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系统:一个亟待完善的服务系统

2021-04-08 08:14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者文明生态

陈彩虹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1 引言

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形成,与生态文明教育息息相关。剖析现行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弊端,设计有助于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新型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必要且重要。

2 文献回顾

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几个阶段。各阶段非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是依据教育内容涵盖的范围粗略划分。大体而言,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研究以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为主,国内研究三者都有并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目前为止,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聚焦于教育对生态文明的影响、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效果。

环境教育是一项集自然、历史和文化教育于一体,涵盖社会、科学和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复杂工作[1]。通过学习自然过程,培养人类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态度,环境教育能塑造出主动处理环境问题并拥有环境文化的公民。生态消费教育有助于居民和政府形成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绿色生活方式,进而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生态文化教育有助于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和“推动器”[2,3]。

但生态文明教育并非总是有效。教师的环境背景、思维和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特征和教育内容的设置等,均可能影响实际教育效果[4~6]。形而上的“天人合一”生态哲学思想、简单禁令为中心的价值规范和抽象的环境知识,难以让受教者产生思想共鸣和行为动力[7,8]。与传统书本教育相比,模拟实验、野外实践和参与可持续发展规划更有助于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9]。为此,需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让生态文明教育由碎片化变为系统化[10,11]。除学校外,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区和家庭等对环境教育的效果亦有重要影响[12,13]。它们既是环境教育的主体,又是环境教育的客体,更是环境教育的监督者和受益者。政府可以立法(如美国、德国)或确立环境教育为基本国策(日本、澳大利亚)的形式保障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共同监督有助于环境教育的顺利、高效进行。

然而,现有研究是零散的,多局限于教育领域和哲学领域,研究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所得结论多建立在局部分析基础之上,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如何理清影响生态文明教育效果的因素并加以整合,进而构建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尚有待深入研究。

3 理论基础

钱学森先生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和差异性的统一;系统所有元素或组分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存在孤立元素或组分;系统是所有元素构成的复合统一整体。系统按照人类活动的干预程度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其中,人工系统内的个体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行,以实现或完成系统内各个体不能单独实现的功能、性能和结果。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服务系统是进行服务活动、保障服务目标实现的一种人工系统,包括服务人员、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和服务过程等。服务人员是直接或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服务对象是最终享受服务、对服务效果进行评价的人员。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是相对而言的,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的身份可能互换,要视具体的服务系统和服务目标而定。

4 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内部构成分析

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是一个包含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服务系统。依据教育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家庭教育分系统、学校教育分系统、企业教育分系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在每个分系统下又可依教育形式分为有形教育子系统和无形教育子系统。

4.1 家庭教育分系统

在家庭教育分系统中,通常长辈是服务人员又称施教者,晚辈是服务对象又称受教者。长辈通过讲故事、读书籍、游戏或旅游等方式帮助晚辈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科学知识,通过纠正晚辈的不当行为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随着晚辈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长辈对晚辈的教育力度逐渐弱化,晚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逐渐由受教者变为施教者,负责向长辈普及新的生态知识和技术。

除了这些显性的有形教育外,长辈的生态行为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晚辈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如物质生活消费方式、水电资源利用方式、垃圾处理方式、日常出行方式、对他人非生态行为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等等,均会对晚辈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这是家庭教育分系统中隐性的无形教育方式。

4.2 学校教育分系统

在学校教育分系统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主题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播生态科学知识和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但授课教师只是直接服务人员,还有众多的间接服务人员,如教材编写者、教育计划制定者、课程设计者、多媒体管理者、活动场所提供者和教学活动管理者等等。这些人员的间接服务活动,影响着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和内容。

除有形教育外,学校和教师的生态行为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如校园的干净整洁程度,校园垃圾的数量、产生速度和处理方式,学校各部门对塑料袋等污染物的使用频率和容忍程度,控烟力度,水电资源利用效率,对非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等等,都是学校教育分系统中的无形教育方式。

4.3 企业教育分系统

在企业教育分系统中,企业管理者是施教者,员工是受教者。企业管理者通过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嵌入企业文化和员工行为准则中,采用口头宣讲、主题活动和对特定行为的奖惩等有形教育方式,实现对员工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内容设计上,企业教育多从生产安全和成本节约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更注重生态行为的经济效果。

除有形教育外,企业及其管理者的生态行为亦会影响员工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如企业产品的生态属性,企业所用原材料的生态属性,企业废弃物的生态属性,企业日常运营所用产品的生态属性,企业垃圾的数量、产生速度和处理方式,水电资源利用效率,对非生态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成为企业教育分系统中的无形教育方式。

4.4 社会教育分系统

在社会教育分系统中,政府、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等是施教者,与之相关、受其管束者为受教者。施教者通过法律法规等政策文件、会员守则和行为规范等协议或章程对受教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内容与施教者的职能有关,多采用书面宣传、口头宣讲或倡议、专项行动或专题活动等有形教育方式。

除有形教育外,这些施教者的生态行为是重要的无形教育方式。如政府的日常消费行为、垃圾产生数量和处理方式、对水电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污染企业和非生态行为的处理方式和惩处力度,非政府组织主办活动的生态性和对非生态行为的反应,社区的干净整洁程度和垃圾处理方式等等,均会对受教者的生态行为产生潜在影响。

