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永文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于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体系具有战略性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在逐步由浅层意义上的媒体相加,向更深层意义的相融纵深推进。本文以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对县级融媒体传播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武城县融媒体;融媒体传播;传播体系;融媒体;探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096
《县级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和《省级县级媒体中心技术平台规范》的实施,推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步入规范化与系统化的发展轨道。目前,全国大部分区县都开展了融媒体中心建设,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媒体传播矩阵。2019年1月,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中心以整合全媒体数据资源,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为目标,在内容、终端、管理、技术、运营、人员等进行了全方位融合。按照移动优先战略,统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起了集融媒数据库、融媒运营与分析监测、山东省级技术平台、第三方传播合作平台等平台、媒介为主体的传播体系,并以“四全”媒体为方向,逐步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1. 正确理解“四全”媒体
正确认识“四全媒体”对媒体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全媒体”不能片面理解为完整的媒体类型和形式,而是信息传播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代表特征。
“全程媒体”是指传播的全过程,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即从事件发生到事件结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记录、播放和存储,让观众从全过程、全链、全角度了解事件。这就是时空维度。
“全息媒体”是指在信息呈现形式多元,信息呈现形态立体,而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支持下,各种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越来越全息。这属于信息技术维度。
“全员媒体”是指社会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这一渠道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在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种媒体,并通过社交网络重新构建自己的传播渠道,使普通大众参与社会事务成为可能。这就是社会维度。
“全效媒体”是指各种服务功能的集成。互联网媒体的平台化趋势明显,各种应用基于同一平台,其功能空前丰富这属于媒体功能维度,侧重更好的效益、更全的服务和更美的体验。
“四全媒体”深刻阐释了媒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全方位、立体化、一体化的信息生产、信息传播的整体体系。
2. 融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四全”媒体的深刻内涵,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体系架构,以及向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具有深刻的战略指导意义。武城县融媒体中心在纵向、横向两个维度,对传播平台进行了搭建,通过两种维度的构建,传播体系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科学化的发展格局。
横向的传播体系构建,一是将县级自有媒体进行整合,二是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或入驻。通过横向的媒体资源整合、生产流程再造、平台优化,搭建起初步的媒体矩阵平台。2019年1月,武城县媒体中心成立。在武城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将武城县宣传部的《武城时报》、手机报、“武城宣传”微信公众号分离出来,交由武城媒体中心负责。
纵向的传播体系构建,则依托省级技术平台构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快速共享平台资源,进入内容生产和服务环节。山东省广播电视台根据国家要求和相应标准,自主研发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综合性云服务平台,该技术平台集“策、拍、编、审、发、评”为一体,实现了全省统一建设、统一调度、融合、共享;还提供山东广播电视台、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渠道;县级融媒体中心用户可以通过媒体内容资源库实现新闻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为商业门户和主流新闻客户端提供渠道;技术平台还提供党建、商务、政务等综合服务的接入,实现“媒体+党建+商务+政务”服务;通过本地数据接口访问城市运营数据,可以实现城市的智能管理和运营。
2019年7月,在省级技术平台的支持下,武城县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投入运营,实现了线索汇集、选题报题、移动生产编辑、设备统一管理、审核播发、绩效考核等工作流程环节的链路联通。打破了传播媒体间的资源共享的壁垒,开创了“一次采集、多代、全屏发布、整合发布”的内容生产模式,形成了“声、屏、报、网、端、微”的矩阵传播格局。2020年疫情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与省级电视台的互联互通,并在省级电视公共频道《新闻午班车》和《闪电新闻》的客户端上推出了直播连接,全程直播了企业支持抗击疫情的生产现场。同时,在央视新闻+闪电号、百度APP等平台进行了近30分钟的全网直播。依托省技术平台上线的本地爱武城APP注册人数超过10万,占全县人口总数(全县总人口40万)的四分之一多,平均日活量在近2万人左右。通过探索“媒体+政务+服务+商务”的服务模式,逐步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功能融合发展。
3. 县级全媒体传播渠道构架
“四全”媒体的整体工作体系,以多种表现形式、媒体形式和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集成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决定了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3.1 传统广播覆盖
