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 梅,印海林,李爱峰
(涟水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涟水 223400)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消化道恶 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早期胃癌多数病人无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确诊时约80%~85%胃癌患者已处于进展期[2]。目前,外科根治性手术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可以直接切除肿瘤,但是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而且无法清除患者体内血液或淋巴液中的癌细胞,所以术后往往伴随一定的复发和转移几率,最终影响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2-3]。国内外研究发现,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4]。其中,氟尿嘧啶+吡柔比星+奥沙利铂、三维强调放疗已广泛用于胃癌的辅助放化疗;相较于传统放疗方案,三维强调放疗其可有效提高靶区域内照射剂量,减少周围重要脏器及组织照射损伤[4-5]。本研究着重探讨氟尿嘧啶+吡柔比星+奥沙利铂化疗联合三维强调放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的疗效及对血清学,1、2、3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等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为临床选择胃癌患者术后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6]:(1)经超声胃镜、CT及病理活检确诊为进展期胃癌;(2)行胃癌根治术治疗;(3)TNM分期为Ⅱ~Ⅲ期;(4)在接受治疗前4周内均未曾接受任何化学药物治疗。排除标准[6]:(1)周围脏器侵犯或远处转移;(2)腹主动脉周围触及肿大淋巴结;(3)上腹部手术史;(4)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严重感染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5)对化疗药物过敏者。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42例,男性30例,女12例,年龄48~78岁(平均(65.9±11.6)岁),手术方式:根治性近端胃切除8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2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9例,ECOG评分:0~1分为20例,2分为22例,TNM分期:II期有12例,IIIA期有12例,IIIB期有18例,病理分型:腺癌22例,黏液癌8例,印戒细胞癌8例,未分化癌4例;对照组患者42例,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64.2±8.7)岁),手术方式:根治性近端胃切除9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25例,根治性全胃切除8例,ECOG评分:0~1分为21例,2分为21例,TNM分期:II期有14例,IIIA期有11例,IIIB期有17例,病理分型:腺癌21例,黏液癌9例,印戒细胞癌7例,未分化癌5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行胃癌根治术,术后予以氟尿嘧啶+吡柔比星+奥沙利铂化疗。具体操作:远端胃癌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分切除,切除胃的3/4~4/5,幽门下3~4cm切断十二指肠,距癌边缘5cm切断胃,同时清除一、二站淋巴结,消化道重建行Billroth I式胃十二指肠吻合;胃体与胃近端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近端胃癌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后采用氟尿嘧啶注射液(规格:0.25 g,宁波大红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2622)400mg/(m2·d),静脉滴注后,再给予600 mg/m2持续泵注24 h,连用5天,5天为一个周期;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规格:10 mg,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5983)50 mg,静脉滴注,静脉滴注3h,3周/次,3周为一个周期;注射用奥沙利铂(规格:0.1 g,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50962)150 mg静脉滴注,静脉滴注4h,3周/次,3周为一个周期。给予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3周为1个周期。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情况比较[n(%)]
观察组行胃癌根治术,术后同步放化疗。具体操作:胃癌根治术和术后化疗方法同对照组。同时,于第4个化疗周期后行三维强调放疗:观察组患者空腹4h,在CT模拟定位,在工作站的CT图像上逐层勾画靶区,靶区勾画参照胃癌术后放射治疗指南执行,其中勾画靶区包括瘤床、吻合口(残端)及区域淋巴结以及危险器官。计划给予靶区剂量为45Gy/25 次,总剂量 DT40~45 Gy/1.8 Gy/24~25F,放疗仪器使用德国VARIAN 23EX加速器,采用上海拓能医疗技术有限公司VENUS放疗系统;临床靶区为全部残胃及残胃外扩1.5cm;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外扩6~8mm,放疗2周。
1.3 观察指标血清学指标(CEA、CA199、CA724、、CA125)测定:两组患者分别于上述治疗前、治疗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mL,放入干燥试管送检,1h内离心(转速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血清进行测定。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罗氏公司,型号:MODULARE170)测定血清 CEA、CA199、CA125、CA724;(2)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以治疗开始当日至死亡或失访时间为总生存时间,总生存率=总生存例数/总例数×100%。以治疗开始当日至出现复发时间为无进展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率=无进展生存例数/总例数×100%;(3)不良反应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评价标准[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价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7],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治疗有效率 =(CR+PR)/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64.29%vs38.10%,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EA、CA199、CA724、CA125指标均有下降,且观察组CEA、CA199、CA724、CA125比同期对照组降幅更为显著(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标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和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大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2012年我国因胃癌发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占全球胃癌发病和死亡的42.6%和45.0%[7]。传统的外科根治性手术是治愈胃癌主要手段,但已有大量报道证实,进展期胃癌患者行单纯手术治疗远期复发率极高;而且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0%以上,总体生存率较低[8]。随着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发现,外科手术辅助放、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模式侧重于消灭微小转移灶,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9-10]。本研究采用氟尿嘧啶+吡柔比星+奥沙利铂化疗联合三维强调放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后血清学、3年内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来判断治疗疗效。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确切,与国内外多数报道一致[11]。究其原因,氟尿嘧啶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抑制S期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细胞DNA的生物合成;吡柔比星为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癌药,同时干扰DNA、mRNA合成,在细胞分裂的G2期阻断细胞周期而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较强抗癌活性;奥沙利铂作用于DNA,抑制DNA的合成与复制[12-13];三维强调放疗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脊髓、肝、肾、心等周围重要脏器的受量,通过化疗与放疗联合应用,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CEA、CA199、CA724、CA125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比同期对照组降幅更明显。由于肿瘤标志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癌症的发生发展,可在肿瘤病变组织、血液和排泄物中检出,所以此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效果,但根治术后同步放化疗的效果更加确切。观察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和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刘广国等[14]研究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治疗效果与单纯化疗相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结果相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现发热、腹泻、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放化疗并不增加患者副作用,与美国 INT0116 试验结果亦相同[15]。
氟尿嘧啶+吡柔比星+奥沙利铂化疗联合三维强调放疗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的疗效确切,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较好。由于本研究受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以及单一中心等因素的限制,故此结论尚待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