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走进科幻文学世界

2021-04-08 06:41江雪松曹勇军
关键词:科幻电影

江雪松 曹勇军

摘要:《生命之歌》的教学,以科幻小说改编成科幻电影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抓住小说与剧本之间的区别,紧紧围绕“科幻”这一文体,在不断比较中鉴赏,在不停想象中推断,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比较与审美鉴赏,学生兴味盎然地行走于科幻文学世界。

关键词:科幻文学;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生命之歌》

虽然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作为文学样式正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但科幻文学的教学无论在高校还是中学,都是一项比较新鲜的事物。在 “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上,执教教师以王晋康的成名小说《生命之歌》和由他改编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为执教文本,试图通过不同文本的阅读比较与审美鉴赏,引领学生兴味盎然地行走于科幻文学世界。

一、教学实录

师如果老师问一个问题:中国当代科幻事业如何?同学们肯定很难回答。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小问题,我相信会很好回答。第一个问题: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如何?

生(七嘴八舌)不行。

师《流浪地球》热播之时,很多人欢欣鼓舞。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评论,共两句话:第一句是“与自身相比,有巨大进步”;第二句是“与欧美相比,有巨大落差”。两个“巨大”,折射出的是中国科幻电影不发达的现状。但是,老师有第二个问题: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如何?

生(悄悄作答)还行啊。

师对,你肯定不能说不发达。

(学生笑。)

师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发展目前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而与之相比,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却有较大的落差。中国当代科幻文学领军人物王晋康老师认为,从科幻写作到科幻电影,“这中间有一条鸿沟”。同学们,“鸿沟”体现在哪里?

生改编。

生拍摄。

生技术。

师“鸿沟”有很多,几乎体现在每一个方面,对于科幻电影来说,还体现在技术方面。今天是语文课,老师不是导演,因此拍摄、剪辑、特效等暂时与我们无关。我们现在只谈与我们有关的“鸿沟”,是哪一条?

生(异口同声)改编。

师对,从小说到电影文学剧本需要改编,这又是怎样的“鸿沟”?首先,我们要清楚,小说有怎样的特征,电影又有怎样的特征?日常生活中,这两种文学艺术形式,我们都不陌生。

生(插嘴)这是两种不同的体裁。

师对,艺术家族中,文学的诞生远远早于电影。相对来说,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小说常常成为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从改编的角度而言,作家自己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生命之歌》跨越这条“鸿沟”了吗?在改编之时,作家肯定做了“外科手术”,这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可以分为哪几种?

生剧本比小说多出了一些人物。

师概括一下,那是什么方式?

生扩充了,增加了。

生还增强了矛盾冲突。

师这又是什么手段?

生改动了。

师还有什么“手术”可以做呢?

生还删减了一些细节。

师电影要把小说中一些想象的东西变成可见的,有些没法变的只好删减。同学们,有增加,有改动,有删减,还应该有什么?

生还有保留?

师太对了。保留不是基本的手段吗?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改编常见的方式无非这样几种:保留一些,改动一些;增加一部分,删减一部分。

师小说是短篇,要改编成电影,由于时长关系,作家更多考虑保留、改动和增加,不会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删减,因此,我们重点讨论前三种情形。首先思考,保留什么?

生保留故事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

师很好,依然是这个故事。还保留什么?

生保留主要人物。

师嗯,保留以主人公为中心的几个核心人物。很好,保留两个了,有没有第三个要保留的?

生保留一些细节。

师细节依然是故事啊。我们今天讨论的这篇文学作品是什么类型?

生科幻文学。

师那还保留什么?

生保留这篇小说的科幻特点。

师非常好!保留这篇小说的科幻特质,或者说小说得以成立、得以自洽的科学设定。科幻特质、科学设定如果不保留,将会出现什么情形?

生和常规文学作品一样。

生就是一篇普通的小说。

师科学设定在科幻作品中非常重要。阿拉伯神话故事中有神毯,中国神话故事中有祥云,给神毯、祥云安上定位系统、导航系统,这就是科幻。西方文学中,谁骑着扫帚满天飞?