在传统广播业务的基础上,提高音频传输效果和音频质量,扩大频率的受众。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传统广播带来了活力。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广播的“用户体验”,也提高了用户的黏性。武城电台FM105.5通过几次改版打造了十几个直播栏目,并通过武城廣播电视台FM105.5微信官方账号实现了视频直播,改变了以往观众对电台节目只能听不能看的认知。
3.2 地面数字广播电视覆盖
武城融媒体中心根据国家部署要求,积极全面推动了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的覆盖工程。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的公益性成为传播体系在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广播电视覆盖的有益补充。
3.3 广电有线电视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统的传播渠道,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其传输效果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目前,武城融媒体中心两套高清电视节目通过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播出,同时正在积极探索广电网络端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服务与互动功能。
3.4 通信行业的IPTV
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为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服务的技术,在媒介融合的发展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武城融媒体中心率先接入省级IPTV综合播出控制平台,率先实现联通、移动、电信用户同时收看地方融媒体全部电视节目。
3.5 出版物
报纸,在传播市场上具有相当的受众群。《武城时报》作为武城融媒体中心传播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有的网络电子版传播拓展到《武城文苑》公众号,如此既增加了渠道,又增强了互动性。
3.6 移动端全媒体传播
武城县融媒体中心以“爱武城”客户端为主阵地,打造“爱武城”微信公众号、“武城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爱武城”抖音号、“爱武城”快手号、“武城县融媒体中心”头条号、“武城融媒体中心”微博及央视新闻客户端等众多新媒体平台。目前,覆盖100多万受众的新媒体矩阵已经形成。伴随着媒体融合纵深推进力求实现传播效果的全方位、立体化和最大化。
4. 把握发展趋势,助力媒体融合纵深推进
传统媒体所考虑的全媒体,一般意义上就是内容形式上的“多模式”,传播渠道上的“多渠道”,媒体形式上的“多形式”。然而,这只是“四种全媒体”中“全息媒体”表现得一小部分。如果媒介融合就此止步,那么媒介融合将难以深入推进。只有把握总体发展趋势,充分理解全域主义的深刻内涵,才能进一步推进媒介融合。
4.1 全媒体传播体系“服务人民”的功能创新
全媒体传播系统的三大功能:一是主流舆论阵地;二是综合服务平台;第三,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界定社区信息枢纽。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创新应紧紧围绕“服务人民,服务群众”的根本方向进行。全媒体服务不同于传统媒体,全媒体传播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整合各种垂直应用,为人们提供实质性的垂直服务。如果全媒体传播系统仅仅依靠以内容制作和信息传输为重点的传统媒体技术,很难满足当今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对媒体功能的原有理解,以创新的视角看待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功能,创新性地运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为核心的各种技术,推动全媒体传播系统的建设。
4.2 全媒体传播体系“全方位协同”的结构创新
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结构特征:一是表现在传播体系上,即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方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自上而下的互联互通。中央要求全国媒体特别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部搭建全国性的平台架构,同时要求省级技术和運营平台支持县级金融媒体中心运营;二是表现为横向开放,即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三大功能串联社会治理体系和基本社会运行体系,形成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支撑下的全媒体传播平台,有效从信息传播到社会治理和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服务于本地区。这样的平台才能真正拥用户,才能真正在社会运营中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4.3 全媒体的技术逻辑及其解决方案:从数字化到数据化
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一个内在技术逻辑,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数字化向数据化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数据级应用至关重要,场景和算法、大数据库在未来媒体发展和媒体深度融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拥有数据便拥有未来发展。
目前,传统媒体人在认识上的存在误区,认为生产好的内容就会有受众,有用户,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并非是这样一个关系。如今日头条其实就是靠聚合、分发,传统媒体人自信拥有的内容生产力,而忽视分发,忽视传播,最终成为廉价的优质内容供应商。抖音、快手不仅推荐信息,还通过数据分析,推荐用户,构建关系网络。要想建立真正建好全媒体传播系统,用好全媒体传播网络,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做好数据化建设至关重要。
县级融媒体建设是全国性媒体融合工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由浅层的相加到深层相融,传统媒体思维向互联网思维转变,全媒体传播体系功能结构创新、结构创新、技术逻辑,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全媒体传播体系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宋建武.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涵与媒体融合趋势[J],青年记者.2020(27):12-13.
[2]段鹏.试论我国智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内容、框架与模式[J],现代出版.2020(03):11-18.
[3]宋建武乔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功能、结构与技术支撑:内容、框架与模式[J],传媒.2020(2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