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宽海 赵光义
摘要:“智仁勇”校训蕴含着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可阐释为“育智以利群,养仁以乐群,化勇以超群”。学校将“智仁勇”校训的精神内核转化成“乐学而智慧,博雅而仁爱,坚毅而勇敢”的课程育人目标,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创新;并依托校训,推动校园环境文化、管理制度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师生行为文化的创新。如此,让校训根植在学校师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
关键词:校训;课程建设;文化建设
校训,是用最简约的文字展现的一所学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代表的是一所学校的价值取向与办学理念。它不能只是“挂”在校园的墙壁上,“写”在学校的宣传稿里,而是要真正地“落”到教育实践中。苏州大学附属中学基于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提出了“智仁勇”的校训,并将校训的精神内核浸润在学校的课程与文化的创新建设中,真正让校训根植于学校师生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
一、“智仁勇”校训的精神内核
“智仁勇”校训由《论语》中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提炼而来。智,即智慧明达,包括自知之智、好学之智、选择之智与创新之智等;仁,即仁爱之心,涵盖自觉诚心、立己达人、经世济民、兼善天下等;勇,即刚毅果敢,表现为困境不颓、大事不惊、临危不畏、探索不止等。智者之道,博闻笃志,深思力行;仁者之道,坚守精进,修身爱人;勇者之道,乘风破浪,自强不息。三者相对独立而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儒家的君子人格。
“智仁勇”校训蕴含着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其实质是“成”人教育:不仅要身体“成”人,更要精神“成”人,是“知、情、意”之教育。“智、仁、勇”校训的内涵可阐述为“育智以利群,养仁以乐群,化勇以超群”,旨在培养有智、有仁、有勇的现代中国公民,引导学生为人处事要修身养性,内省外求;求学求知要以书会友,以友辅仁,最终培养出“正气”之人,“大器”之才。
二、基于校训的课程建设创新
学校将“智仁勇”校训的精神内核转化成“乐学而智慧,博雅而仁爱,坚毅而勇敢”的课程育人目标,着重强调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养成,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领导才能等。这一目标具体蕴含9种基本素养。“乐学而智慧”对应“会学习”“善思考”“探索创新”的素养,“博雅而仁爱”对应“懂礼仪”“明事理”“仁爱精勤”的素养,“坚毅而勇敢”对应“喜运动”“有灵气”“坚强自信”的素养。
與“乐学而智慧”“博雅而仁爱”“坚毅而勇敢”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分别是“仁”“智”“勇”三类课程模块,涵盖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学生统一学习的内容;拓展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拓展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特色课程、学科实践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国家课程的实施,我们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根据学科特点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将立德树人中的“德”校本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实施拓展课程。以学科特色课程为例。语文组开设的“读《论语》,行校训”系列课程,就是对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延伸与补充。数学组开设的“数学文化与思维”系列课程也紧扣课程标准,侧重于中国传统数学史的梳理与研究。英语组开设的“用英语讲中国儒家经典故事”围绕课程标准中的继承、传播中国文化这一价值理念,主要引导学生研读儒家代表人物的传记,并将这些传记改编成故事,再翻译成英文。
此外,学校课程的评价取向、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也均紧扣“智仁勇”校训。一是评价取向。我们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观,强调学生“智仁勇”品格的养成;同时,注重发挥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学习能力、个人品德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评价的鼓励与发展功能。二是评价指标。我们主要从“智”“仁”“勇”三个维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升度进行考评,关注学生在课堂各个环节的表现。围绕“智仁勇”的育人目标,形成各门课程的具体评价指标。如针对学科特色课程,我们设置了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结果性表现三个指标来评价校本课程,主要侧重于过程性评价,兼顾结果性评价。三是评价方法。学校摒弃传统的过于关注分数的、量化的终结性评价,采用更加丰富多元的评价方式,融入过程性评价,创造性地引入如“智·仁·勇成功高中生”档案袋类的评价方式。
三、基于校训的文化建设创新
除了看得见的校园环境文化,学校还有看不见的管理制度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和师生行为文化等。基于“智仁勇”校训,我校的文化建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应当是为生命个体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最佳空间和最优环境,给生命以优雅的“壳”。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只有形成“场”效益,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效果。
为更好地发挥校训的“训育”功能,学校依托校训重构校园环境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场。我们以儒家的经典故事、文化元素来命名校园景点,如“咏风亭”“青云桥”“闻韶台”“登堂处”“问学石”“智仁勇广场”“经世广场”“半塘”“弘毅厅”“思齐厅”;以儒家文化的德行追求来命名学校道路,如“砺学路”“至善路”“致远路”“文博路”“静思路”“笃行路”“怀德路”;以儒家教育思想来命名学校楼宇名,如“砺学楼”“存方楼”“力行楼”“明德楼”“启智楼”“好学楼”“行健楼”;以儒家代表人物的名言、事迹布置学校走廊、教室、教研活动场所。此外,我们还引入儒家文化元素,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说话”,实现每个角落都能悟人、每个场所都能育人的目标。学生在走廊里、教室里、活动室里,甚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经常看到校训的精神,感受到庄严肃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二)管理制度文化
为了让校训成为全校师生日常行为的精神准绳,学校在行政管理、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等制度方面做了调整与重构,依据校训来修改学校章程,完善奖励方案。比如,学校从教学业绩、师德师风、开发校本课程三个维度制订奖励方案,设置“智慧教研”“仁爱教研”“创新教研”三种评价制度来激励教师。在班级日常管理制度方面,学校每月评选“智慧班级”“文明班级”“创新班级”。“智慧班级”侧重考查班级的学业成绩,“文明班级”主要考查班级日常行为与德行操守,“创新班级”则主要考查学生的领导力、策划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学校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的质量会影响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为了增强全体师生的凝聚力,完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学校以“智仁勇”校训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校园组织文化建设,已初步形成德育、教务、科研为核心的三线负责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教务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三级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负责制的德育管理模式。比如,我们积极搭建扎实教研之梯,采取定点、蹲点、准点的方式开展教研指导,通过教研员定点、行政干部蹲点、学科教研组准点,构建了“三横三纵”的学校组织文化支撑体系。另外,我们还积极搭建课堂增效应用之梯,着眼于校本教育实际,继续开展“生态课堂”实践探索,物化成果;通过引导自学、探究展学、评点省学做强课标引领,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完善课堂组织文化建设。
(四)师生行为文化
学校还以“智仁勇”校训来塑造全体师生的行为文化。学校积极倡导全体师生以校训为行为准则,规范言行举止。我们每年举行“行校训”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竞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校训内化为师生的行为法则。与此同时,学校以“智慧教师”“仁爱教师”“创新教师”三种称号来奖励教育教学突出的教师,设立“智仁勇”奖来鼓励学生,并编写《“智仁勇”成功高中生》德育教材,用优秀学子的先进事迹来勉励全体学生,促使他们成为兼备“智、仁、勇”三种品德的新时代学子。
参考文献:
[1] 郭乐静.基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5).
[2] 陈娟,崔伟.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4).
[3] 方健华.当前校训问题检视与应然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4] 牛欣欣.论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C0814B17-79C7-45E4-9D83-59CFF69C23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