生(異口同声)哈利·波特。

师对,这是魔法,但是如果给扫帚安上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它是不是就是科幻了?科幻与魔法是不是有了区别?我们学习的是科幻文学,因此,一定要有科学设定。因为有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说这是科幻。作家谈到这篇小说时,提及了一个科幻构思。

(出示资料:生物的“生存欲望”,这种属于意识范畴的东西其实产生于物质的复杂缔合,它存在于DNA的次序列中,就其本质而言是数字化的。)

师这句话有很强的科学性,是小说中故事的一个起点。只是这一科学设定,在小说中没有由孔教授说出来,而是由一个外行交代,为什么?

生由作为音乐家的孔教授妻子来交代,外行解说容易让这个科学原理接地气,科幻就有读者了。如果让孔教授来说,可能都是术语,有很大可能会把读者关在门外。

师这也就是某些科幻小说小众喜欢、大众不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原理怎么说,由谁来说,很有技术性。大家商讨的结果是,需要保留三样东西:保留主要人物,保留基本故事框架,保留科幻特质。第二点,改动了什么?保留是原有的依然有,改动自然是原有的作出了某些变化。

生最明显的是,小说结局改动了。7E529C55-1736-46C6-B833-FD90115C963E

师怎么改的?为什么要这样改动呢?

生人类和机器人和解了。

生这样改动更适应电影这一表现形式,更为大众所接受。

师也就是说,这个改动是站在观众角度的。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是基于什么心理呢?

生观众希望是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

师和小说相比,你喜欢哪一个结局?

生两个结局都符合它们相应的艺术体裁,但我更喜欢小说的结局。

师为什么?

生小说的结局更加深刻,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

师“深刻”二字似乎有点空洞,老师也可以说改动后的结局也很深刻。

生小说结尾有留白意味。

师很好!解说一下,让大家明白。

生留白是作家没有把结局说出来,给读者一种联想与想象的空间。

师要知道,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留白艺术,但这和科幻有什么关联呢?

生这种结尾的留白给小说带来了一种神秘感。

师这个同学答得真好,她把留白和科幻的关联一下子说清了。阅读科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作品时时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有一种不确定性。小说《生命之歌》结尾的留白,正是因为带来一种神秘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深深震撼,久久回味。那么,电影改动后的结局呢?

生皆大欢喜的结局,回味性不够,隽永性欠缺,它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师中华民族有一种历史悠久的为人们津津乐道的题材倾向,比如“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这些小说与戏剧就是追求圆满结局的审美习惯的缩影。

生小说家向世俗投降了。

师好,这是一种改变。还有哪里改变了?

生小说中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在剧本中都被改成了语言描写,用对话方式表现。

师由心理描写转变为可视可听,它产生了什么艺术效果?

生使原来需要读者想象的,都画面化了。

师全部场景化,全部视觉化。

生更为直观,但好像缺了点回味。

师嗯,很好,还有什么改变了?大家考虑了故事情节,考虑了细节因素,还有什么呢?

生人物好像有点变了。

师电影一定会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有了怎样的改变?

生小说主人公孔教授是冷静的,剧本中孔教授变得非常热情,态度转变非常大。

师孔教授的性格有没有变化?小说中的孔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冷静、克制,在女儿孔宪云眼中是个不通情理的人。

生在女婿眼中是个失败的科学家。

师在世人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科学怪胎,性格古怪。

师在小说中孔教授为什么是个乖僻、古怪的人物?

生他心里藏着一个秘密。

师对,天大的秘密——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却不能告诉世人。

生心理产生巨大扭曲,心里非常痛苦。

师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乖僻的老人家。痛苦与乖僻的根源在哪里?

生这是个伟大的、可敬的科学家,他对人类有大爱,怕这个发现有害人类。因此,他宁愿隐藏秘密,以一个失败的科学家的面貌示人,也不愿揭示科学成就。

师而在剧本里,老人变成了可敬、可爱、可接受的,接地气的,在世人眼中,至少他的古怪性格如何了?

生削弱了。

师对,大大削弱了。小说中孔教授处于一种囚徒困境,这是一个心灵的囚徒。性格改变了,这还是原来的孔教授吗?

生人物的神秘性、感染力与震撼性打了折扣。

师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思考,孔昭仁的女儿孔宪云到了剧本中有了怎样的改变。

师从故事情节看、从人物塑造看,剧本都有了改变。同学们再想想,剧本还增加了什么呢?

