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强
(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滨州 256800)
肛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主要是由人体内外口以及窦道所形成,在临床具有极高发病率,若治疗不及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1]。肛瘘通常发生在青年男性中,瘘管一旦形成,易导致疾病久治不愈、间歇性发作,且患者肛门周围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增加患者机体痛苦。目前临床对于肛瘘主张手术治疗,但存在手术难度大、复发率高等特点,因此对患者实施术前精准的MRI 扫描技术,能够有效判断肛瘘的分型,为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2]。因此,本次研究对复杂性肛瘘MRI扫描技术在临床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见下文。
选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 月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收治的疑似复杂性肛瘘患者100 例,均实施MRI 扫描。纳入标准:(1)患者和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研究;(2)患者各项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2)排除伴有精神异常者。
年龄20 岁~40 岁之间,年龄平均值(30.25±1.52)岁,其中男70例、女3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肛周皮肤红肿、疼痛、肛周渗液、瘘道形成等临床表现。
扫描准备:对患者实施GE1.5T 超导磁共振检查,给予患者下腹部MRI 检查前,需进行清洁灌肠,并在检查前禁食、禁水。对于肛瘘及肛周脓肿患者来说,实施检查前无需进行切开引流等干预,需要保持患者瘘管、脓肿的原始形态。检查前30 min 排空尿液,避免由于尿液产生伪影情况,从而影响肛门周围病灶显示[3]。患者呈仰卧位,双腿伸直足先进,同时指导患者将双手交叉置于头两侧,在患者耻骨位置实施腹部相控阵线圈,线圈中心同时对准床内置线圈2 直至3 之间,定位灯中心需要腹部相控阵线圈中心,采用束带固定好患者和腹部相控线阵圈,同时还需要为患者佩戴耳塞,从而保护患者的听力,告知患者保持平静呼吸,制动从而配合检查。常规MRI 扫描:首先对患者实施常规三平面定位,在实施横轴位扫描过程中,定位划线应与肛管垂直,在实施斜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定位扫描过程中,需要和肛管直肠轴线平行。动态增强时给予患者实施18G 或20G 静脉留置针,并选择GD-DTPA 造影剂,造影剂剂量为0.2 mmoI/KG,而注射速率为每秒3 mL,并注入25 mL 0.9%NaCl溶液,注射速率一般每秒2 mL,注射造影剂10 ~15 s 后对患者实施进行LAVA 横断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患者进行矢状位延迟扫描、冠状位延迟扫描。横轴位一般实施快速自回旋回波T1WI 加权、T2WI 加权像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序列等三种方式,而斜矢状位一般实施T2WI fs 加权像、斜冠状位采用恢复反转序列等两种方式,扫描的参数为:层厚5 mm、层间距3 mm。LAVA 动态增强过程中需要采用横轴位无间隔薄层对患者实施扫描。
常规MRI 扫描:需要对患者实施常规定位,在对患者采取横轴位扫描过程中,定位划线需要和患者肛管进行垂直,在对患者实施斜矢状位或者斜冠状位扫描过程中,需要和患者肛管直肠轴线保持平行;在患者实施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需要采用静脉留置针,注入造影剂,造影剂的剂量为0.2 mmol/L、速率为3 mL/s,将生理盐水注入,注射完毕造影剂后,对患者采用横断动态增强扫描,并对患者矢状位实施延迟扫描,对于冠状位也实施延迟扫描,横轴位一般采用三种方式,例如T2WI 加权像序列、快速自回旋回波T1WI 加权、扩散加权成像序列等,而斜对于矢状位一般采取T2WI fs 加权像、斜冠状位实施恢复反转序列等两种方式,扫描的参数为:层厚等于5 mm、层间距3 mm。LAVA 动态增强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横轴位无间隔薄层。
