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视觉文化下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2021-04-06 03:52王怡雯
今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信息传播博物馆

王怡雯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从远古的图腾、火光、敲鼓、舞蹈、语言和文字,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手机、计算机、多媒体等高科技传播途径,人类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其重新进入“读图时代”,这是借助了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更为直接的、海量的信息传播方式。现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作为研究、收藏、陈列和展示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也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本文将从博物馆视角来探讨信息的视觉传播,浅析在视觉文化下博物馆视觉传播的新模式以及视觉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博物馆;信息传播;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3-0102-04

一、引 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图像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大量运用,成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角,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其中读图时代的视觉性特征已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呈现出图片压倒文字的趋势。当今社会被称为“读图时代”,喻示着影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全面覆盖的文化景观[1]。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模式中新技术、新模式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更加深了观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喜爱。视觉时代下博物馆传播模式的创新发展,不仅彰显了博物馆新时代下的文化生命力,而且构筑起社会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文化桥梁。

二、博物馆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

(一) 建筑外观中的视觉表征

博物馆最早起源于人类的收藏活动,是一所储存人类历史、文化、科技和文明的记忆殿堂。其中,博物馆建筑是视觉传播信息的载体之一,外观的设计可传达出该博物馆所表达的风格、美感、意义以及文化底蕴。例如,我们所知的苏州博物馆(如图1所示),新馆的建筑外观是一种视觉表征,白墙灰瓦的外观设计是承载着江南建筑风格文化意义的一种符号,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进行文化传播。贡布里希认为,在观众观看和解读信息的过程中,自我认知是贯穿始终的[2]。观众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及个人审美需求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就如同苏州博物馆新馆所要传达的信息一样,不仅为苏州人保留了与苏州传统园林景观的情感联系,更是用设计的传播手段使苏州博物馆面向世界进行展示,让世界人民在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也可以用自己的解读方式领略到苏州的文化底蕴,以及江南建筑的细腻婉约之美。

现今许多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建筑外观的设计,不仅要凸显地域特色,还要有所创新。事实上,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往往要注重建筑和观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建筑就是博物馆信息的制造者,其通过文化语境运用材质、造型、色彩、布局等对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观者则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对信息进行解码,这也是博物馆建筑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二) 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播

博物馆展示空间内展品本身、空间流线、图文展板、色彩运用、灯光表达、多媒体展示等都属于信息的传播媒介。一方面,以其自身所传达的符号影响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些传播媒介本身也是信息的一种实体存在,以其自身的美感促进信息的视觉传播。其中,展示空间中合理的人流动线可以使信息表达分明有致,让参观者在空间的变化中感受空间带来的魅力。随着观展动线的展开,空间被划分为不同的信息区域,信息区域可分为展示的重点和亮点,犹如电影中的高潮部分,这些信息区域划分把观众带入信息的重点,一方面增强参观者的体验感,另一方面也可减少观众参观过程中的疲劳感。在空间中除了内容的展示,灯光和材质也是视觉传播的媒介。例如,安藤忠雄的作品《光之教堂》,運用了很难驾驭的“光”这一自然元素进行空间的叙事,向观看者传达教堂神圣的一面。运用自然光以及十字架这两种视觉元素进行空间的叙事,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注重传播的效果,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并表达观点。

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博物馆展品不再是单纯地摆放在博物馆里,而是融入整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展陈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传统的展陈方式,也有新技术的运用。这使得受众可以接收到更多的信息知识,在博物馆中不再是单纯地接受教育,而是可以和展示信息进行双向交流的受教育者。

(三) 视觉符号及图像的运用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符号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像人类的语言、文字、数字代码,或者社会生活中的交通红、绿灯等,都属于符号的一种类别,它作为一种标识向交流者传递信息。其中视觉符号及其图像作为符号学中的类别之一,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直观、形象、有效化的传播效果,成为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中国伞博物馆中所运用的“伞形”视觉符号,在参观者心中构建起了中国伞博物馆独特鲜明的文化形象,激发了参观者无限的想象。并且整个博物馆多次运用“伞”图形的抽象化表达,为观众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文化轨迹(如图2所示)。

在博物馆、大型展览会、世博会等社会公共场所中,视觉导视系统作为图像视觉符号的一种应用,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社会公众能快速获取信息,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视觉效果的统一性,同时也体现出设计的人性化和情感化。当参观者在博物馆中,有时会因为空间环境的错综复杂而失去方向,导致展示信息不能有效传达,从而与博物馆产生距离感。视觉导视系统的应用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师运用视觉表现手法对信息进行归纳和区分,用有趣的视觉符号引导观众参观展览,为参观者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文化魅力,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

三、视觉时代下的博物馆传播模式

(一)数字技术引领的视觉感官——博物馆视觉传播新模式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信息的传播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人们从线下转到线上工作、娱乐,逐步打破了传播媒介、地域以及信息接收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壁垒。而现今博物馆方也在加快创新模式,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促进展示内容的创新发展,真正做到紧跟时代,以人为本。