4.5 各分系统间的关系

生态文明教育四大分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空间维度分析,四大分系统各自独立,分别作用于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除家庭、学校和企业之外的区域)四大区域。各分系统在各自区域内形成一个闭环,互不影响。但从时间维度分析,四大分系统又紧密衔接。从人的生命开始直至生命结束,会先后进入家庭教育分系统、学校教育分系统、企业教育分系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部分分系统甚至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各分系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时空维度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

图1中,纵坐标代表空间轴,表示四大分系统的地理区域和位置划分。由于人不可能同时处于四大区域,或者说人在某一时刻只能处于一个地理位置,故四大分系统在空间上不能重合。但由于人离开这一空间,必然进入下一空间,故四大分系统必然接壤。

横坐标代表时间轴,表示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并用几个重要时刻进行划分。3岁是大多数人开始进入幼儿园的时刻,22岁是大多数人开始离开学校、步入职业生涯的时刻,60岁是大多数人开始离开就业岗位、享受退休生活的时刻。三个时刻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主导生态文明教育的分系统不一样。3岁以前属于纯粹的家庭教育分系统。3~22岁,以学校教育分系统为主、家庭教育分系统为辅,同时由于部分人会提前离开学校,故企业教育分系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在这一阶段也可能存在,以虚线表示。22~60岁,以企业教育分系统为主、社会教育分系统和家庭教育分系统为辅,由于部分人选择在学校继续深造,故学校教育分系统以虚线表示。60岁以后直到生命终结,以社会教育分系统为主、家庭教育分系统为辅。

5 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服务流程分析

5.1 基本流程

生态文明教育包含四大过程:支持教育展开所需的技术研发过程,教育所需知识储备过程,教育实际实施过程和教育结果产出过程。各过程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文明教育基本流程

生态教育支持过程包括生态文明网站和生态教育基地的建设、生态科技知识的研发和生态行为的辨析,以及其他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网站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发、试验与应用,这些技术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进行提供基础保障。教育知识储备过程包括生态知识的储备和生态行为的养成,是施教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前两个过程准备就绪,就进入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过程,主要是教育主体(施教者)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对教育客体(受教者)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涉及家庭教育分系统、学校教育分系统、企业教育分系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最后进入生态文明教育结果产出过程,主要表现为受教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

对比服务蓝图,可将前两个过程视为不可见的服务支持过程和后台操作行为,后两个过程视为可见的前台操作行为和顾客行为。唯有后台服务到位,前台服务效果才能更好。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基本流程中,教育支持过程和教育知识储备过程所需的各种技术、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的判定和规制等非常重要,需要各部门(政产学研)通力合作。

5.2 时空维度的生态文明教育流程

图3显示了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包含的主要元素和整个服务流程。中间的四个圆环表示生态文明教育的四大过程,由内到外依次为教育支持过程、教育知识储备过程、教育实施过程和教育结果产出过程。教育支持过程以科技、文化为代表,是因为无论是网站技术、信息技术、生态科技研发还是管理技术,均依赖于科技进步并从文化中汲取营养。教育知识储备过程以生态知识库和生态行为库展示,是因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均依赖于二者。教育实施过程以四大分系统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展示,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各分系统在人的生命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教育产出过程以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代表,是因为生态文明教育最终目的是形成内在具有生态价值观、外在能够行使生态行为的人。

四大分系统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个分系统所包含的元素如施教者、受教者和教育方式等以文档备注形式展示。四大分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教育内容,来自于分系统之外的生态知识库和生态行为库,两库的质量又依赖于位于中心的科技、文化。因此,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服务流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是科技和文化。

6 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改进思路

6.1 完善四大分系统,促进分系统间的合作

在时间维度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中,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排序,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次是家庭教育分系统(幼儿期)、学校教育分系统(青少年期)、企业教育分系统(中年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老年期)。按照各分系统的主导时间长短排序(假设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依次是企业教育分系统(38年)、社会教育分系统(20年)、学校教育分系统(19年)和家庭教育分系统(3年)。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据时间较长,但在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家庭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并有代际传递效应(早期的受教者在后期会变成施教者),但现行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过早将重担抛给学校,家庭教育缺失。因此,必须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将缺失的家庭教育分系统、企业教育分系统和社会教育分系统构建起来,并促进四大分系统间的合作,让它们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功效。

6.2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流程,促进服务创新

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流程包括四大过程、四个分系统。但现有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只关注中间两大过程(教育知识储备过程和教育实施过程)和一个分系统(学校教育分系统)。更确切地说,只集中于研究学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问题。实际上,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系统的服务流程中,教育支持过程、教育知识储备过程和教育结果产出过程都是薄弱环节。如生态文明网站建设滞后、功能不全,生态教育平台数量较少、流于形式,生态科技研发与应用滞后、生态行为判定与规制不力等,严重影响着施教者生态知识的获取和生态行为的养成,进而影响着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现行生态文明教育流程是按照传教教育模式设置,受教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感受、体验和诉求等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反馈;教育内容只注重生态知识,忽视生态行为。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必须加强服务全流程建设,并从提高受教者的服务体验和满意度出发,重新设计服务流程、进行服务创新。

图3 时空维度的生态文明教育流程

7 结语

立足于节约资源、合理消费、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的生态化生活方式之上的生态文明,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必须进行服务创新。弱化“教育”功能,强化“服务”功能,并以能否影响到服务对象的生态行为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改进和流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是生态文明教育系统完善的应有之策。

猜你喜欢
教者文明生态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