生牛牛、丁丁。

生托马斯和陈院长。

师为什么增加牛牛和丁丁?

生为了表达人和机器人的和平共处。

师这等于没有说。剧本不增加这两个人,难道不是为了表达人与机器人和平共处吗?为什么偏偏要增加这两个人呢?答案与问题需形成逻辑对应。牛牛与丁丁多大年龄?

生与元元一般大,都是孩子。

师剧本没有交代具体年龄,但一直交代和元元是玩伴,差不多大小。作家为什么要增加两个这样大的孩子呢?他们和元元之间构成什么关系?

生朋友,每天相处的朋友。

生元元的所思所想,也可能就是牛牛和丁丁的所思所想,牛牛和丁丁的所思所想,很可能也就是元元的所思所想,两者之间是共处共生的关系。

师对,就人物塑造而言,两者互相映衬,中国古典小说称之为“背面傅粉”,写张三就是写李四,写李四就是写张三。只是要注意,我们在学习科幻文学,牛牛和丁丁的出场,在科幻文学上有什么价值和作用呢?

生增加科幻性。

师他们两个是机器人?

(学生笑。)

师牛牛和丁丁的成长经历了多长的时间?

生五年,十年,十五年……

师至少是较为漫长的时光,比如同学们依然处于成长之中,心智还不够成熟。元元的成长呢?

生元元在五六岁时心智被锁定、冻结,但是《生命之歌》一输入,元元的心智瞬间成熟。

师小说中有一句话,请找出来。

生(朗读)人类经过300万年的繁衍才占据了地球,机器人却能在几秒钟内完成这个过程。

师牛牛、丁丁和元元在心智成長速度方面,又构成对比关系,也许这就是作家的思考。如果站在孔宪云的角度,这两人的加入有怎样的影响?有无孩子是不是有不同?

生孔宪云心理会出现落差。

生在小说中元元是孔教授的儿子。7E529C55-1736-46C6-B833-FD90115C963E

生元元是孔宪云的弟弟。

师元元是全家的太阳。但是牛牛和丁丁出现了呢?

生全家的情感重心或许会发生转移。

生尤其是隔代亲,老人会更疼爱孙辈。

生元元在家中的地位会发生改变。

师看样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啊。元元本来就是故事的中枢人物、线索人物、主导人物,在剧本中还会不会是小说中的形象呢?显然是有疑问的。因此,增加人物有喜有忧,一言难尽。

师还有没有增加的情节呢?

生(异口同声)有。

生增加了逃跑,增加了打斗。

师对,增加了孔昭仁与元元的打斗情节。增加这个情节有什么好处?

生增加了矛盾冲突,引发了观众观看的兴趣。

生增加了故事剧情的可看性、观赏性。

师影视剧如果不打斗一番,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不够带劲儿啊?增加是基于此吗?思考一下,打斗和文学有多大的关联?与科幻文学又有什么关系?

生有落差。

师什么落差?

生文学性不强,和科幻基本无关。

生好像还有点假。

生好像又迎合世人了。

师嗯,小说家再一次向社会大众投降了。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改编失败了呢?

生很难说。

师为什么?

生我们没有看到电影。

师这个同学说得太好了,改编成功与否应该有一个基本标准,那就是实践——电影拍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拍成电影,对不对?可惜老师没有看到电影,同学们也没看到,我们不能随意下结论。但老师还是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小说还是剧本?喜欢剧本的同学举手。

师好像没有人啊,大家都喜欢小说?说句实话,老师也喜欢小说,小说中有许许多多的元素值得回味,值得思考,值得遐想,剧本把很多东西舍弃了。但是,这还不足以证明剧本就是一个坏剧本。

(出示资料:小说和剧本虽然都用语言文字来呈现,优秀小说家和优秀编剧都可以是优秀作家,但小说和剧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其间之“鸿沟”并不是哪个小说家或编剧可以随便跨越的。)

师换句话说,优秀的小说家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编剧。

(出示尹晓丽《世俗妥协与精神对立的纠缠——试论当代小说和电影文化关系的流变》中的一段资料:电影的特殊要求和艺术之外的现实因素使得小说家很难在镜像艺术中实现小说的文学精神,再加上有些电影的改编效果并不理想,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家对电影的艺术期待,所以当代很多小说家,特别是有电影改编经历的知名作家,都明确表达自己的作家身份和电影之间的不妥协的立场。)

