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

2021-04-07 09:47徐洪兵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符合率费用病灶

徐洪兵

(淮安市肿瘤医院<淮安市淮安医院>放射科 江苏 淮安 223200)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脑血管疾病。此病的发生与供血稳定性差、脑血管供血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患病后一般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1]。经过临床调查显示,此类疾病一般在中老人群中高发,并且大多患者都会伴有基础类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越来越年轻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患病后急需一种有效的检查方式对疾病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及康复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2]。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式就是CT 与核磁共振,有部分患者会因为经济条件不足而选择CT 的检查,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虽然核磁共振检查费用比较高,检查时间比较长,但是对病灶检查结果更准确,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4]。基于此,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针对CT 与核磁共振的诊断结果展开讨论。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8 年8 月—2020 年8 月已经确诊并进行治疗的34 例腔隙脑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55 ~73 岁,平均年龄(65.58±3.65)岁,体重51.77 ~80.42kg,平均体重(62.47±2.68)kg。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临床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2)对本次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1)存在心功能障碍患者;(2)存在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患者;(3)血液疾病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患者;(4)伴有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3 检查方法

CT 检查: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将电流调制成240毫安,将电压调制成120 千伏,层厚在0.64 毫米。检查范围为颅骨顶部直到枕骨大孔位置。

核磁共振检查: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应用常规的序列法展开序列扫描,并对检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将参数厚度设置为0.5mm,间距设置为0.5mm。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病灶的诊断以及检出相关结果。诊断结果包括:小脑、脑干、基底、丘脑;检出相关结果包括:梗死的平均直径、平均病灶检出数量、检出时间以及检出费用。同时,对两种检查方式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诊断结果

通过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总结可知,应用核磁共振检出小脑29 例,脑干30 例,基底28 例,丘脑31 例,病灶显示结果明显高于CT 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灶诊断结果[n(%)]

2.2 检出相关结果

通过对两组检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核磁共振检查梗死的平均直径、平均病灶检出数量高于CT检查(P<0.05),但CT 检查检出时间、检查费用优于核磁共振检查(P<0.05),见表2。

表2 检出相关结果( ± s)

表2 检出相关结果( ± s)

组别 n 梗死的平均直径(mm) 平均病灶检出数量(个)核磁共振检查 34 12.78±1.18 2.08±0.16 CT 检查 34 6.81±2.32 1.26±0.08 t 13.3741 26.7287 P 0.0000 0.0000组别 n 检出时间(min) 检查费用(元)核磁共振检查 34 20.13±3.05 953.24±13.05 CT 检查 34 15.24±2.45 421.26±7.25 t 7.2883 207.7848 P 0.0000 0.0000

2.3 两种检查方式符合率对比

两种检查方式符合率对比,核磁共振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CT 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

(1) CT 检查:显示小脑、脑干、基底、丘脑、顶叶以及基底节区等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斑点状、针尖状以及圆点状影,通常病灶经线的直径在5mm 以内的时候,就会显示为斑点状、针尖状以及圆点状影,如果病灶直径是在6 ~10mm,那么,病灶显示就会以椭圆形影为主,如果病灶直径是在10 ~15mm,那么病灶就是以小斑片影为主,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病灶改变。大多数病灶与周围边缘不是很清晰,并且占位显示的也不是很明显,经过CT 检查的时候,结果显示为低密度或者稍低密度改变。(2)核磁共振检查:这些部位时,会显示有小片状低信号影或者是斑点状影,并且T1W1表现为长信号,DW1明显加深。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老年人群又是基础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就导致了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随着上升,其中腔隙性脑梗死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的发生与脑部血管供应压力不足及供血稳定性差有直接的关系,当患者脑部供血量不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腔隙性血管阻塞的症状[5]。一旦确诊患有脑梗死后,患者的脑部组织就会出现缺血、缺氧以及坏死、液化等多种病症,最终就会在脑部出现吞噬细胞移除形成的腔隙。针对此类疾病的患者,尽早的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临床上最常应用的是诊断方式就是CT 检查,此种检查方式具有价格低、检查时间短等临床特点,但是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如果发病时在24 小时之内,应用CT 检查时没有办法准确显示病灶的,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一般患者在发病的24 小时之后,才可以对疾病做出准确的检查。

CT 是一种应用X 线检查,并且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借助电子程序来获取医学的影像分析,在经过数字模拟器转化成数字,最终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此种检查方式,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出率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影像显示也是比较清晰的,并且费用比较低,但是,由于CT 检查主要是以X 线为主要的检查依据,也会对患者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影像的检查结果也经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本文应用CT 检查的34 例患者中,小脑确诊52.94%,脑干确诊50.00%,基底确诊55.88%,丘脑确诊67.64%。如果患者是在发病24 小时之内进行检查的话,就会增加误诊及漏诊的几率,本文中CT 检查的34 例患者中,有5 例误诊,有4 例漏诊,总符合率为73.53%。

核磁共振检查是利用人体氢质子在进入主磁场后运动规律会发生改变的基础上,获取的特殊的影像图像。此种检查方式具有定位准确、病灶的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等特征。相对比CT 检查,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但是核磁共振的检查费用相对比较高,患者在接受检查的时候,会承担比较大的经济压力。本次研究中,核磁共振检查与CT 检查对比来说,核磁共振的检查中T2W1 的信号比较敏感,可以发现微小的病灶并进行准确的分辨,大大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的几率。除此之外,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梗死的平均直径与平均病灶检出数量高于CT 检查,而检出时间比CT 检查要长,并且检查费用比较高。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检查虽然检查时间比较长,费用更高,但是检出结果更为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持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符合率费用病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