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乐队司鼓对锣鼓点子的把控

2021-04-06 19:26潘金松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身段锣鼓上场

潘金松

(江苏省宝应县淮剧团,江苏 宝应 225800)

一、前言

戏曲器乐是戏曲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戏曲音乐中虽处于辅助地位,但有其声乐所不及的长处,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戏曲器乐是由戏曲伴奏、场景音乐及锣鼓等器乐所组成的。经过几百年的创造和实践,形成了中国戏曲器乐的特殊形式和表现手法。锣鼓经简称锣经。在一般观念上,它又是“锣鼓点子”或“锣鼓谱”的同义词。戏曲艺人学习打击乐,大都采用口传心承。乐手须先念会、背熟“经诀”和掌握其板眼节奏,然后苒练习演奏。有“不会背,打不对;会念经,容易通”的谚语。然而,作为口头诵念的锣鼓经,毕竟很难达到完整和统一的程度,而且不容易保存和流传,把锣鼓经的各种套数中所包含的音响节奏、组合结构较为全面准确的反映出来,就需要用文字及符号记录,这种记录的谱式就叫锣鼓谱。在锣鼓里有一部分叫做“开唱锣鼓”。每一种唱腔在起唱之前必须有一个锣鼓点子,由司鼓进行总体把控。现行的锣鼓谱大致有以汉字书写的锣鼓经谱,以拉丁字母为音符的锣鼓简谱和分行式打击乐总谱等几种类型。下文以京剧椤鼓为例论述一些基本锣鼓点子在戏中的运用。

二、用途比较广泛的锣鼓

【夺头】既是开唱锣鼓又是配合动作的锣鼓。与唱腔相结合时多接在【长锤】后使用,开【原板】、【慢板】、【二六】等板式唱腔。配合某些有节奏的舞蹈动作,特别是要突出强调的翻扑技巧和身段技巧。例如《甘露寺》刘备过江时,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空城计》“城楼”中诸葛亮唱的【二六】板。

【冲头】多用在开场、换场、上下场、出门、进门、“起霸”及配合一般动作,加强念白语气等。如《空城计》中探子“三报”,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墩念“他就暗发”后用【冲头】伴衬身段动作,然后再接“甩头一支”。在念白中插入【冲头】是为了表现主人公念白过程中的激动心情,配合念白中的动作,还有【小钹冲头】常用在武生、武丑“走边”。

【扫头】以急迫而紧凑的节奏为特点,剧情紧急时代替一句唱腔,通常是下句,称为扫去一句,以紧凑剧情、烘托气氛,也可配合情绪紧张的人物身段。如《野猪林》中林冲闻报与鲁智深告别下场。还有【快扫头】用于更紧急,更短促的身段动作。

【撤锣】又名“大转小”,是撤换锣鼓节奏形式的意思,一般都是撤去大锣,改换小锣或小钹。锣鼓节奏由急转缓,声响由强至弱,多用在换场时转换舞台气氛,配合人物下场,也可衬托人物感情的变化。

比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一段戏,用大锣烘托司马懿声势浩大地领兵攻打西城。下面一场戏,戏剧环境要转入平静的西城,所以用【撤锣】转换舞台气氛,诸葛亮与二琴童在小锣配合下,态度悠闲的上场;

再比如《艳阳楼》中,用大锣伴奏高登气势汹汹的下场,之后,是表现花逢春等人夜间偷袭,中间用【撤锣】,把大锣转为小钹演奏。

除了在转场时使用【撤锣】外,还可以运用在伴衬身段动作时使用【撤锣】。比如周信芳在《追韩信》中,萧何追上韩信时气喘吁吁、渐渐平复的表演过程就用单起的【撤锣】伴奏,随着撤锣的节奏逐渐放慢,表现萧何情绪逐渐平稳。

【圆场】多用在开场或幕与幕之间的转换,上场后人大座,大段念白中间或一段念白的收尾,唱【导板】前渲染气氛,人物下场等。如《卖马》中:秦琼:草料不佳,请至店房一叙!单雄信:(拱手)请!【圆场】还有【小钹圆场】多用在武生、武丑“走边”的伴奏,以及进门、入座,由某处到另一处的走路动作。

【慢纽丝】多用于【散板】开唱,如《战太平》中花云“起霸”之后,用【纽丝】开【二黄散板】。也可配合人物行路、上马、上车等表演动作;分段使用可配合人物亮相、观望、凝思及一些比较显著的思想过程,锣经虽然无限反复,但可以通过锣经的重拍和双锣加花,起到强调主要身段动作的作用。【快纽丝】用法与【慢纽丝】基本相同,区别是节奏紧张急促,情况紧急时,用【快纽丝】烘托人物激动情绪。例如《捉放曹》中曹操与陈宫对唱时的散板用【快纽丝】作入头。

【抽头】又名“七宇锣”。用于人物上、下场或踱步徘徊、蹙眉沉思的表演。因为锣经可以反复、延续,所以也使用连续地登山动作,连续地划水动作,艰难地挣扎动作。也可用于开导【二黄摇板】唱腔,比如《大报国》徐延昭在【紧锤】伴奏中上场,到台口接【抽头】开【二黄摇板】。再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难得见,难得相见,爹娘啊!”以后,接【抽324 头】再入【原板】。还有【小钹抽头】用法与【抽头】大体相同。

