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昊 孙新国 胡灵芝 徐铖斌
摘 要:针对淮安市制造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目标,提出淮安市智能制造的发展策略,应以创新为基础,重点示范和人才培养为抓手,不在落后的产品上尝试智能制造,以产品研发为驱动,增强企业基础创新能力,切实保障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转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路径
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根本,也是国家振兴和强大的利器与根基。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业及其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大而不强”始终作为一个醒目的标签贴在中国制造业的身上,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低端化、产业空心化、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等核心问题。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服务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为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1-2]。
国家自“十二五”以来就一直重视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2015年1月,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5年以来陆续发布《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枢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智能工业装备、信息软件、信息化与装备集成、虚拟仿真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企业主导、市场引领、产政学研用多主体协同的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形成核心竞争力,从传统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和生产线服务业转变;形成制造业积聚,带动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3-5]。
淮安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区域战略的地理连接带核心位置,已成为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对接城市。从省域层面来看,以淮安为核心的“淮河生态经济带”有望上升为国家区域战略。从苏北和淮安本地层面来看,随着“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一区域定位的明确,高铁建设和一类航空口岸开放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展开,淮安区位优势开始凸显,这将为“十三五”时期淮安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发展提供巨大机遇[6-9]。
1 淮安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根据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下称《指数报告》)[10-12],该报告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五大重点特征,构建了创新能力、多领域融合能力、经济带动性、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26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该评价模型得到全国主要126个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指数。
从《指数报告》结果可以看出:上海、深圳、北京位列前三甲,江苏省共有10座地级市入围前50强,分别是苏州(第5名)、南京(第9名)、无锡(第17名)、常州(第23名)、徐州(26名)、淮安(32名)、南通(36名)、泰州(39名)、镇江(45名)、连云港(48名)。淮安以总得分43.2继去年之后,再次成功入围50强、位列第32名,较2018年前移一位。
从总得分情况看淮安处于第25—50名的第三梯队,该梯队以中部、东北地区城市为主,制造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主要还处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阶段,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足,基础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不够积聚,缺乏一定数量的产业人才。目前制造业停留在代加工、承接发达城市产业转移阶段。该梯队制造业优势体现在国家政策扶持、土地成本较低、劳动力充沛,若能加强创新驱动、打造区域特色、发挥优势、引进高水平人才、先進理念,先进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由度,将会逐步缩小与其他梯队的差距。
分维度指数分析:淮安市创新驱动维度位列47名,科研投入、教育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企业都与第一梯队有较大差距,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仍需在加强研发投入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下功夫,同时创造优良的创新氛围也是提升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多领域融合维度淮安市位列26名,比2018年提升7名,随着淮安高铁、机场、航运等建设日趋完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地位凸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项目提高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能力,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打通,企业创新能力的加强,先进制造业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淮安市在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的意见》的指导下,引进了包括总投资12亿蓝华智能制造项目等一批先进制造项目,同时引导集群企业开展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的改造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带动维度淮安市位列33名,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水平还需提高,产业集群水平还有待提升。质量品牌维度淮安市位列50名以后,这与江苏省入围50强城市最多的省份极度不匹配,关键技术受限、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品牌企业成为淮安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绿色集约维度淮安市位列21名,相比2018年28名提升7个名次,这与淮安市生态文旅区的重点打造有关,节能减排、创新驱动将是淮安制造业崛起的内生动力。
2 淮安市制造业发展目标及关键路径
2019年2月,淮安市印发《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构建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和食品四个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构成的“三新一特”产业体系,重点培育1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力支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以上分析与研究,本文提出淮安市制造业发展关键路径:
(1)以5G应用为契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抓手,“1+N”型协作为机制助力产业集群建设,重塑经济共同体。
5G应用与制造业未来有无限可能,淮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高低上唯有借助5G技术才能腾飞,弥补之前先进制造产业链不完整的劣势。5G技术突破了行业和地域的壁垒,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即可迅速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通过引入“1+N”型协作机制实现相互配合,使得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生产制造、金融服务、物流、消费者等各个环境能够迅速高效协同参与同一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实现多主体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圈。
(2)构建企业主导,高校科研院、政府积极深度参与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区位优势,提升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和知识产权化水平。
政府搭建桥梁,以苏合会为载体,促进企业和高等院校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分支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创新互馈生态圈。各种创新资源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载体,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能够在自己从事领域迅速参与标准制定,并能拓展自身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3)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人文优势,构建绿色生态链,提升品牌核心价值观。
龙头骨干企业培育是淮安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品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淮安市制造業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立足自身区位、环境和人文优势,构建绿色生态链,促进“制造+服务”深度融合。基于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品。
3 结论
在当前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大背景下,创新驱动,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必行之路。淮安市先进制造业当前面临基础薄弱、创新驱动力不足、质量品牌不强等诸多问题。随着高铁开通、航空物流的发展,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淮安先进制造业必须多维协同,基础创新、品牌打造和服务升级多举并重,才能在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卫东.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01-06.
[2]黎峰.江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思考[J].江南论坛,2016(6):15-17.
[3]朱剑英.智能制造的意义、技术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42(03):01-10.
[4]王志忠.江苏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唯实,2018(3):37-40.
[5]梁瑾.江苏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机遇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8(18):119-120.
[6]孙炳孝,潘威,杨帅,邓文文,吕世健.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淮安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31):145-146.
[7]杨路.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24):32-34+61.
[8]许继法.“新常态”下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9]李永明,张睿,许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筑江苏产业新高地[J].群众,2020(04):30-32.
[10]赛迪顾问.“新基建”背景下看工业互联网政策脉络[N].中国计算机报,2020-06-01(014).
[11].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2019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J].机器人产业,2019(05):88-102.
[12]赛迪顾问.2018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N].中国计算机报,2019-01-14(012).
作者简介:孙新国,江苏淮安人,博士,副教授,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科研助理,江苏省智能工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