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艳娥
我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不管是课文,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是为学生所熟知的东西,也应该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东西。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品评体会,多是一些其它教辅资料里面的观点——虽然作为老师的我常常强调,不希望同学们用这些书来预习及上课,我希望听到同学们自己的见解,但还是阻止不了学生对教辅资料的依赖。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我对学生真正的知识水平的评价,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动力。而口语交际及写作更甚,教材编排的话题,明明是学生所熟知的,但站起来交流时,却是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说起来也没有条理,缺乏整体性。说,已是无话可说了,写,就更不用提了。于是,我思考着,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会是这样的?
一、背景
韩愈《师说》里面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作为现代的老师,如果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也只是“灌输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是肯定不同的,也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其实,一个世纪前,西方国家的学校也存在这些问题。爱因斯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年3月(他去世前一个月)是这样回忆他在1896-1900年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生生活的:“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地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地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我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我最为欠缺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的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的弊病,目前它们仍然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
于是,为了让学生有话说,有兴趣,有创新,也就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就是以知识组织方法为指导,以数据整合、信息整合为基础,以知识组织体系为支撑,组织资源知识结构中概念及概念关系的一种整合方式。
二、如何去培养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
(一)要进行知识的整合,就要有足够广的知识作为基础。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呢?途径之一,是学生要海量的阅读,什么书都读,而且是读没有点评的书,这样才不会限制思考。这仿佛又回到我们的老话题上了。但是,毋庸置疑,这是最好的,最直接地获得知识的途径。知识面广了,才有话说,才能做到有理有据,有说服力。书读完了,鼓励同学之间多进行阅读的借鉴与交流。有了交流,有了辩驳,认识也就会更深。这是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记得我曾向学生推荐过沈石溪的《狼王梦》,三周之后的阅读交流课上,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狼王梦》是一部充满母性的小说,这望子成龙的心态跟我的母亲是一样的。”“《狼王梦》描述的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他让我知道了强者才能立足于社会。”……这样通过自己的整合,有了个性化的见解,后来是常常发生在我的课堂上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后来我在学生的动物作文里,看到更多的带有人情味的东西。这是以往的学生作文里所没有的。
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三个途径,就是要我们老师多做一点儿,平时上课超越教材,对教材进行消化、提炼知识,多讲一点儿。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只讲教材上的东西,学生的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我们对教材进行补充、删减,甚至调换顺序、替换时,就应该以能否让学生真正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去学习为前提。在上《藏戏》的时候,我就对教材进行了补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向学生展示了吴川木偶戏的相关资料和视频,也播放京剧,粤剧等视频,学生对我国的传统剧目有了初步的感受。在上《和田的维吾尔人》时,我补充的是吴川的小吃资料。而口语交际与习作二的学习任务是:写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民居、服饰、风俗、艺术等。有了上面的知识的补充,此时的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安排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有知识整合的机会。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四组口语交际与写作,是有关珍惜资源的话题。在上这次的口语交际课之前的周末,我就布置了“我身边的环境调查报告”任务。我提示学生调查的方式有走访、问卷、实验、观察,甚至查阅书籍、报刊等。于是这个周末,孩子们为了完成任务忙碌开了。到了周一的口语交际课时,孩子们拿出了自己形式各异,结论各不相同的调查报告来各抒己见,再也见不到三言两语就无话可说的场面。真的是有条有理,有理有据。这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好多了。
这节口语交际课,在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专题讨论及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有机联系、科学架构与整合的能力。这一教学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主体由老师转化为学生。教师给出专题,学生查阅资料,产生了兴趣,通过讨论交流,得到能力培养,再探究质疑,发掘了潜能。这就给我们教师提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把握好尺度,内容不要让学生望而却步,要选择可以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能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题目。
我们的教材里就有不少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如:“生活中需不需要善意的谎言”“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
(三)课文,其实只是学习的素材,教师应善用教材,让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园地,是学生讨论分析的课堂。语文课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学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去查找所学课文的资料。包括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文章里提到的地名,民族风情,甚至还有没有其他作者的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什么特点等。在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各具特色的民居》时,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特色民居——梅录的骑楼。当学生查阅了这些之后,也就是一个知识的积累里,并且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理解,上课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款款而谈,其实,这说的过程已是一个知识整合的过程了。而这知识的整合也为说写做了准备,有些学生甚至模仿了课文的表达方法,整理成一篇介绍梅录骑楼的说明文。
四川大学的谢和平院士说过,优秀的课堂应该是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提升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高水平、互动式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他这句话,是对大学生说的,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也许更有指导意义。现在的学生,应该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善于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四)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也贯穿在语文学科与其他科目知识的整合中。我们说,写作,也应写音乐作文,美术作文,科学作文,甚至体育作文。什么意思?比如说,写一篇你怎樣学弹琴的作文,或者写“一节有趣的美术课”等,这就需要学生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才能把文章写好。为了写好作文,促进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同时,多学科的知识整合,也让作文有话可写。
三、培养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意义
当学生形成了知识整合的能力,他的学识会更广,适应力会更强。他会更善于分析,更善于思考,学习会更有兴趣,更主动去学。当心中有话,还能不乐于去说,去写吗?学生知识整合能力也为我们的写作服务。而当学生形成了知识整合的能力,他的社会意识会增强,会更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能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宋淑然,彭孝东,徐梅萱.专题讨论式授课与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
[2]舒依.浅谈互联网对学生知识整合能力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2,12.
[3]郑小玲.试论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更有效[J].学周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