1.线下博物馆——快闪展览

博物馆在新时代下推出了许多展示新模式。例如,博物馆快闪展览,其打破了博物馆地域的局限性,并大大缩短了观众参观的疲劳感。如2018年《人民日报》推出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光博物馆”快闪展览活动(如图3所示)。这个小型展览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回味过去时光的场景,使观众从展品中感受到国家和人民的蜕变与成长。这次的快闪展览引发了大众的热议,许多城市也一度设立了体验展览。时光博物馆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这种线下的展览模式很新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直抵人心,不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也起到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

2.线上博物馆——云展览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高度的信息文明时代。大众也希望在这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准确、更有效的信息,而大众传媒正在以各种方式把视觉信息化,把理性的、文字的信息转化成感性的、视觉化的信息。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人们都居家隔离。为此博物馆机构推出了线上博物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漫步在艺术的殿堂。博物馆所提供的“云展览”很好地解决了大众对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运用线上数字展厅、文物扫描等高科技方式为观众呈现了精美的展品,传播了文化知识。

博物馆视觉传播的多样性是基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也是为了引起观众的参观兴趣、促进公共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所以单纯的博物馆展览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线上博物馆一方面解决了实体博物馆数量以及地域距离等方面的局限;另一方面,运用虚拟技术使展览方式更加丰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不仅大大节省了观看的成本和时间,也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模式。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敦煌研究院开通的“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就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便感受到1 600年敦煌文化的魅力,在线上开启壁画之旅(如图4所示)。该微信小程序在10天内用户就超过十万,为博物馆视觉传播模式打开新的大门。由此可见,视觉时代下信息可视化的重要性,不仅赋予文物以新的生命,而且有利于信息的大众传播。

(二)交互式视觉传播的创新发展

现代博物馆已进入信息时代,多种表现手法也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接收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视觉传播的方式也进行了创新。例如,声音视觉化、动态视觉化、数据可视化。这些信息传播方式的产生不仅推动着博物馆信息的传播,而且使用户体验性更强。

1.声音视觉化——音画交互

视觉传播的方式不只在视、知觉上体现,也可通过声音与视觉的结合进行传播。如交互类声音视觉化技术就是强调运用视觉的形式呈现声音的状态,通过创建视觉表现空间向使用者传递声音信息的方式[3]。

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其中“视听联觉”是大众所熟知的,当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时不仅会产生心理瞬时性的联结,而且会使受众因为强烈的刺激性而产生对审美的感知。这种表现形式不仅新奇而且应用性强,促进了展示内容与观众间的信息传递。近年来,许多商业展览把声音可视化运用到沉浸式展示中,结合现代媒体技术把图像、声音、影像、灯光等进行融合,给予观众十足的视听觉享受。同时声音视觉化同样可以运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通过与美学风格的结合以及不同形式结构的运用,为观众带来和谐的视觉体验,增加观展者对展示内容的认知效率。

2.动态视觉化——动态交互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视觉传播模式从静态走向动态化[4]。主要因为现今社会主流设计都在追求视觉的流畅感,而动态视觉化相比于静态设计更能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例如,动效设计这种循环动态设计,一方面,非常符合现代的传播特性;另一方面,使得内容形式个性化且有趣。从影视作品、交互界面再到空间展示,动态视觉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当代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动态视觉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常见,例如,空间中的全息投影、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加深了与观众的互动,使展览模式更加多样化。再如,2019年在上海大热的“TeamLab”沉浸式展览,此展览没有最佳的观展路线,观众可随心所欲参观和感受(如图5所示)。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博物馆运用多种方式与观众形成对话,向观众解答文化内涵,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其中动态视觉化对设计、艺术以及科技的融合,将会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大趋势。

3.数据视觉化——交互式数据可视化

在视觉文化下的“图像时代”以及在科学文化下的“数字时代”,图像符号和数字符号对信息的传播都有重要的修辞作用。其中数据可视化是时下热门的信息传播手法之一,因为文字叙述型的数据变化趋势不易察觉,而通过视觉形式来呈现数据信息的可视化数据图表可以清晰直观地展现信息[5]。如动态的图表或地图,一方面增强了信息可信度,另一方面把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视觉化的信息。

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基础上提出来的“智慧博物馆”概念,是以“数据”替代了从前的“数字采集”,逐渐淡化了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之间的概念[6],形成了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手段的新时代博物馆。一方面,数据可视化可将博物馆用户数据整合起来,为博物馆传播信息以及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驗感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博物馆可通过人体行为识别等科技手段,对博物馆用户画像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以此作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桥梁,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质量。

四、结 语

博物馆在新时代视觉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呈现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新的时代特征。一方面,博物馆新技术新媒介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外延性,践行了以人为本、紧跟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更多关注设计的本质以及对观众的人文关怀,使博物馆在视觉时代下不仅成为传递信息的百科全书、知识的殿堂,也是休闲娱乐、服务民众的文化场所,成为大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彭亚非.读图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雨蒙.交互类声音视觉化的设计表现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 李韫清.探析动态图形设计中的视觉传播价值[J].传播力研究,2019(31):164.

[5] 甘莅豪.符号传播中的“图”与“数”——基于数据可视化图表的修辞分析[J].东岳论丛,2020,41(2):154-166.

[6] 王开.博物馆个性化用户画像的构建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 (1):11-1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信息传播博物馆
博物馆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