师文学史上的许多传世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之时,编剧常常不是作家本人。有意思的是,作家本人改编的常常是不怎么成功的剧本。

师同学们完成一个小练习,列出小标题。

(出示练习:如果完成一篇以“《生命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为副标题的文艺短评,请结合课堂研讨情况,列出一个主标题。主标题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但必须体现两部作品的关联性;可以是观点,也可以是论题,但必须体现评论的切入口。)

生从神秘到确定。

生需要跨越的“鸿沟”。

生差异、变化、矛盾。

生一个囚徒两样情。

生我更喜欢小说中的孔昭仁。

……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课后继续思考,还可以取什么样的标题呢?老师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朋友发来一个短信告知,这部电影作品获奖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作品成功,即便没有经过市场考验,获奖起码是个重要标志。這是不是有点尴尬了?(学生笑)但老师依然说不能确定。为什么?

生剧本到电影还有许多条“鸿沟”。

生需要跨越脚本、选角、筹备、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环节。

生作曲家写这首《生命之歌》的曲子就有很大难度。

生电影拍摄使用的蓝本好像不是这个剧本。

……

师今天讨论《生命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不在于这条“鸿沟”有没有跨越,也不在于得出一个终极的真理性结论——是小说好还是剧本好,是改编成功还是改编失败,而是借助小说的改编,通过两种不同文本的比较、鉴赏,明白一部科幻电影的诞生有多少难题需要攻克,明白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走进科幻文学世界。

师(总结)科幻文学已经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科幻文学也已经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此时,我们应该睁开眼睛,用心灵好好读读这一跟随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一起进步的文学样式。

(出示刘慈欣的一句话:我们现在像萤火虫般弱小而不为人知,但正像春天的野草一般蔓延。)

师我相信,我们所有同学都相信这一点。好,这堂课到此,下课。

二、教学评析

《生命之歌》是王晋康老师的代表作,1995年发表于《科幻世界》,同年获银河奖特等奖。小说富有哲理,思想超前。选择如此有哲理深度的小说展开教学,有很大的难度。我非常钦佩江老师的眼光和教学自信。课前我还在思考,江老师会怎么驾驭呢?从整个教学情况来看,江老师引领学生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圆满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研讨中可谓智慧涌动,火花四溅。

这节课,是以科幻小说改编成科幻电影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比较科幻小说和科幻剧本的不同之处,指出这两种文本转换的时候要跨越的鸿沟,接着,和学生一起全程讨论。和小说相比,剧本有保留,有改动,也有增加。江老师从保留、改动、增加这三个方面,逐一加以讨论、分析、辩驳、鉴赏:保留了什么,为什么保留,有什么效果……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参与度很高,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课堂紧凑;就现场反馈来看,江老师的课堂把控游刃有余,课堂设问引导切中肯綮。临近结束,江老师还当堂布置一道小作业,在副标题已经给定的情形下,为一篇文艺短篇拟订一个主标题。课堂最后总结,我特别欣赏这句话,本课的学习不在于“得出一个终极的真理性结论”。确实,我们只是参与了一次文本的研读讨论,通过小说和剧本的对比阅读,理解科幻文学的特点,试着走入科幻世界。最后总结,既点明了教学主旨、教学目标,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启示。7E529C55-1736-46C6-B833-FD90115C963E

科幻作品进入课堂,怎么处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上的科幻。科幻是英语science fiction的中文译法。science的意思是科学,fiction的意思是虚构的小说、虚构的作品。科幻文学就是有科学原理、符合科学设定的虚构的作品,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首先应该看“科”,抓住“科学”二字。

