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汉语中的涉“马”成语数量十分丰富,它们当中保存了古代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从语言的角度看,可以就其词条的结构变化看古人用词用字的演变,并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语汇价值;从文化角度看,无论是与古人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还是对古人认知思维的影响,可以丰富马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涉“马”成语;来源分类;结构变化;社会生活
作者简介:杨人桦(1995-),男,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3
一、引言
成语历史悠久,储藏量丰富,在汉语语汇系统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马文化,从古典文献《尔雅》[1]和《说文解字》[2]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在马的年龄、毛色、体态及动作等方面的细致观察,以及反映出的马在古代人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对于汉语涉“马”成语,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应该都十分熟悉,如“一马当先”“龙马精神”“走马看花”等等。但它们来源于哪里?它们的语汇形态有哪些不同的变化?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涉“马”成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本文拟以汉语中的涉“马”成语作为研究对象,参考《中国成语大辞典》[3]和《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4],探究其来源,分析其结构变化,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古人在社会生活、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影响。
二、涉“马”成语的分类
对汉语中的涉“马”成语进行分类,明了这些成语的不同来源,对涉“马”成语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涉“马”成语来源作品的特点,可将其分为先秦古籍、史书传记、文学作品和佛经典籍四类。
(一)出自先秦古籍
先秦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先秦的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极大地促进了各家思想学说的发展。从涉“马”的成语来看,出自先秦古籍的多数具有典故性,如“老马识途”“牝牡骊黄”等。
出自先秦古籍的成语有:归马放牛出自《尚书·武成》,马齿徒增出自《谷梁传·僖公二年》,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其它的还有:风马牛不相及、白驹过隙、牝牡骊黄、犬马之养、燕昭市骏、骥服盐车、老马识途、马首是瞻、汗马之劳、害群之马、呼牛呼马、尻舆神马、老马为驹、六马仰秣、马首欲东、驽马十驾、求马唐肆、驷不及舌、素丝良马、乌焉成马、下马冯妇、白驹空谷、车在马前、车辙马迹、驰马试剑、肥马轻裘、服牛乘马、弓调马服、乞儿马医、戎马生郊、束马悬车、素车白马、土牛木马、系马埋轮等等。
(二)出自史书传记
史书传记,即從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中提取出来的成语。从涉“马”的成语来看,出自史书传记的其中的一部分也具有典故性,如“马革裹尸”“指鹿为马”等。
出自史书传记的成语有:附骥名彰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按图索骥出自《汉书·梅福传》,声色狗马出自《隋书·齐王暕传》。
其它的还有:龙驹凤雏、马革裹尸、秣马脂车、车马填门、骥子龙文、兵强马壮、千兵万马、车马辐辏、怒猊渴骥、横戈跃马、指鹿为马、弊车羸马、避世金马、不食马肝、代马依风、丹书白马、斗鸡走马、飞鹰走马、非驴非马、结驷连骑、桀骜不驯、驹齿未落、叩马而谏、车水马龙、马上功成、牛骥同皂、驽马恋栈、犬马之决、犬马之劳、人中骐骥、杀马毁车、驷马高车、驷马高门、乌白马角、鲜车怒马、饮马长江、跃马弯弓、仗马寒蝉、走马章台、招兵买马、问羊知马、鲜衣怒马等等。
(三)出自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这里指先秦之后的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元曲、小说等等。从涉“马”的成语来看,出自文学作品的成语数量最多。如:
老骥伏枥出自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风马云车出自晋傅玄《吴楚歌》,盲人瞎马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其它的还有:东风射马耳、兵荒马乱、龙马精神、走马赴任、车尘马足、马牛襟裾、马仰人翻、舞刀跃马、车殆马烦、宝马香车、伯乐相马、策马飞舆、车驰马骤、车马骈阗、单枪匹马、短衣匹马、二童一马、风樯阵马、高头大马、骅骝开道、见鞍思马、金马玉堂、鸠车竹马、渴骥奔泉、快马加鞭、老马嘶风、临崖勒马、马不解鞍、马空冀北、马毛猬磔、马失前蹄、马足车尘、驽马铅刀、骐骥一毛、墙头马上、敲牛宰马、青梅竹马、情在骏奔、秋高马肥、裘马清狂、犬马之报、犬马之年、人困马乏、人语马嘶、戎马仓皇、戎马倥偬、戎马劻勷、戎马生涯、士饱马腾、四马攒蹄、天马行空、万马奔腾、万马齐喑、一马平川、一马一鞍、倚马可待、饮马投钱、枕戈汗马、竹马之好、走马看花、光车骏马、犬马恋主、犬马之诚、以毛相马等等。
(四)出自佛经典籍
佛经典籍,即佛教经典或是禅宗语录、传记、变文等。从涉“马”的成语来看,出自佛经典籍的成语数量较少,在用法上基本是作为一种比喻出现。如:
牛头马面出自《楞严经》,驴唇马嘴出自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文偃禅师》,马瘦毛长出自宋普济《五灯会元·五祖法演禅师》。
其它的还有:人强马壮、驴年马月、驴前马后、心猿意马等等。
三、涉“马”成语的结构变化
