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三学”课堂范式: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行动方略

2021-04-06 03:28刘兵兵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学课堂教学改革导向

刘兵兵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应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坚持立德、立学、立行“三立”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知技能相融并习、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立足学情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与提升,着眼职业实践需要,倡导行动导向范式,强化职业行动能力培养。通过构建导学、做学、选学“三学”课堂,为职业学校分类实施基础类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行动方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三立”导向;“三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C-0042-05

课堂教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的主阵地,需要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制定合理的行动方略,积极探索实施教学改革,有效提高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十三五”期间,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出构建“三立·三学”课堂范式分类推进中职课堂教学改革,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予以推进实施(见图1),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三立”导向:新时代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順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是实施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立德——德育为先,德知技能相融并习,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德,乃做人之本、立命之基,亦是教育之本、教学之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育人主阵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扎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在各类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组织、资源准备、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评价等各环节过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的可植人性,真正将德育与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立德”为教学出发点,把握教育教学正确方向;以“树人”为教学归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立学——立足学情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关注学生学习力培养与提升

当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课堂生态普遍堪忧——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的讲课不想听、听不懂,不愿动脑、动口和动手,知识技能不会用……基础类课程的课堂生态尤是。主要原因之一是中职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普遍缺乏学习力的训练与培养,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显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学习毅力不够。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进步的需要。具体而言,中职课堂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一是需要立足学情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与路径,因材施教、分类实施各类课程教学;二是增强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加强学法指导和过程督导,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三是积极并持续地创造成功体验,逐步增强和固化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保持学习成功获得感,坚定学习意志。

(三)立行——着眼职业实践需要,倡导行动导向教学范式,强化职业行动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宗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从事一线生产实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职业实践需要,强化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有别于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职业学校的课堂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需要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范式。教学目标紧扣职业能力标准,教学内容紧贴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参与并完成“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中,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并习得职业技能、理解工作过程知识以及职业规范要求。学生经历系列化的完整“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三学”课堂:分类实施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方略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门数众多、类型不一,不同类型的课程有其不同的属性和特点。中职课堂教学需要在“三立”导向统领下,分类提炼课堂策略,构建课堂范式。各学校、各课程(专业)任课教师可以在三类范式基础上开展校本化和学科化的课堂实践与改造,形成具有校本特色、课程特点的具体教学模式。

(一)“导学”课堂

对于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可以按照“对标导学、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基本要求(见图2),探索构建“导学”课堂范式。

1.对标导学。与当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为考而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课堂教学的“非应试性”导致部分教师标准意识淡薄、教学实施随意,课堂质量得不到应有保证,“基于标准”的教学成为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关注。对标导学,就是需要教师认真研学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重视正确的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策略、学习情境、学习路径、活动细化、学习评价、学习资源及工具等方面,针对班内不同学生设计差异化的分层导学案。

2.限时讲授。当前的中职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参与度整体缺失和低下。限时讲授,就是要求教师少讲、精讲、巧讲,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交给学生自主参与和完成,确保课堂中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时间不少于教师讲授时间。由关注教师“教”的课堂转为关注学生“学”的课堂,是优化课堂生态、提高课堂质量的基本要求。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为优越,学习者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讨论问题,可以加速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发展。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特征,小组全体成员在自觉而充分的自主性学习基础上,带着目标和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解决个体学习存在的疑难困惑,合作探究完成基本任务、达成基础性目标,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又会形成新问题,寻求新方法新路径,获得新发展。

4.踊跃展示。踊跃展示,就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学习成果或心得体会等通过适当的方式在组内和全班积极地予以展示,可以是口头语言展示,也可以是书面展示,还可以通过行为表演进行展示。通过课堂展示,可以检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的状态。课堂中的展示活动,可以是学习成果的呈现,也可以是疑难求助与相互答疑,还可以是质疑与辩论,是一种生生之间、生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与智识共享的过程。

(二)“做学”课堂

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主战场,对于专业技能课程(或其他专业实践类教学),可以按照“岗课对接、工作导向、项目实施、做学合一”的基本要求(见图3),探索构建“做学”课堂范式。

1.岗课对接。岗课对接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对照课程标准选取职业岗位群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并进行教学转化,由此确定相应的教学项目,将相关的职业素养分解并有机融入各教学项目之中。岗课对接,不仅体现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上,还贯穿于项目教学的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内容组织、情境创设、学习评价等多个环节,将职场要素融进专业课堂,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专业课堂得以播种、生根发芽,并不断得到培育和发展。

2.工作导向。工作导向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项目中工作任务的实施需要来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有序组织和安排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尽可能地创设或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各类资源。工作导向的专业课堂,还需要引导学生调整传统课堂(单一学场)中的学生思维,转为面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职场)的员工思维,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由单纯的专业学习转向职业认知与实践,在模拟完成工作任务并同步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以实际职场中的技术标准、岗位要求、职业规范来约束和衡量自身的行动。

3.项目实施。项目实施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以项目活动的展开及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做事的规律(做事的打算、过程和结果),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完整的行动序列来展开教学过程。项目实施要避免教师包办和主导,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或通过合作完整地体验项目实施的整个行动过程,以此训练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估计划”的职业行动能力。

4.做学结合。做学结合,就是学生在以项目实施为主线的专业技能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做中学”“学中做”,融做事、学知、练技以及做人于一体,德-知-技-能相融并习。做学结合,需要切实落实“做字当头、学贯始终、相机而教”的基本要求。首先,做学课堂不再是教师按照学科逻辑组织知识传授,而是需要遵循行动导向逻辑,按照工作任务顺序,以学生的“做”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其次,课堂中学生的“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的技能操练,而是围绕解决问题的“做”,既需要以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也需要新的知识与技能来支持,因此需要在“做”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再次,做学课堂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做”和“學”,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教师的行动引领、示范指导、过程调控、评价激励等仍然是行动导向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单一“讲师”转向更为复杂的“学习设计师”“资源开发师”“项目咨询师”“评估分析师”等角色。

(三)“选学”课堂

在中职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也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修类课程可以按照“定制选学、跨界融合、活动创生、个性建构”基本理念(见图4),探索构建“选学”课堂范式。

1.定制选学。定制选学包括学习领域(课程)定制、学习主题(项目)定制、学习任务定制三个层面的定制,课堂实施层面的学习定制主要是师生协商定制项目学习的目标任务。针对某个学习项目,学生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协商定制项目学习目标,既包括需要统一达成的目标,也包括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学习任务,预设学习成果,自主设计学习路径,并落实分工、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行动方案(学习任务书)。

2.跨界融合。跨界融合首先是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融合。选修课程的学习需要突破学科思维的束缚,着眼于综合素养培育及个性化兴趣特长发展的学习目标,跨学科整合学习内容和资源。选修课程的跨学科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不再是传统课程的单师授课,跨学科组成的双师或多师教学团队成为课程实施的常态,部分选修课程还会由校外工艺大师、非遗传人等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

3.活动创生。活动创生是指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不是全部由教师预先提供的,当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学习时,课程并没有被建立起来。课程是在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体验、师生共同活动与交互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丰富并建构起来的。活动创生体现了选修课程的生源性。选修课程基于学生的需求而开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实施,学生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共同创造者。

4.个性构建。由于选修课程是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构建的,因此,每一个学生所建立的课程都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个性化课程也是一种示例课程,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学习资源。

以“三立”为课改内核、“三学”为课堂表征,系统构建“三立·三学”课堂范式,可以有效地分类推进中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三学课堂教学改革导向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导学—自学—助学”教学模式与《汉语修辞学》的教学
犬只导向炮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培育学生“三学”素养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