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玉涛
孩子8 个多月的时候,我带他去体检,医生检查后说:“孩子有点缺铁性贫血啊。”
我很诧异,看起来健健康康的孩子,竟然缺铁性贫血了,医生叫我回家后,多给他吃一些补铁的食物。
以后的一段时间中,我很注意调整他的饮食。
2 个多月后,我再次带他去体检时,孩子缺铁性贫血的问题解决了。
其实,孩子贫血的情况很常见,《中国0~6 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报道:“6~24 月龄儿童贫血病率最高,我国2 岁以内婴幼儿贫血率达到31.1%。”
也就是说,6~24 月龄的宝宝,每3 个宝宝就有1 个贫血。
其实,2 岁以下的婴幼儿贫血,与孩子在这个时期生长发育快、对营养需求大有关系。
举例来说,我们在孩子6 月龄后会逐渐给他添加辅食,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添加了足够的含铁食物,对孩子是否贫血的影响很大。
根据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贫血全球数据库资料表明,5 岁以下学龄前儿童患病率为47.4%,其中有一半都是因为缺铁引起的。
缺铁会影响身体内血红蛋白生成、肌红蛋白合成和一些酶的活性,进而可能影响全身各器官功能。
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孩子的运动功能以及智力发育,使他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感染性疾病。
那么,孩子缺铁性贫血有什么表现?能观察出来吗?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以下症状,最好及时带他就医检查确定是否为缺铁性贫血。
肤色发白,口唇黏膜和眼结膜也会变白。
这是因为人体血色素(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铁,当身体中的铁减少了,血色素也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所以缺铁的人看起来皮肤会发白。
除此之外,孩子还会出现以下症状。
指甲薄脆;
有食欲下降的情况,比如不爱吃饭、吃奶等;
情绪上表现为易烦躁、对周围事物兴趣下降;情绪上表现为易烦躁、对周围事物兴趣下降;
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变差等情况。
检测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抽血检验血红蛋白的含量:6 岁以下的孩子,如果血红蛋白含量小于110g/L,就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对于贫血的状况,可以分为轻、中、重及极重度4 个程度。
轻度:血红蛋白浓度90-110g/L;
中度:血红蛋白浓度60-90g/L;
重度:血红蛋白浓度30-60g/L;
极重度: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0g/L。
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他就会通过胎盘获取铁,然后储存在他的体内,这些铁通常能满足出生后6 个月内的所需。
先天储存不足。不过,如果妈妈在孕期缺铁,或是宝宝早产、怀有多胞胎等,都可能导致铁储备不足,那么,孩子出生后就容易出现缺铁的情况。
因此,为了预防孩子贫血,妈妈在哺乳期时,每天饮食中最好含有总量约220 克的肉类食物,鱼禽蛋肉都算,肉量≈(大小约为一手掌心,厚度约为1厘米)的量X2,另外也要吃一些大豆、坚果来补充。
铁摄入不足。6 月龄以上的孩子,如果孩子出生满6 个月后没有及时添加富含铁、易吸收的食物,或添加的量不够,也可能造成孩子缺铁。
吸收不好,丢失过多。如果孩子存在慢性腹泻的情况,也会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此时,摄入的少,排出的多,也会造成缺铁。
当孩子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应该就是补铁了。
我们要知道:人体不能产生铁,所以必须从外界补充。因此,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添加含铁的辅食。6 个月~4 岁的孩子,每天铁元素推荐摄入量约为10 毫克。
对于刚添加辅食的孩子来说,含铁的婴儿米粉是最好的粮食。
崔医生就一直主张,将米粉作为孩子的第一口辅食。因此,在孩子6 月龄后,家长可以先为他添加含铁的婴儿米粉,随后逐渐为他额外添加一些含铁的绿叶菜和肉类、肝类等。
家长给孩子添加婴儿米粉1~2 周后,如果孩子没有出现比如腹泻或消化吸收等问题,家长就可以考虑给孩子添加含铁的绿叶菜了,比如油菜、芹菜、菠菜、小白菜、茼蒿等。这些绿叶菜中含有绿叶素,而绿叶素中是含铁的,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摄入铁。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给孩子做绿叶菜时,不要煮得太烂,每次加工时,只要在滚开水中焯一下,菜叶颜色变成深绿色,捞出来剁碎就可以了,如果煮得太烂,绿叶菜的营养素就会被破坏。
当孩子能够接受米粉和菜泥后,差不多已经接近7 月龄,家长也可以给孩子添加一些红肉(猪肉、牛羊肉等)和肝脏,它们的铁含量相对比较高,也相对比较容易吸收,每100 克猪肝、瘦肉的平均含铁量约为22.6 毫克。
《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推荐摄入量和适宜摄入量》推荐,6 个月~4 岁的孩子,应每天摄入40mg 维生素C。
对于轻度贫血的孩子,通常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比如给孩子添加含铁米粉、绿叶菜、红肉和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就可达到改善的作用。
但如果孩子的状况比较严重,那么,在“食补”的基础上,医生可能会建议孩子适当补充铁剂,来尽快改善他的贫血状况。
小贴士
补铁剂会对胃造成一定损伤,所以可能会导致孩子进食量减少,进而对其他营养素摄入不足。家长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为孩子选择、使用补铁剂,切勿擅自使用。
早产儿因为铁先天储备不足,所以要比足月儿更容易缺铁,因此,他的喂养和用药更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