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线上服务平台的研究

2021-04-06 14:29张兆慧李梦迪高妍唐懿鸣刘颖
中国市场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创新

张兆慧 李梦迪 高妍 唐懿鸣 刘颖

[摘 要]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以健康为出发点,将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用体育运动的手段促进健康。文章主要对线上服务平台建设进行探究,借鉴国内外经验,普及体医融合的重要性,加强体医融合线上服务平台建设,丰富平台的使用内容,形成以预防、指导、康复、反馈为主的创新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为线上服务平台的构建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体医融合;创新;线上服务平台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2.192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正是要将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健康水平的美好愿望落到实处[1]。“体医融合”作为新的时代背景,共同促进全民健康成为一种新的体医结合实践模式,而这种模式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国家卫生部门正在积极与其他部门促进人们的体育锻炼,通过体育与医疗结合来合理地治疗与预防疾病。这响应了新时代的号召,保障了百姓的身体健康,也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 体医融合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体医融合可以理解为体育与医疗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是使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2]。医疗人员已经逐渐意识到处方药对于人体的影响是暂时的,现代医学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体医融合可以发挥自身的优点与作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突出的新兴产业,是跨界融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及“全民健身和发展体育”。体医融合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界关注的焦点,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等美好发展前景。医疗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恢复患者功能,治疗患者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医疗为中心[3]。体育的本源是对竞技技能的一种追求,增强全民体质。只有满足科学性、有效性、健康性的运动,才能真正促进人民的健康,才能使新時代背景下的体医融合走得更深更远。

3 国内外成功实例

体医融合服务平台不单为了体育与医疗,也是为了打破行业的隔膜,创新新平台,目前,体医融合在发达地区已逐渐开展,但是在次发达地区还有所欠缺,体医融合平台建设现如今面临经验不足的问题,对此,探索国外与发达地区的体医融合模式,借鉴经验[4]。

英国成立了运动医学学会,吸纳了多名临床医生,体质健康专家,研究用运动干预健康。

2018年,在中日女性盆底康复运动推广交流会上,中国美丽底蕴携手日本武田医生团队,开设的“美丽底蕴健康小屋”正式投入运营。积极地推动科普预防+运动+康养的理念,做到早治疗、早发现、早预防、早康复。

2019年,厦门市开展示范社区,通过医疗系统与体育系统紧密连接,建立“医院-社区-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四位一体的体医融合模式,从而实现建立厦门市全民健康从被动干预到主动参与的长效化工作机制。运用体育科学理论与临床医疗融合为指导方案,通过体质检测,运动干预来引导慢性病人科学健身,提高健身素养。在北京,以医院为主体,成立了体医结合分会,将体能测试融入运动风险评估,实现医学数据与运动处方的对接。同时医生参与运动计划的制订、完成与修改。在上海通过社区进行体质检测,为居民预防疾病,诊断疾病,将医疗与体育融于一体,制定适宜的运动处方,对居民起到指导作用。这些国家与地区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与总结。体医融合是以运动为核心,从预防到指导再到康复,可分为多种模式,如健身模式、医院指导模式、社区体质监测模式、预防模式等,但是由于针对人群局限,未能达到全民普及、全民参与的程度。

4 对互联网应用的探究

互联网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的便利性、快捷性、共享性等特点,可用于开展线上体医融合服务平台,可以利用医生的碎片时间来进行远程问诊,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只需将个人体检信息反馈到平台,就可得到特定的运动处方。将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使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进而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5]

5 探究线上服务平台发展

5.1 应用互联网搭建线上服务平台

5.1.1 建立体育和医疗信息共享数据库

收集社区和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患者及参与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既往病史等),家庭成员及本人或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个体健康特征数据库,实现健康档案大数据的体医共享,但具有保密性,可通过互联网为指导者提供就诊信息,更加便利与准确的实现治疗和康复。

5.1.2 创建体医融合培训班

通过开设运动处方培训班,广泛吸收对体医融合培训感兴趣的医生、医学生、健身教练等相关人员,开设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由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培训,聘请体育医学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并建立微信服务平台解答解疑,通过这些专业和系统地培训,使参加培训人员学会利用运动来治病,甚至具备为人民群众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的技能。[6]

5.1.3 建立网上指导系统

针对不同人群,由上述参加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网络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体医融合的健康方案,提供专业的健身指导,使不同人群实时了解如何进行不同科学适度的锻炼,通过网络使治疗变得更便捷。

5.1.4 专家指导

有的老年人不是十分了解网络,造成网上咨询困难。为此,加强与社区的合作,通过社区人员的帮助,实现专家与患者一对一指导,[7]对慢性病人群在运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问诊,制定体医融合的健康方案,提供专业的指导。定期评价慢性病患者健康指标,将评价进行对比,也为慢性病干预管理提供经验和依据。

5.2 体医融合的普及

醫疗模式大部分还是“坐堂行医”“等人看病”,我国居民对有病就医理念根深蒂固,并不能完全接受运动是良医的思想,或者对服务质量提出质疑,限制了体医融合服务平台的推广。可以录制有趣的讲解小视频发布网上来向大众普及体医融合及其重要性;建立公众号,每日推送体医融合的小常识,开展科普讲座、知识小竞赛等方式推动体医融合模式建设,让大众知道体医融合,树立更加科学的健康观念。

6 结论

体医融合必然会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体医融合的发展需要体育部门、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结合时代科技,互联网的发展,搭建创新线上服务平台。线上体医融合服务平台针对群众更为广泛,提供网上咨询,专家一对一指导等。体医融合促进了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加速了健康科学理念的形成,为医疗与运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健康中国”的成功提供了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利涛,吴秋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最”字的使用语境及其政治哲学意蕴[J]. 克拉玛依学刊,2018(1):10-15.

[2]周仔花.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8):109-110.

[3]郭建军.体医融合推动健康革命路径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9(11):1189-1191.

[4]张鲲,杨丽娜,张嘉旭.健康中国:“体医结合”至“体医融合”的模式初探[J].福建体育科技,2017(6):1-3.

[5]马妮.健康中国理念下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8(6):76-78.

[6]余岚.高校实施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研究[J]. 科教文汇,2014(1):180-181.

[7]朱桂菊,方岁妹,徐树霞,等. 老年慢性病的医养联动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11):1375-1377.

[基金项目]校级科研立项“体医融合背景下创建体医融合服务平台探究”(项目编号:201901);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229074)。

[作者简介]张兆慧(1998—),女,汉族,黑龙江黑河人,就读于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麻醉学;李梦迪(1997—),女,汉族,安徽砀山人,就读于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麻醉学;高妍(1999—),女,汉族,黑龙江嘉荫人,就读于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麻醉学;通讯作者:刘颖,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创新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