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生态语文课堂构建

2021-04-06 19:51余永聪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核心素养语文

余永聪

摘 要:2018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即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本文拟从“以生动为特征,以生机为灵魂,以生成为目标”三个方面来探究打造生态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态;语文;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走在改革的路上。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带到语文课堂中,教学理念前卫,教学方式先进,教学内容鲜活,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师生脸上有了笑容,课堂效率有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逐步提高。但在前进的同时,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重形式轻内容,忽略文本价值。如执教苏轼《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让学生鉴赏词作,很多小组会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作品的代表风格,历代文人对苏词的评论,意象的含义入手,对苏轼的爱情、婚姻、仕途说得是头头是道,课堂气氛热闹非凡,但就是不从具体的文本入手,不从字词入手,去裸读文本,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收效甚微。第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漠视学生差异。语文教师已习惯教学目标的固定性、单一性,很少根据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的调整。即便是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已对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进行了了解和检测,再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但对教学目标的分层次设置却难以做到。第三是重训练轻体验,缺乏真实感悟。虽说高考制度的不断改善,推动着语文课堂的改革,但是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还是举着应试教育的大旗,重视刷题训练,缺乏学生在情境中的真实体验和感悟。

二、高品质语文课堂的内涵

对于生态语文课堂的定义,目前并无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澜认为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等,应该追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好课。朱永新提出要具备“六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训练度、延展度等。刘长铭提出“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的四個共性标准。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高品质语文课堂是指:以学生为本,以生动为特征,以生机为灵魂,以生成为目标的有“文”有“人”有“效”的课堂。

三、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以生动为特征,让课堂有“文”

“文”指文本。“生动”指让学生手动、脑动、口动。语文课堂首先要重视文本解读。第一,深入地阅读文本。第二,有效地解读文本。第三,个性地跃读文本。第四,灵动地悦读文本。这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设计来实现。如在执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词中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体现的是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愤恨。但是辛弃疾这种愤恨为什么一定要让“红巾翠袖”来安慰?教师可以让学生扩写场景,就对这一句话进行扩写,一二三人称均可,要求仔细体会壮志未酬的具体内涵。写好以后再通过小组讨论,选出写得最好的进行分享。其中就有学生写道:“这个时候的他,唤人来帮他斟酒,无人回应,迟来的又是服侍的女子,遥想当年,国破家亡之时,率领起义军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打得金兵节节败退,曾率五十骑孤军杀入敌军军营,取得叛贼项上人头,随便唤来一人也是堂堂七尺男儿,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可如今却只能与女子陪伴,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说到这,眼泪不觉地从眼角划过,这时一张带着淡淡香味的手帕递了过来,昔日雄姿英发的将军也难逃柔情,难道他的内心只有女子才懂吗?他心里想着,不觉脸上又多了一道泪痕。”从学生的解读中,可以读到辛弃疾壮志未酬的三个内涵:一是想念当年金戈铁马的生活,如今已成幻影;二是批判当政者昏庸无能,让他不受重用;三是作为一个男性英雄的侠骨柔情。这样的活动,深读了文本,还原了情境,活跃了学生思维,训练了语言的建构和表达能力,提升了语言鉴赏水平。

(二)以生机为灵魂,让课堂有“人”

“人”指以学生为中心。“生机”指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展现出自己朝气蓬勃的一面。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是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可以分层次设置。如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学说,“分析,综合,评价,价值化,组织,价值化体系的个性化”,可以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次设置,以《堂吉诃德》为例: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可以分别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享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最后,在教学效果上,也要注意学生因认知差异引起的效果的不同。如在如在上《秋声赋》一课时,当讲到“其色惨淡”一词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惨淡经营”一词,教师可将教学方法转变为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惨淡”一词的含义。

总之,要让课堂呈现出个体性、差异性、特色性,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才是以生机为灵魂,让课堂有“人”的课堂。

(三)以生成为目标,让课堂有“效”

“效”指效率,具体指在课堂中让学生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情感的收获,更是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按时间划分,生成可以分为课前生成,课中生成和课后生成;按课堂教学的五个要素: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划分,可以依次分为变向生成、变位生成、变序生成、变式生成和变策生成。如下图所示: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改善课堂现状为初衷;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桥梁;以生动、生机、生成为纲,以有文、有人、有效为本。努力创建学生愿学,教师愿教的教学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春风下开出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毛道生. 生命视野下的高品质课堂追问[J]. 教育科学论坛,2019(05):01

[2]周孝辉. 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生态构建的实施路径[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000(014):P.47-47.

(四川省成都市大弯中学)

猜你喜欢
生态核心素养语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