工作事项,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建理论,善于发现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对“党的建设”和党建专业有新的认识体会,实现“理论——实践——新理论——新实践”的良性循环。
学科建设必然要求体系化、科学化发展,党建学科要进一步明确教学与研究内容,厘清学科边界,并尽快形成自身的学术规范和课程、话语体系。党建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门学问,旨在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学理支撑,为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工作原则和科学方法。从研究范围来说,“党的建设”学科至少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这是学科的基础性内容;二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及其经验,这是学科的支撑性内容;三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是学科的主体性内容;四是党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这是学科的应用性内容;五是国外政党及其借鉴研究,这是学科的延伸性内容。可见,党的建设有专门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必须有自身研究范式,包括研究立场、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学术话语、研究框架、基本方法等。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专门的学科建设研究研讨机构,没有专业刊物,没有适合新时代的学科基础教材。对此,高校可以借鉴党校系统的经验,明确自身党建学科体系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的主攻方向,首先是建设学科核心课程“党建学概论”(介绍党建学科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实践基础、历史发展、学科构成,介绍本学科的党建概念、范畴、命题、定理及其逻辑关系、基本构架等),同时通过建平台、办刊物等办法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达成共识的党建学科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并有力提升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必须符合一级学科建设的政治标准、目标任务、学术规范和基本原则,重点是与其他六个二级学科完善分工、相得益彰,尽快形成“互补”效应和“集群”优势。在这些二级学科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居于基础地位,反映理论原貌和发展趋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世界局势的现实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建设”则可以看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中的运用。理顺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后,再看前六个二级学科与“党的建设”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党的建设具有基本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本身就包含了党建研究的若干相关内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拓宽比较党建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党建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组成部分,党建理论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线索,比较中共和国外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创新和自身建设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方面,中共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党的建设目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四个选择”之一,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建设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因此,加快“党的建设”学科的发展,可以很好促进其他六个二级学科的教学研究,可以有力支撑各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深度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比如运用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的教研成果,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运用党的建设历程与经验的教研成果,配合讲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运用党的思想建设和党内法规的教研成果,讲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等等。
此外,还要重视和做好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人”的工作,即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一流学科需要一流师资,“党的建设”学科教师必须政治强、业务精、教学好。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委托有关高校通过开展系统培训、组织学术研讨、加强学术联系等办法,整体提高党建学科的师资素质、科研水平和教学力量。“党的建设”学科肩负的使命非常重大,因为我们党是拥有 9 191.4 万党员、超过468.1万个基层党组织和数以百万计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世界第一大党,但与百千万规模长期并存的是没有一支专业化的党建工作人才队伍,这严重制约了党的建设质量。因此,党建学科必须树立只争朝夕为党育人育才的意识,稳定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后备力量: 硕士研究生重点培养专业化的党务管理和党建日常工作人才,博士研究生侧重培养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研究型人才。同时,为更广泛地厚积人才基础,建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加“党的建设”课程并列为必修课;条件可能的前提下,将党的建设学科发展为一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