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任务驱动教学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等方面,中职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基础和自制力较差的问题,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任务驱动明理是以某一任务教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学习资源的合理应用和选择,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生自主选择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观念落后、忽略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的问题。因此,结合任务驱动明理,分析数控专业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可以解决传统数控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快乐学习,轻松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
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任务驱动明理的应用,是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学习体系的主要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任务和项目为中心,展开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作。同时,中职传统数控专业课堂教学问题还有很多,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合理探究任务驱动发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才是提升数控专业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
一、任务驱动明理
任务驱动明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被叫作任务驱动法,主要采用以某一任务为教学中心,让学生进行任务探究和分析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也有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和应用学习资源,并且充分参与到相关任务驱动项目的探究中,完成课程目标设定的任务和相关学习任务,强化学生对实际生产和数控专业技术的了解。同时,任务驱动明理包含一定的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转变以往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是自主生长而来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灌输而来的,进而才能加深学生对任务驱动项目内容的全面认知和了解。[1]在任务驱动明理和方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课程,以及人才培養目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加快学生知识的生长。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除此之外,任务驱动明理的应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任务探究和完成任务的氛围中,并且当完成相关任务时,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探索精神和勇于开拓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任务驱动明理和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
二、传统数控专业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未能结合学生实际学习需求,明确数控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有机联系,缺少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第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和被灌输的状态。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也很难培养学生在数控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1]第三,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缺乏对学生教材知识以外内容的讲解,而且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来说,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其他知识,才能达到构建完整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的目标。当前数控专业教学在结合实际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进而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不利于数控专业培养出更多符合和满足经济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1]
三、任务驱动明理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其一,在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相关知识内容过于抽象和复杂,需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增强学生对数控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前,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任务驱动项目,充分将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当中,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探索和发现。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探究式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在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其二,教师在任务驱动明理的课中实践环节,是以任务驱动项目为主导展开教学的,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自我分析的方式探索问题,有效促进数控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其三,教师在课后总结环节,是培养学生多方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可以采用自主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团队合作情况和任务驱动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自我学习情况的能力,锻炼人际关系处理和团队协作精神。[2]在课后总结环节中,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情况以及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进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全方位评价学生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一次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作用和价值。
四、任务驱动明理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一)课前准备环节
任务驱动明理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积极结合企业工厂实际技术加工和零件生产情况,为学生进行课前驱动任务的准备工作,让工厂实际技术加工成为任务驱动发任务的依据,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在课前准备环节还要明确教学目标,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任务进行合理设计,进而让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的探究和学习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驱动项目。在课前准备环节中,还需要确定相关任务,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未来需要。[3]例如,以中职螺纹轴工艺方案与编程设计为例,首先,课前准备环节,为学生准备计算机、工艺装备机械、工具量等教学设施,还要为学生准备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各类表格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其次,在课前准备环节,可以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内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任务,其教学任务可以命名为“螺纹轴的工艺方案设计与编程”,让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完成“数控车床螺纹加工技术”等,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其开展地点可以使数控仿真车削室,从而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任务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而且通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也有助于让任务驱动项目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最后,在课前准备环节,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任务内容,详细列出加工零件的精准尺寸与公差等,进而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做好准备。
(二)课中实践环节
在课中实践环节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环节所制定的任务驱动项目展开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数控专业理论知识,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与完善,进而有效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在课堂实践环节,还是以螺纹轴工艺方案与编程设计为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别对各自的任务进行完成和分析。一是让组长带领学员进行图样分析、工艺分析,完成相应的分析工作。这些分析工作主要包含程序编制、程序技术、数据处理、仿真加工、安装工艺、加工工件、记录、测量、刃磨、修正等,在实践环节中必须保证每位学生均有一个或多个次任务,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二是在实践环节中,还要让学生进行以下工作:(1)分工协作。(2)工艺准备。(3)加工准备。(4)编制程序和校验程序。(5)仿真加工及程序修正。工艺准备环节,主要包括工艺处理、加工程序的编制和校验、数据处理和数学处理等。加工准备环节,包括刀具的选择、安装、刃磨、数控车床及附件的正确使用等。在实践的过程中,由小组长带领其他组员进行数控技术和各种工艺的分析、模拟、加工、仿真,实现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学习,也可以采用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看哪一组率先完成任务驅动项目的探究任务,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竞争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数控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3]学生在数控任务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并采用为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的方式,充分参与到学生的任务探究中,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加强学生对中难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最大程度地提升数控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三)课后总结环节
在数控专业任务驱动法应用的过程中,合理做好课后总结工作,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明理和教学法在学生评价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进而通过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观察、提问和检验,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不足,进而更好地督促学生解决自身学习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课后准备环节主要分为小组总结、教师评议、填好配套的各类表格等工作。在小组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出来提供给大家。教师在评议的过程中,可以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答疑解惑、总结等,在填写配套的各类表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填写好实训目的、实训设备、操作任务表等,还要对任务实践过程中的操作记录表进行有效记录,从而快速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课后总结环节,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评价、小组互评的方式,检查与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也可以采用每时每刻监督和督促学生任务进度的方式,了解学生在任务完成期间和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最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成果,进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学习特点。
五、结语
任务驱动明理和方法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价值,教师要积极抓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机遇和优势,全面创新数控等专业课堂教学方式,融合专业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兴刚,彭翀,王延忠.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制造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的无缝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06-108.
[2]丁海涛,周怡.任务驱动法为主分组教学法为辅在中职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6,32(08):148-149+184.
[3]伍倪燕,张德红,赖啸.省重建设下数控专业《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风,2016(16):36.
作者简介:雷惠强(1975— ),男,汉族,福建浦城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机械专业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