所谓结构的变化是指意义不变,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变化。马国凡在其《成语》一书中谈到:“成语结构的定型化是成语的定型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定型性本身也是相对的提法。”[5]诚然,我们承认成语结构的固定性,但这并不是说成语就不存在结构变化。事实上,成语的结构变化是大量存在的。下面就汉语中的涉“马”成语在结构上的变化做一个分析。
(一)结构成分的变化
汉语涉“马”成语中,结构成分的变化分三种情况:同义或近义成分换用;非同义成分换用;同音成分换用。
1.同义或近义成分换用
同义或近义成分换用,即在某条成语的基础上,换用了同义或近义的词。如:
按图索骥——按图索骏,弊车羸马——弊车驽马,不食马肝——毋食马肝
车马填门——车马盈门,单枪匹马——单枪独马,千兵万马——千军万马
呼牛呼马——呼牛作马,金戈铁马——金戈铁骑,尻舆神马——尻轮神马
老马嘶风——老骥嘶风,临崖勒马——悬崖勒马,马齿徒增——马齿徒长
2.非同义成分换用
非同义成分换用,即在某条成语的基础上,换用了非同义或近义的词。如:
车辙马迹——车尘马跡,白驹空谷——驹留空谷,驷马高车——驷马高盖
代马依风——代马望北,驴年马月——猴年马月,驴前马后——鞍前马后
3.同音成分换用
同音成分换用,即在某条成语的基础上,其中的某个词做了同音替换。如:
车殆马烦——车怠马烦,骥服盐车——骥伏盐车,桀骜不驯——桀骜不逊
裘马清狂——裘马轻狂,马鹿易形——马鹿异形
(二)结构关系的变化
汉语涉“马”成语中,结构关系的变化亦分三种情况:并列型的次序变化;非并列型的次序变化;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综合变化。
1.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并列型,即成语本身的两个语步都是“主谓+主谓”“动宾+动宾”或“偏正+偏正”等并列形式。如:
白驹空谷——空谷白驹,宝马香车——香车宝马,单枪匹马——匹马单枪
肥马轻裘——轻裘肥马,风马云车——云车风马,风樯阵马——阵马风樯
服牛乘马——乘马服牛,归马放牛——放牛归马,金戈铁马——铁马金戈
金马玉堂——玉堂金马,厉兵秣马——秣马厉兵,马仰人翻——人仰马翻
2.非并列型的次序变化
非并列型,即前后两个语步构成主谓、动宾或偏正等关系。这类成语的次序变化在数量上较少,如:
白驹过隙——过隙白驹,老骥伏枥——伏枥老骥,老马识途——识途老马
马革裹尸——裹尸马革,塞翁失马——失马塞翁
3. 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综合变化
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的综合变化,即在结构成分上,更换了其中的用词;在结构关系上,发生了次序变化。如:
金马玉堂——玉堂金门,盲人瞎马——瞎马临池,肥马轻裘——软裘快马
秣马脂车——膏车秣马,千兵万马——万马千军,束马悬车——悬兵束马
乌白马角——马角乌头,招兵买马——买马招军,骥服盐车——骏骨牵盐
以上,对汉语涉“马”成语从结构成分和结构关系两方面做了粗略地列举。其实,在数量丰富的涉“马”成语中,这些结构的变化还有很多。掌握这些结构不同的成语,对成语结构的演变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四、从涉“马”成语看马与古人的密切联系
马与古人联系密切,这在涉“马”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马在古人的出行和作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古人的认知思维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从涉“马”成语看马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
从涉“马”的成语来看,马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可以从很多成语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如成语“策马飞舆”“车尘马足”“车驰马骤”等,这类成语直接体现了马作为交通工具的使用,它们往往同语素“车”联系在一起。还有的成语如“驷马高车”“骅骝开道”“走马赴任”等,这类成语从侧面反映了马作为古人出行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二)从涉“马”成语看马在军事作战中的体现
从涉“马”的成语来看,马在古代的军事中是必备的作战工具,这也可以从很多成语中反映出来。如成语“单枪匹马”“金戈铁马”“一马当先”等,形象地反映了马的骁勇作战和一往无前;“戎马仓皇”“戎马倥偬”“枕戈汗马”等成语则反映了作战带来的紧张气氛;“千兵万马”“士饱马腾”“兵强马壮”等成语则展现了作战场面的雄壮;而“兵荒马乱”“戎马生郊”“马仰人翻”等成语则体现了战争带来的混乱。这些涉“马”成语从不同的视角描写了作战的场景,体现了马在古代军事作战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从涉“马”成语看马对古人认知思维的影响
从涉“马”的成语来看,马对古人的认知思维有着深刻影响。马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而古人对马优劣的区分,也常常以此为喻来表达对他人的赞赏或贬低,或借以来表达自己。如成语“骥子龙文”“家骥人璧”“人中骐骥”“龙驹凤雏”等,都是用来对他人子弟的称赞;“驽马恋栈”“害群之马”“驽马铅刀”“桀骜不驯”等则是用来对他人的一种贬低;“鞭驽策蹇”“老骥伏枥”“老马嘶风”等成语体现了自己力求上进、壮志不灭;“白驹空谷”“骥服盐车”“牛骥同皂”等成语则表达了贤能遭遇埋没,不能被重用的感慨。这些成语让我们看到:马在古人的生活中已经不单是一种交通工具或作战装备,而是作为一种意象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认知之中,与自己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
五、结语
以上,从三个方面简略分析了汉语涉“马”成语的面貌。汉语涉“马”成语作为汉语成语中独特的一部分,对其来源分类、结构变化及与古人的社会生活、认知思维等进行探究,对挖掘其中蕴含的语汇价值,丰富马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王涛等编.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刘洁修.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D].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
[5]马国凡.成语[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