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鹓,张孝宏,颜慧,俞孝先,姜增华
(1.扬州市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扬州 225101;2.扬州市江天渔业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05;3.扬州市广陵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扬州 225003)
2019 年,作者进行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论认为,红螯螯虾池可混养或套养河蟹和青虾[1],2020 年,作者再次进行了红螯螯虾池混养河蟹、青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两年试验池塘各一口,坡比1∶2,淤泥15~20 cm,防逃护板、增氧设施、进排水系统完备,水源水质符合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 类。2019 年池塘面积0.533 hm2,在池坡近池底处建长宽深为40 m×7 m×0.8 m 的简易温棚一座,作红螯螯虾标粗区。2020 年池塘面积1.333 hm2,池底四周具6 m 宽、0.8 m 深的“回”型沟,在池底一边以密网布隔出1 000 m2水面,作红螯螯虾标粗区。标粗区均设置微孔增氧设施。
1.2.1 清塘消毒 冬季,生石灰80 kg/(667 m2)全池消毒,晒塘至2 月下旬,标粗区进水50 cm,茶籽饼5 kg/(667 m2)沤制4 d 泼洒,杀灭野杂鱼类。
1.2.2 种草投螺 3 月上旬,标粗区留水40 cm,移植伊乐藻。4 月初,进水10~20 cm,全池播种轮叶黑藻芽孢1.3 kg/(667 m2),纯干苦草籽80 g/(667 m2),同时移殖螺蛳100 kg/(667 m2)。
1.3.1 苗种放养 标粗区水深60 cm,水温不低于16 ℃,施腐熟有机肥,调节水体透明度至25~30 cm时放养红螯螯虾苗。苗种放养情况见表1。
1.3.2 红螯螯虾苗标粗 2019 年4 月20 日至5 月20 日,2020 年5 月17 日至6 月15 日进行红螯螯虾标粗,其间,投喂蛋白含量为40%的开口虾料,从每日每万尾虾苗投喂150 g 逐渐加量到500 g。微孔增氧除投喂时间外,全天开启。其间,视水质状况适时换水。
表1 2019 年—2020 年苗种放养情况
1.4.1 饲喂 日投2 次,投喂量以3~4 h 无剩饵为度。红螯螯虾体长5 cm 前,饲料蛋白含量38%~40%,粒径1 mm;体长5 cm 后,饲料蛋白含量36%~38%。
1.4.2 水质管理 21:00 至天明开机增氧。每15~20 d,注水15~20 cm,渐渐抬高水位至1.2 m 以上,池水透明度保持在50 cm 左右,pH 值为7.3~9.0。
1.4.3 水草管理 高温期,水草覆盖率最高达到80%,7—9 月人工割除水草3 次,控制水草覆盖率50%~70%。
虾蟹均使用地笼捕捞,青虾平时捕大留小,红螯螯虾和河蟹9 月底开始捕捞,至11 月中旬干塘见产。
2019 年每667 m2产出红螯螯虾121.9 kg,河蟹21.9 kg,青虾4.5 kg,鲫鱼23.7 kg,产值14 452.5 元,利润8 552.5 元,按鱼虾蟹总产量计,不计投放的螺蛳和苗种质量,饵料系数为0.72,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2020 年每667 m2产出红螯螯虾84.5 kg,河蟹23 kg,青虾21.5 kg,鲢鳙50 kg,产值12 715 元,利润7 942.5 元,按虾蟹总产量计,不计投放的螺蛳、苗种质量和滤食性鱼类产量,饵料系数为0.68,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2%。两年投入产出情况见表2、表3。
表2 成本投入情况 元
两年试验结果,每667 m2,虾蟹总产量分别为148.3 kg 和129 kg,总利润为8 552.5 元和7 942.5 元,投入产出比为2.45 和2.66,红螯螯虾成活率为65%和62%。与丁娜等[2]的土池单养红螯螯虾试验结果相比较,该试验红螯螯虾放养密度更低,而产量和成活更高,表明红螯螯虾池混养或套养河蟹、青虾模式是可行的。
3.2.1 红螯螯虾放养模式 红螯螯虾原产澳大利亚,不耐低温,在长江下游地区生长时间短。两年放养模式相比较,2019 年红螯螯虾放养时间早、苗种规格大、密度高,结果养殖成活率高,产量显著提高。由此,人工养殖时,宜搭建简易温棚,提早放养时间,进行标粗,增大养殖苗种规格,以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3.2.2 青虾放养模式 据王如鹓等[3],罗氏沼虾池塘每667 m2放养抱卵青虾136 g 和258 g 时,产青虾15.8 kg 和42.4 kg。该试验2020 年,每667 m2放养抱卵青虾1250 g,仅产青虾21.5 kg,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池塘水质清瘦,浮游动植物量少,青虾苗开口饵料不足导致成活率低。红螯螯虾池塘养殖,因水草种植、移植不可缺少[1],青虾苗种宜选择体长2.5 cm 以上、能够吃食人工饵料的幼虾。
该试验表明,低密度[2 000 尾/(667 m2)~2500尾/(667 m2)]养殖时,红螯螯虾产量与放养密度、苗种规格和养殖时长成正相关关系。丁娜等[2]试验认为,红螯螯虾土池单养时适宜密度为5 300 尾/(667 m2)~8 000 尾/(667 m2),但红螯螯虾池混养河蟹和青虾模式,最佳放养密度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红螯螯虾、河蟹、青虾均为杂食性甲壳动物,自然条件下,大个体红螯螯虾主要以植物为食,人工养殖环境喜食动物性饵料[4]。据解剖观察,红螯螯虾和河蟹胃肠充塞轮叶黑藻和苦草碎片,说明池塘养殖条件下,均吃食轮叶黑藻、苦草等适口性水生植物。该试验选择了轮叶黑藻、苦草等虾蟹喜食种类,并且投放了螺蛳,充足、适口的水草和螺蛳补充了虾蟹的活体饵料,两年试验饵料系数分别为0.72 和0.68,显著低于目前已见报道的红螯螯虾土池单养试验的饵料系数[2]。说明适口性好的水草和50%~80%的水草覆盖率,能够显著降低配合饲料的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
2019 年全周期,共从环境中净携出氮3 160 g/(667 m2),净输入磷479 g/(667 m2),磷的利用率达到71.52%[1],水草高覆盖率是关键因子,也是池塘水质透明度能够保持在50 cm 的主要原因。据报道,红螯螯虾窒息点为溶解氧小于0.663 mg/L[5];不同规格河蟹扣蟹在不同水温下窒息点平均为0.24 mg/L[6];而青虾窒息点大于2 mg/L[7-8]。由此可见,青虾是水体溶氧限制性品种。2020 年,考虑青虾对溶氧的需求高于红螯螯虾和河蟹,全周期延长增氧机开启时间,加上水草高覆盖率和人工割除,提高了水体溶氧,改善了池塘生态环境,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红螯螯虾池混养河蟹、青虾是可行的;50%~80%的水草覆盖率有利于降低饵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保持水质清新;红螯螯虾宜及早放养,可进行简易温棚标粗,能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在水草生物量大的池塘混养青虾,青虾苗种宜选择大规格幼虾,而不是放养抱卵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