分析MRI 扫描技术在不同疾病类型中正确率。
分析MRI 扫描技术诊断价值。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 例疑似复杂性肛瘘患者,经确诊的有95 例,65例为复杂性肛瘘、20 例为原发性瘘管、8 例为肛周脓肿,MRI 扫描技术诊断正确率97.89%(93/95)。见表1。
表1 分析MRI 扫描技术在不同疾病类型中正确率[n(%)]
MRI 扫描技术诊断的敏感度为98.46%,特异度为97.14%,漏诊率为1.54%,误诊率为2.86%。见表2。
表2 分析MRI 扫描技术诊断价值(例)
研究显示,一般来说肛瘘的形成以化脓性感染常见,同时其他疾病也容易导致肛瘘,例如外伤、克罗恩病、肛管恶性肿瘤等[4]。肛瘘是患者肛管与皮肤之间异常通道,常见的发病人群为青壮年男性,对于该类患者均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但在手术中易遗漏脓腔、瘘管等,同时手术后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复发率高,从而导致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例如黏膜外翻、肛门失禁等,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影响,使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疼痛及肛门渗液、窦道形成,因此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MRI 检查十分重要,不仅能明确瘘管、肛瘘内口的位置,还能够明确与肛管括约肌之间的关系[5-6]。
肛管在MRI 扫描过程中,一般来说横轴面呈环状、斜冠状面呈杯状、斜矢状面呈略前倾的圆柱状结构。研究发现,直肠内置线圈可提高肛管括约肌群的信噪比,能清晰显示小脓肿、窦道内口,从而使肛瘘的内瘘口检出率提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视野较小、同时易遗漏远处病灶,导致其对复杂性肛瘘显示不佳。此外,内置直肠线圈容易造成患者机体痛苦,影响操作,使多数患者难以配合检查[7]。而近年来,临床均实施腹部大体相控阵线圈检查,该项方式具有多种优势,比如能显示瘘管的位置、大小、明确内外瘘口、括约肌的关系、走行及分支等,从而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8]。MRI 具有多序列、多方位扫描等特点,可发现隐匿的瘘道和脓肿,利于复杂性肛瘘早期诊断,而在诊断过程中横断弥散b 值通过后处理重建技术,可提高瘘管的信号强度;同时诊断过程中横断LAVA 动态增强能显示患者病灶在动静脉各个时相的强化程度,而通过对矢状位、冠状位实施薄层扫描,能对肛瘘、肛管肿瘤等疾病实施诊断,能早期明确疾病。
通过实施LAVA 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肛内括约肌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肛外括约肌,两者信号强度具有差异,有助于临床对肛瘘进行分型[9]。肛瘘是临床十分常见病,对肛瘘内口、患者的周围炎症正确处理是关键,需要对肛瘘内口的位置进行明确,处理感染内口、周围炎症,从而早期治愈肛瘘。在诊断过程中设置肛管MRI 扫描划线时,成像平面需要与肛门括约肌平面保持一致,才能确保检查成功。研究发现,正常时肛管的解剖位置向前约倾斜48 度,若在诊断过程中扫描冠状位时未进行角度的倾斜,则难以界定肛瘘的瘘管走行。对于疑似肛瘘患者扫描时,应在患者骨盆正中矢状面上实施横轴位、斜冠位的定位,在定位过程中必须垂直并平行于肛管。研究显示,横轴位图像易于显示原发性瘘管,斜冠位扫描图像则提示肛提肌最佳,两者结合能够对上、下括约肌的感染及肛瘘瘘管内口的高度进行区分。在本次结果中,100 例疑似复杂性肛瘘患者,经确诊的有95 例,65 例为复杂性肛瘘、20 例为原发性瘘管、8 例为肛周脓肿,MRI扫描技术诊断正确率97.89%(93/95);MRI 扫描技术诊断的敏感度为98.46%,特异度为97.14%,漏诊率为1.54%,误诊率为2.86%,提示MRI 扫描技术在复杂性肛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误诊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复杂性肛瘘MRI 扫描技术在临床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值得研究和推广,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