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长学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是高中学生音乐三大核心素养,要提高学生的素养,如何感知音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感知音乐主要要以音乐为导向,可以通过学会聆听、深度挖掘、融合情境等手段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科特色,师生的一切活动都围绕音乐,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感受音乐,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音乐的关键是多听,培养聆听习惯,对作品就有共鸣之处,随之就会慢慢地听懂,继而就可以拓宽听觉的范围,提高鉴赏音乐能力,鉴赏者从而找到聆听音乐的乐趣和享受,收到了陶冶身心健康的效果。
当我们每一学年面对起始阶段的高一学生,当对他们展开审美教育的时候,尤其不能忽略的是良好的聆听习惯的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学生一生接受音乐的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做到有的放矢,就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结合学生的实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要避免脱离实际的即就知识教知识,缺乏活力的演示,缺乏情景交融的表达,缺乏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从而出现不该出现的教学盲点。
根据每学年接触的学生,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甚至90%以上的学生对在小学、中学所学的音乐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知识出现了空白点,造成了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恶性循环。基础差
(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没学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上、不爱上无所谓)→能混则混(上一节算一节,不求甚解或求而不得解)→(高中阶段)思想准备不足(对课程缺乏认知与反省)→忙于应对其他学科学习(精力没办法集中)→放弃或敷衍了事。(不做精力上投入)→重蹈前车之鉴(长进不大)。因此在起始年级采取化难为易的方式,是确保学生在高中整个阶段音乐审美学习的关键,教师无论在选材、备课、资料准备、教学对象的研究、教学内容的尺度把握,乃至教学内容的调整,都是需要十分耐心和细致考虑和处理的。
如对学生进行交响乐作品的介绍,关键是把握好度,在知识点上,学生是达不到这个程度,在作品、音响感知上还是陌生的,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此时最佳的做法是少讲或是不讲,以某一乐章通常是音响效果好,气氛热烈娱悦性较强,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音色变化丰富,风格突出,时间不宜过长的乐章最为有效。这样就把复杂、多变、相对难度、深度较大地音响作品,以简练的方式来聆听。当学生听完后感受开始有所收获时,学习积极性就来了,兴趣伴之也来了。经过一个时段的教学,形成良好聆听习惯,教师就会感到教与学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一天比一天好,教学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音乐艺术的本质内容,关注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和声、曲式、织体、音色等。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抓住音乐,并充分挖掘音乐,让音乐学习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我们在备课、教学中挖掘音乐首先应该“挖”音乐要素,不能单纯地走马观花的欣赏,而要充分揭示音乐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应将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层层深入,从单一的音乐要素入手,再到多个要素的结合,在音响感知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去感知音乐的语言,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从而达到让音乐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目的。
如,笔者在教授《绚丽的世界音乐——歌唱篇》一课中,在讲解约德尔山歌时,在乐谱下方标注图形谱,高音用红点表示,低音用蓝点表示,学生在演唱主题时,用手来根据旋律的音高变化来划旋律线,学生能很直观地感受到约德尔山歌的大跳的旋律,轻快的速度,密集的节奏,活泼、跳跃的情绪、真假声迅速交替的演唱特点。接着,与学生进行《孤独的牧羊人》上下句对唱,然后提问:歌词有何特点? 学生通过演唱能很快地回答出歌词以衬词“唻依噢”为主。正是由于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音乐要素,才使得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约德尔山歌的特点。
又如,课例《感受RAP 说唱乐》,课前让学生搜集RAP 说唱乐的起源、发展、代表人物等方面的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使他们了解RAP 说唱的相关文化背景,接着对比欣赏了一首摇滚歌曲和一首RAP 说唱歌曲,并让他们进行即兴创作,让他们在参与中感知RAP 说唱音乐的特点:以机械的节奏为背景、重歌词轻旋律,歌词以即兴为主。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及体验,学生对于RAP 说唱音乐的特点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般而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要求是不一样的,结构短小,气氛热烈、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作品易于儿童接受,高中生一般则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心态下的音乐审美会发生变化,因而教学中对作品的反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差异性,笔者认为,这不影响对作品的感知,我们的教学,体现在将知识融入情境和生活当中,同样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教学时,要将学生情境的因素激活,即通过听觉、视觉、音效,把学生的“情”调动起来,把“境”有效地创设出来,带领学生进入到最佳的情境里,由此我们更需强调聆听的效率和质量以及聆听环境的创设。
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与人生”介绍的作品是《长江之歌》,学生的熟悉度和反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看似熟悉,其实也陌生的旋律,会影响老师备课中的判断和分析。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与聆听,理解和了解这首作品,体现音乐与人生、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阅历、经历,怀着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爱恋之情,以真挚的感情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通过音频、视频、历史背景、作品产生的背景,通过管弦乐队的表演,以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欢的形式,通过管弦乐队的演奏,独唱演员丰富情感的演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共鸣。同时,从词、曲的巧妙配合,旋律的流畅,明亮、起伏有宕,而又优美动听,给人们勾画出一幅美丽壮观、宽阔无垠、气势磅礴的画面,让人陶醉、让人心情沸腾。从而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受到陶冶,受到激励,对人生、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加深对作品更深寓意的理解,欣赏作品通过热烈歌颂长江的雄伟壮丽,表达了黄帝子孙对祖国的热爱。
以上谈到的各点只是一种简单的剖析,还是皮毛之见,作为教育者,则需要跟进时代的脉搏,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让学生在聆听、挖掘、情境中感悟音乐,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