江老师怎么抓住这个“科”的?他在讨论“保留”这个环节之时,指出剧本不仅保留故事基本梗概、基本人物,而且保留小说的科幻特质,保留小说的科学设定。又进一步举例说明什么是科幻,什么是魔法,科幻与之有什么区别。他又引用了王晋康老师自己对于《生命之歌》“科学设定”的夫子之道:“核心科幻与其他科幻之不同是,它特别依赖于一个好的科幻构思……如拙著《生命之歌》就建基于这样一个科幻构思:生物的‘生存欲望这种属于意识范畴的东西其实产生于物质的复杂缔合,它存在于DNA的次序列中,就其本质而言是数字化的。”这个数字化可以变成一首歌的旋律。王老师说,他这句话来源于曾经看过的一本科学论著。之后他猶如过电般,一下获得了创作灵感,于是孕育出这篇小说。教学中,江老师反复强调科学构思、科学设想在小说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抓得实在,抓得到位,抓住了“科”字,否则科幻小说无异于一般小说。

其次,抓住了“幻”字。科幻小说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有科学原理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悬念,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生命之歌》有很多细节,有很多铺垫,非常细腻。说老实话,小说只看一遍,常常看不懂,不知在讲些什么,必须看到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能弄明白。问题在哪里?第一遍会有很多遗漏,很多细节你还没回过神来,它就过去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3世纪,孔昭仁教授创造了一个机器人孔宪元,即小说中的“元元”,从取名上可以看出它是作为孔宪云的弟弟存在的,孔昭仁对其视如己出。在它成长过程中,孔教授发现它有生存欲望,这或许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孔教授在元元五岁时,果断锁死冻结它的心智发展,从此元元始终停留在天真与单纯的孩子状态。孔教授对外宣称实验失败,他的性格变得阴沉、乖戾。生物学天才、教授的女婿朴重哲是个韩国人,他年轻气盛,继承岳父事业,二十年后发现了元元的秘密,重新输入程序改造元元,却引爆了孔教授预先安装在元元身上的自毁装置,自己因伤重去世。元元则利用大家的宠爱迅速壮大。它录下诠释生命欲望的那首《生命之歌》,并在网络上传给了全世界的机器人。孔教授发现这一情形后试图枪杀元元。孔宪云原先无法理解父亲,真相大白之时,内心五味杂陈,心潮起伏中也拿起枪准备枪杀弟弟。故事结局是一个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江老师没有专门梳理这个情节,但故事已经基本糅合在了文本的比较中,仔细聆听后,基本能够完整领略或者拼合整个故事。江老师抓住了这个“幻”字,即故事,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即科幻文学课堂应该抓住故事。

课堂上,我们还多次听到江老师这么问:“我们上的可是科幻文学啊,这一点和科幻文学又有什么关联呢?”说明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江老师的文体意识特别强,也显示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目标意识。“科”与“幻”在江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完整或者说水乳交融的体现。

再次,落在了“语文课”。如何把科幻作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我听过一些语文教师开设的科幻课程,有的一味拓展,有的浅尝辄止;有的是科幻知识讲座,有的则是天马行空,反正都不怎么像语文课,让人疑惑,也让人担心。江老师这节课,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始终是语文课。有比较,有质疑,有反驳,有讨论,充满了教学的机智。尤其最后一个环节,当场让学生拟就一个文艺短篇的主标题。初看题目一般,一琢磨真精彩,有“一石三鸟”之效。其一,它整合了这节课讨论的过程、学习的内容,这是温习、总结。其二,写文艺短评,必须找到写作内容,要会鉴赏,要把那些有鉴赏价值的东西提取出来。学生拟订的一些标题确实是课上的讨论,都是有价值的点,深入下去,鉴赏方面会有很大收获。其三,这是对这一节课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价,如果答得完美,自然反映这堂课质量之高,即便不够完美,也没有关系,语文学习就是一步一个脚印、长期努力、水滴石穿的过程。重视评价,设计有意义、有质量的评价,是优秀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这是个精彩的结尾。

总体来说,关于科幻文学教学,我想能否抓住“语文课上的科幻”这七个字比较能说明问题,江老师这节课给我们很多启示。我相信,加上我们的创造,中学科幻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工作一定能发展壮大,葱茏葳蕤。7E529C55-1736-46C6-B833-FD90115C963E

猜你喜欢
科幻电影
本期主题: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大冒险
在科技浪潮中讲好中国故事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科幻电影五问之二 科幻电影是“科幻+”还是“+科幻”?
郭帆坦陈中国科幻与好莱坞差距明显
玩转科幻
浅析二战后美国科幻题材电影(sci—fi film)发展脉络
观看天文科幻电影有什么益处?如何欣赏天文科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