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惠珊
近年来,生态环境教育逐渐成为了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区的幼儿园在日常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当代的学前教育和儿童研究中,也不断地出现“生态化”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儿童的生长环境,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智力发展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而环境对于其发展的影响有可能是外显的,也有可能是内隐的。在所有背景因素相互作用下,才得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认为,儿童的行为与他的生长发育背景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会随着他所处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逐步适应、互相作用。将儿童置于真实的生存环境当中进行研究,对儿童生态学的发展更有实践性的意义。所以说,生态式教育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中新兴的实施策略,它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当今学前教育生态智慧教育的趋势。基于此趋势,本文以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论述在幼儿园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价值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整个自然界的生存状态。从狭义上来讲则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而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是结合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适当地引导和启蒙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与其年龄相适应的保护环境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生态教育除了关注生态系统本身以外,更应该关注的是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思考人在此关系中的角色和地位。在自然、人与社会的三方作用关系下,人是一个核心的因素。自然作用于人,人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展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时候,应以儿童为中心,从而推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网”。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和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环境认识观正在逐步提升,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也稳定成熟,这无疑对我们人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不应局限于单纯的某个环境中的认识,而要形成一种大局意识,把儿童置身于大环境、大生态当中,通过传授幼儿一种思考和观察的方式,使其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幼儿园中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旨在促进幼儿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与有机统一,推动其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其完善的人格。
我认为,在幼儿园中开发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拥有其独特的开发研究价值。第一,在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让幼儿逐步加深对生态环境系统中人、社会、自然三者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认识,了解到生态环境的平衡性和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建立初步的生态观念。第二,此课程的开发和深入探究,能帮助幼儿树立正确对待周围的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加关注每况愈下的环境问题。第三,生态环境教育课程的延伸,有助于激发幼儿对周边环境、大自然乃至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趣,萌发其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其爱护周边美好事物的良好行为习惯。《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也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从理论的分析上看,在幼儿园中开发和探索生态环境教育,具有无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二、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方法
在幼儿园中开发生态环境教育课程,除了充分发挥大自然传统生态环境的作用外,还需教师对幼儿园中的“小自然”环境进行丰富和充实。通过教师的适当设计和引导,带领幼儿融入“自然环境”中,从而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营造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
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不仅包括宏观意义上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也包括了蕴含大量生态环境教育资源的“小生态圈”——幼儿园。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幼儿园内打造出一个自然化、生态化、动静结合的“小生态圈”,让幼儿在此小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活动,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亲近自然,贴近自然,从而达到回归自然。营造这样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氛围,能让幼儿脱离书本上大自然的“刻板印象”,更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所带给他们的愉悦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选择与幼儿年龄特征相符的教具和玩具
教玩具是在幼儿园中提供给幼儿学习和游戏的必备材料,它不仅能在教育中起到示范性、教育性的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智力开发。近年来,随着“自然”“无加工”“生态化”等概念在幼儿园中的广泛传播,许多幼儿园都喜欢在大自然中发掘一些原始的、生态的材料进入园内。我们在选择此类教具和玩具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以下两大原则。
第一,安全性原则。在幼儿园的教玩具制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造型的设计都应以安全为第一位,要兼顾原材料的安全无害和制造工具的安全性能。教师在选择教玩具之前,务必要十分了解此类教玩具的属性和其可能出现的危害性。如在开设与竹子、树木等相关的户外课程时,则要选择无毒无危害的竹子、植物作为教具,并且对尖锐的部分进行适当的打磨,确保教具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会对幼儿产生安全的威胁。
第二,功能性原则。教玩具的选择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教师在选择教玩具的时候,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选择单一或复杂的教玩具。避免幼儿在课程中引起认知混乱,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三)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渗透式的生态环境教育
渗透式课程不是一个新颖的概念,把生态环境教育课程渗透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当中,以点及面地把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渗透,是幼儿园教学当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从科学的领域上渗透,让幼儿在感受自然、感受生命的同时敬畏自然,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艺术的领域上渗透,在充满魅力的大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是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在艺术领域的渗透式作用。通过艺术欣赏、创作等方式的相互渗透,提高儿童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发展。在社会领域学习中,突出“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引导儿童认识周围环境过程中注重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老师和认识自我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学会礼貌、学会同情。这样各领域之间的互相渗透、交叉作用,能极大地提升生态环境教育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活动中的融合程度,从而达到各领域间的“生态平衡”,把生态环境教育无形中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
