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禄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特别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立足核心素养展开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对此,一定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做好资源的集中整合,实现数学成绩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实质上,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题干分析能力和灵活的思考技巧,这样能够从根本上实现问题难度的调整,然后再借助常规的解题方法以及运算完成解答。例如,当应用题中涉及人数统计时,具体过程为“1+2+...+100”,此时要是机械的进行顺序相加,肯定也会解出正确的结果,但整体计算量相当大,而且容易出现误差。而如果按照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我们是能够发现计算规律的,即类比出“1 与100 相加、2 与99 相加...50 与51 相加”其和都为定值101,这样101*50(共50 组) 就直接求得了结果,准确度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课程开展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运算水平和等价交换意识,从根本上提高运算能力[1]。
在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时,要尽可能地与生活事物构建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由于熟识度的提高,整体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强化。以关于周长概念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做好课前引导,先讲解长度概念以起到过渡作用,例如“我们的操场是什么形状的? 你们走一圈需要多久呢? 怎么确定它的实际长度呢?”等等,以此为契机向教学主题贴合。除此之外,具备条件的还可以展开现场测量,通过教学活动提升教学体验感,进而加深有关周长概念的记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时一定要结合章节知识,并科学选择辅助工具,争取以常见物品为主,这样效果会更突出[2]。
数学应用题的讲解,只集中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概念性的知识进行验证,增强可信度。学习工具的类别非常丰富,既包括专业的立体模型又可以是常见的物品,但要从教学需要出发灵活选择。例如,对于以加减法为主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用糖果作为教具,一方面,糖果的种类多,能够适应题型变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糖果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比较直观,而且糖果还能作为礼物奖励给学生。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定要保证课堂的生动性,防止厌学现象的发生。
目前看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题海战术”被广泛应用,很多教师更是为提高学生成绩的稳定性,经常性的布置大量习题。从效果来看,这种做法确实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性,但如果习题质量控制的不好,可能会导致无法活学活用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布置作业环节,一定要进行方法创新,使其发挥更理想的作用。例如,青岛市某小学要求教师在布置数学应用题习题时要精简数量、提高质量,争取做到“一题多检”,以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拔高题,不一定非要完成解答,主要为锻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展开深入的探究,为高水平的应用题计算建立基础。
我们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时,要善于借助生活中的事物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当小学生拥有一定的运算方法和计算能力时,也要善于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通过具体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既能巩固知识点又能学有所用,全面践行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以集体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自主运算的机会。如参观过程中根据门票价格鼓励学生自行找零等。
差异性教学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部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不但要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更要遵照个体差异性实现兼顾教学。此外,丰富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环节有效性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对于差异性教学的补充。要转变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将特长分、应用分等融入至教学评价体系当中,以实现对学生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客观评价。
对于几何应用题的学习来说,数形结合十分关键。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媒体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数学应用题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技术性优势,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某教师借助三维软件完成图形的360 度视角转换,让学生直接观察立体图形的几何构成,从而完成表面积计算。可见,互联网技术能够增强数形结合的表现力,是发展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工具。
结论: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仍要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然后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做好基础知识和应用题解题方法的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完善课堂标准化建设,并致力于长效教育模式的建立,使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