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系统梳理与分析日本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模式运行的补贴税收与技术推广、政府财政倾斜与科技创新投入、相关配套法律等支撑体系,进而提出日本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提出了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与全方位监管机制;重视基础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推广进度;加强循环农业宣传,增强农户的农业废弃物价值感知与资源意识;制定区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广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的村落农场模式等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我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国际经验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2.017
农业立体环境形势的恶化与资源环境的约束,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而农作物生产中产生的秸秆和植物类废弃物、畜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等动物类残余废弃物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推进其有效管理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在农业废弃物的概念界定、资源化路径与风险[1-4]、碳减排潜力[5]、数量与资源价值[6]、主体认知变迁与行为选择[7-8]、环境制约与规制影响下的长效激励机制构建[9]、政府与农户两方博弈[8]、物流模式[10]、技术研发与评价[11]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阐述。但是对国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研究尚显不足,文章对国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典型模式的经验进行分析,系统总结经验启示,以期为我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1 日本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经验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措施的逐步构建与完善,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逐步完成了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渡与转变,在农业废弃物的产业链构建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与先进经验。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现代农业迅速推进,大量化肥、农药及化石燃料的使用,加之农业废弃物的随意堆积或燃烧,引致严重的农业立体污染,日本社会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与农业生态失衡危机,给社会公众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伴随着日本资源短缺与农业生态失衡危机的延伸,日本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与实践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成为具有战略价值的典型产业。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着手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政策制定及技术研发,“绿色资源的保护与培养”政策与 “环境保全型”生态农业产业经营模式较具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是快速发展时期,基本实现了生态维护与产业联动的双重功效,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构建与完善。
1.1 日本爱东町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日本滋贺县爱东町地区利用传统的农业区位优势,在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以油菜、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产为载体,油菜生产加工产生的废料为原料,一部分用于生产优质饲料或肥料,发展畜禽养殖业和生态农业,一部分转化为生物燃油(BDF),作为农业机械燃料(见图1)。爱东町地区逐步形成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模式的雏形,该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与能源生产的有机融合,系统外部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内部废弃物的再利用,产业链条的整合与衔接顺畅,生态效益显著,是一种值得借鉴的产业发展模式。
日本滋贺县爱东町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构建与完善可以分为以下四個阶段(见图2)。
第一阶段(1976—1991年):废弃食用油回收再处理,资源循环再利用及产业化模式构建的开端。从20世纪80年代初,为缓解并逐步治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1981年爱东町地区着手开始制定与施行废弃食用油的回收计划,将回收的食用油进行简单加工,制成肥皂粉,实施资源再利用。经过5年的实施与推进,食用油回收再利用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并实施,命名为“爱东町资源循环体系”。在1991年,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开始进行协同发展,成立了“滋贺县环境生活协同组合”,是日本首个专注于环境事业的民间组织,其对20世纪90年代爱东町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阶段(1992—1997年):实施废弃食用油BDF(Bio Diesel Fuel)化,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阶段。由于含磷洗涤剂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社会上开始推广普及使用无磷洗涤剂,使废弃食用油加工成肥皂粉的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回收的废弃食用油无法加工成肥皂粉,大量堆积。针对存在的问题,滋贺县环境生活协同组合在1992年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积极探寻与创新研发废弃食用油新的再加工利用路径,至1995年爱东町地区利用食用油精炼提取制作成BDF,获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性技术研发取得成功。
第三阶段(1998—2001年):该阶段主要的成就在于利用稻田转作油菜,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循环利用,是该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的实质性发展阶段。鉴于BDF市场需求的旺盛,而回收的废弃食用油数量有限,仅靠食用油来提炼BDF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为增加有效供给,1998年爱东町地区开始利用休耕的稻田转作油菜生产,进一步扩大原料来源,再用油菜来提炼制作BDF。使得这一区域资源利用产业化模式由食用油再利用为主转变为发展生物质能源为主,产业的生态、经济效果显著,很快在国内得以推广。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制定与实施,推动了爱东町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模式的逐步完善,内容不断增加,实现了环境保护,推动了产业联动效应的规模化呈现,并通过与城镇经济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社会循环经济。
2 日本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在资源短缺与农业立体环境恶化的双重阻碍下,引发了农业从业人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传统种养殖业以及相关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的思考。
2.1 补贴税收与技术推广配合使用
日本的爱东町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其核心的管理措施与支撑政策是政府补贴,制定与实施了诸如田间转作补贴、油菜契约栽培补贴等补贴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户种植油菜以及参与油渣循环利用的积极性。此外,日本政府还制定了生物资源战略下的额外栽培补贴政策,进一步支撑油渣的生物燃油产业的发展。在BDF生产利用方面,日本政府还制定了配套的扶持与资助政策,主要包括:居民资源回收活动的奖励制度、BDF生产和炭化设备等资源回收利用设施的购置费用补贴、减税以及税款返还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些补贴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从而实现了资源节约、立体环境污染控制与优化的目的,有利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的运行与发展。
2.2 政府的财政倾斜和科技创新投入
