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波
地理高考试题中有大量的新概念,需要学生在理解课内概念的基础上迁移运用,用旧概念理解新概念。但是很多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理解不透彻,无法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所以在考场上面对新概念时无法有效迁移应用,造成对题目理解不透彻、不能灵活分析等问题,使得一些简单的题目也变成易错题目,造成失分。
例如,近年高考为体现公平、公正,体现考试的能力立意,会创设一些新的情境,提出一些新概念,让学生以就概念为基础,创新思路,灵活解题。例如,2020 年高考全国卷1 第一题,提出了一个“田水路林村”的治理模式,但是如果学生对水土流失相关内容和概念理解比较深刻的化,将知识迁移过来,可以知道“田水路林村”也就是一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地理概念可以灵活扩展外延,学生理解了课程中的基础概念,就可以分析高考中对概念所做的扩展,分析知识的规律,灵活解题。例如江苏2020 年高考地理第14 题,就考察山谷风和焚风的概念辨析,如果学生对概念理解透彻的话,可以知道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而山谷风因为山坡上的暖空气上升,谷底的空气向山顶补充而形成。
对概念的逻辑关系的考察最能体现出一个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考地理试题经常同时考察好几个地理概念,多个彼此相关的概念更容易混淆,若对概念理解不深,容易出现错误。例如,2019年全国卷,考察黄河河道,第二题问河道的形成原因是河水流量、支流汇入、沿岸地貌、两岸岩性,这道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群组概念的内在联系,理清地貌、和河道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题干分析中段河道两侧地貌均为黄土高原,从而推断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主要因为地貌影响。
在高考复习中,教师往往重原理、轻概念,对概念教学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常常认为概念是简单知识点,学生了解概念就可以了,概念教学花费时间少,不做针对性讲解。归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地理概念是地理学习的基石,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学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概念体系,会影响整个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一些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背诵概念,既不会分析概念中蕴含的地理学原理,也不会对概念进行巩固和检测。把概念跳过,就容易使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不牢固,更影响了原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地理概念教学过于简单,只强调死记硬背,对概念中的易混淆点、原理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对于学生在概念部分出现的错误,简单归因于背诵不牢,没有深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没有认识到学生是因为不理解而出现错误。此外,在教学中对概念做介绍,并不对概念做延伸、拓展,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面对课本中庞大的地理概念体系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分析地理概念,对概念体系、原理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归纳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图。例如,复习气温相关部分知识时,将太阳辐射、大气辐射、逆辐射等概念串联,由于这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也由于大气的温室作用,产生温室效应。此外还可以将逆温、积温、寒潮、光照、生长期、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昼夜温差等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对他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更透彻地理解它们含义、区别和联系,形成思维图,构建概念知识体系。在讲解概念时,给学生举例子,帮助他们理解概念。例如,对气温部分的讲解,可以引入青藏高原昼夜和四季温差大,而昆明四季如春的例子,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并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自主探究,构建自己的概念体系。在教学中可多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研究概念复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对比、分析、总结等鞥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逻辑。
例如,在复习中,教师可以将概念做三层梳理,第一层,分析概念,分析相互有联系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光照与热量,天气与气候,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这些概念,理清他们的逻辑关系,对比分析它们的区别、内涵,掌握其内在联系,深入理解概念。第二层,引入新概念,锻炼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这一层的训练中,教师要对课内概念做深入讲解,让学生运用类比方法对新概念分析比较。第三层是探究概念原理,分析概念中涉及的地理知识的因果,分析其形成过程。近几年高考对概念形成原理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加,如2019 年山东高考考察积扇概念,属于地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说明地貌的形成过程。学生只要理清中积扇概念的限定条件,答案就能浮出水面。
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一方面,教师要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及时形成教学反思,才能探索出更有效的概念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有效理解地理概念,科学思考,正确表述和应用地理概念,才能为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养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能力,可以让学生获得受用终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