(四)创设与幼儿所生活的环境相符的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时近年来幼儿园开展教学的新兴形式之一,对促进幼儿五大领域的协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区幼儿园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布置与幼儿生活的环境相符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室内的环境中同样能感受到浓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其对自然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奥秘。
自然環境中除了立体的动植物外,也充斥着许多不一样的平面元素。教师可深入发掘本地特色的自然教学资源,利用此自然界的物品进行区域的环境布置和创设,充分利用班级、走廊等空间,打造三维、立体的区域空间,把大自然的不同元素融入到“小自然”环境当中。如广州市赤坭镇中心幼儿园为打造园区特色“以竹子为载体,融合生态原材料促进园本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班级、走廊的布置中无不发现竹制品的痕迹,教师把竹子巧妙地融合在区域中,让幼儿在日常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使自然环境于环境创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走出去”,引领幼儿融入真实的自然环境当中
目前的环境教育理论认为,环境教育除了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环境的知识以外,还要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在各种环境中的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从而发展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和积极的态度,达到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幼儿园室内外打造成一个如何完善的“生态圈”,它也不可替代真实的大自然的存在。我们必须鼓励幼儿“走出去”,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与丑,感受自然界生命的丰富多彩,感受自然界中的瞬息万变。如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助教等方式,带领幼儿到户外进行大自然的写生,把生态环境教育融入到艺术领域当中;也可以利用地域的优势,带领幼儿到农田里体验种植,再把所学习到的经验知识移植到幼儿园的生态园、小菜园当中,把经验转化为能力。
三、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与探索——以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中心幼儿园为例
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中心幼儿园(以下简称“中心幼儿园”)位于农村地区,远离市区喧嚣,是一所十分具备乡土文化风情的幼儿园。进入幼儿园的大门,就能感受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气息。中心幼儿园从开园以来一直致力于“弘扬红土文化,融合生态原材料促进园本生态环境教育”,通过自身的不断地努力,打造出具有自身园本特色的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课程雏形。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和积累,从而形成一个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我们必须紧扣本地、本园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探索出自身独特的经验。
(一)体育活动案例:《竹竿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竹竿舞》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竹竿舞学习过程中练习弹、跳能力,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
活动在幼儿园内户外球场中展开,教师精心准备了若干根结实的竹竿,作为此次体育活动的教具。通过观赏少数民族跳竹竿舞的录像视频,指导幼儿学习竹竿舞中的要素“开——合”,并选出自愿当持竿者的幼儿,根据音乐的节拍,练习如何控制竹竿的开合;随后进入竹竿舞的学习阶段,由教师饰演的领舞人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竹竿舞的表演,幼儿边听音乐边欣赏教师的舞姿;其后师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尝试自行在竹竿的开合过程中编舞,最后在愉悦的竹竿碰撞声中结束本次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从组织观赏、示范到引领进入、自行创编,每一个环节都紧扣在一起,循序渐进,推动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学习《竹竿舞》,让幼儿体会到少数民族在自然资源丰盛的山区是如何挖掘到大自然的瑰宝——竹子,进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萌发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在本次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仍可作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教育延伸,如《竹子的妙用》《大自然中的敲打乐》《生活中的竹制品》等,以达到课程的循环闭合。
(二)户外美术活动:《秋天的田野》
“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是《纲要》中对于艺术领域所设定的内容和要求。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教学当中,中心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把幼儿带出去真正的田野中感受、体会,再让他们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把眼睛看到的田野表达出来,感受大自然的美。
中心幼儿园地处农村地区,园内的孩子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对田野、农田有一定的认识。活动前期教师通过实地拍摄周围村落、农田的照片等教学材料,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发表自己对于“秋天的田野”的认识,让孩子有了观察的方向。有了此基础后,教师正式带领幼儿“走出去”,进入到真实的自然环境当中感受和发现“秋天”,并尝试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其所看到的景象。随后再回到课堂,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看到的的景象传输到纸上,这样的形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幼儿想象、创作,还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其对作品的认识,培养了幼儿的整体创造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秋天的田野”的艺术活动,幼儿对自然界中真实的秋天、田野等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自然生态环境变迁的认识,达到了艺术活动中的美育功能。与此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本次活动有机地结合了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和生态环境教育,让幼儿在真实的大自然中领略艺术之美,从而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厚、浓郁的情感。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学前教育的课程也渐趋多元。面对国内外琳琅满目的课程设计,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筛选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挖掘和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拓展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方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是农村幼儿园需要探索、坚持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