由日本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经验可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注重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及多级循环利用与清洁生产,这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然而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财政资助与科研支持。日本政府构建了完善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并通过制定与实施一系列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推进了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的构建,激发了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技术扩散与推广的积极性,并逐步搭建起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多元投入机制。
2.3 相关配套法律的制定与支持
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发达国家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日本在2002年先后,构建了一套以《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为主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律体系,并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见图3)。完善的配套法律政策体系、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奠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 国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日本、菲律宾等典型案例的分析,获得如下政策启示。
第一,法律保障体系与全方位监管机制的完善。借鉴日本经验,为“政府引导,农户参与、技术推广与协会助力、企业参与、民众监督”的“五位一体”发展机制创造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与政策支持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制度建设,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化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保障其发展的科学性与规划性,加强相关利益主体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意识的培养,明确其功能定位与责任义务,阐明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与方向,并配套完善的补贴、税收政策等。
第二,重视基础研究与实用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集成示范与推广进度。典型国家案例分析表明,注重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完善的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机制是其实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应加强农业废弃物转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律的系统、科学研究,填补产业通用技术和基础技术研究技术储备,培养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产业战略目标与技术支撑匹配。同时,构建完善的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机制,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化成为低能耗、高效转化、规模转化的现代产业。
第三,加强循环农业宣传,增强农户的农业废弃物价值感知与资源意识。要运用现代舆论与传媒手段,加强对农业废弃物价值潜力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户的废弃物价值感知与资源意识。农户的农业废弃物价值感知与资源意识的培养必须将循环经济理论与先进适用知识相结合。在实际宣传教育中重点介绍秸秆还田、沼气池管理等与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以村落为基本生态系统的内部物质关联,引导农民打造小空间尺度上的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第四,制定区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鉴于区域资源禀赋、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深入调查研究区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优势路径与重点领域,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逐步构建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外部资源减量化投入体系、废弃物回收加工产业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供销体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及产业发展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为主的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
第五,推广农业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的村落農场模式。随着我国土地流转的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进,以村落土地整理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推进,为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村落农场生态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村落生态农场的发展。根据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等政策的演进,建设以村落为单位的生态复合体,推进村落内的产业联动,实现村落内部物质流、能量流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将整个村落内的经济、生态、环境效益有机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DE VRIES J W,GROENESTEIN C M,DE BOER I J M.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processing manure to produce mineral fertilizer and bio-energ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2(102):173-183.
[2]Eurostat: Waste Generated and Treated in Europe: Data 1995—2003, European Communities[EB].http://www.eds-destatis.de/en/publications.
[3]MENARDO S,BALSARI P. An analysis of the energy potential of anaerobic digestion of agricultural by-products and organic waste [J].Bioenergy Research,2012,5(3):759-767.
[4]RANI P,KALYANI N,PRATHIBA K.Evaluation of lignocellulosic Wastes for production of edible Mushrooms[J].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08,151(2-3):151-159.
[5]STEPHENS H,RASK M.Inoculant Production and Formulation[J].Field Crops Research, 2000,2(65):249-258.
[6]耿維,胡林,崔建宇.中国区域畜禽粪便能源潜力及总量控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3(1).
[7]何可,张俊飚,田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3(3).
[8]李鹏,张俊飚.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绩效测度的实证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农户基质化管理[J].中国环境科学,2013(4).
[9]胡浩,郭利京.农区畜牧业发展的环境制约及评价——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
[10]庞燕,鄢小蓝.循环经济下农业废弃物物流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农作物秸秆资源回收利用为例[J].系统工程,2010(11).
[11]宋成军,张玉华,李冰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2011(11).
[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选择实验法的秸秆多元化利用非市场价值评估及生态补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703082);2017年博士后基金“生态产业链、利益主体异质性与秸秆资源化:机理与机制设计”(项目编号:2017M613233)。
[作者简介]李鹏(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