【慢长锤】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节奏平稳舒展、常可作为【原板】、【二六】及【慢板】的开头,同时也可配合人物演唱前的上场、行路、备马、摆宴、对刀、对枪等身段动作。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叮咛马谡时所唱【西皮原板】。【快长锤】由【长捶】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用来开唱【快板】、【流水】、【摇板】,也可配合人物上、下场和行路的身段动作。如《打龙袍》中包拯唱“怕死焉能侍奉当今”后接【快长锤】。

【搜场】常与其他锣鼓如【九锤半】、【流水】等结合在一起使用,主要配合人物望门、泼水、拉车、搜查、书写信件及“趟马”中的闪腰等动作,也可衬托人物情绪。如《坐楼杀惜》中用【搜场】配合宋江在休书上打手印时的研墨动作。

【归位】多用在念引子、诗、对句以及唱【点绛唇】、【粉蝶儿】之前,有标点符号的作用,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空城计》众将参罢以后,诸葛亮念定场诗之前打此锣鼓点子。用于大段念白之前的如《盗御马》窦儿墩向贺氏兄弟述说当年在李家店比武的经过时。念“听了……”接【归位】。还有【小钹归位】和【小锣归位】用法与【归位】基本相同。

【搓棰】常用于【导板】后,作为【回龙】或【原板】过渡,表现人物失常变态、焦急无奈的表演感情和舞蹈动作。另一种演奏方法演奏时一般转接【夺头】、【抽头】、【一击】,然后接唱腔。如《问樵闹府》中用【搓锤】配合范仲禹的酒醉动作。

还有【小锣搓锤】【铙钹搓锤】用法同【搓锤】如《洪羊洞》中杨延昭演唱二黄慢三眼中间,使用【饶钹搓锤】衬托其积郁成患,忧伤沉闷的感情和全身颤抖,身体失去重心的表演动作。

【急急风】(由慢而快)多用在紧张、急促的情况下,配合演员上、下场、过场、开打、会阵、追逐等,几乎所有战斗场面都用【急急风】烘托气氛。

三、用途比较专一的锣经

【脆头】为专门烘托人物情绪的锣鼓。快起渐慢【软脆头】配合害羞、忍气和酒醉呕吐等动作。如《打焦赞》中,用【软脆头】配合焦赞与杨排风比武,大将输于小丫头的羞愧动作。【硬脆头】以慢起渐快的大锣连击为特点,与【软脆头】的节奏相反,用途基本相同。

【走马锣鼓】专门配合身段动作的锣鼓。多用在节奏舒缓的对枪和对剑、跳判、跳形、武戏开打中的【四门斗】等表演。如《八大锤》中用【走马锣鼓】配合陆文龙的双枪表演。

【马腿】专门配合武打动作,如舞剑、舞枪、打拳、对打、集毛、鱼贯过墙的锣鼓,穿插在【急急风】中使用,起到加速和强化的听觉效果。

【九锤半】(下接阴锣)专门配合暗中探索、开打、水战、比武、换衣等身段的锣鼓。如《三岔口》中用【九锤半】配合任堂惠“搜店”的身段动作。

【扑灯蛾】是念白的专用程式化锣鼓经,在【扑灯娥】的伴奏中可念【数板】并加重句,成为独特的【数板】形式。如《鱼肠剑》中专诸和牛二对念的【数板】就用【扑灯蛾】。

【哭头】专用在【哭头】唱腔中。如《空城计》“斩谡”一场诸葛亮唱【西皮摇板】中夹唱哭头。还有【小锣哭头】、【铙钹哭头】和【上板哭头】。

【收头】专门收尾的锣鼓。如用来结束一段唱腔、一段曲牌、一段表演或结束全剧。还有【小锣收头】和【铙钹收头】。

【水底鱼】还有【小锣水底鱼】和【小钹水底】。这是一个成套的锣鼓,专门配合人物行路和急促的步伐(上;或走圆场)。如《下书杀惜》中宋江寻找招文袋时的上场。很多著名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成套的侈鼓,在成套的锣经中组织成套的动作,使每一个重拍都强调身段动作,取得结构严紧,提炼、传神的效果。

【长尖】节奏与【冲头】近似,常常用于人物的上下场。比如【起霸】中角色亮相后,缓步行进或后退动作。还有【小钹长尖】,专为武生、小花脸“走边”使用。这个锣经还有“由慢转快”的功能,也常在转换节奏时使用。

【叫头】可以用另一种收尾,都是配合人物情绪激动时呼唤或者是对重点念白的强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天那,天一汉室兴败,就在这空城一计”时用双【叫头】。还有单【叫头】,属于简洁的使用方法。还有【小锣叫头】,用法同【叫头】,但所伴衬的人物情绪不如【叫头】所伴衬的人物情绪那么激烈。

【小锣旦上场】,这种小锣系统的打法,是专门衬托青衣、老旦上场。如青衣《宇宙锋》中赵艳蓉上场,老旦《钓金龟》中康氏上场均用此套锣经。

四、结语

以上分别对“多用锣鼓”、“专用锣鼓”做了介绍,是司鼓创作角色、设计表演动作时的创作。需要说明的是,戏曲乐队司鼓对于锣鼓的用途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刘吉典先生对京剧打击乐的分类是:上下场锣鼓;为渲染、烘托各种感情的锣鼓;为突出一句话、强调某一人名、地名所用的锣鼓;为划分句逗的锣鼓;为数板里活跃念词气氛的锣鼓;干牌子;成套锣鼓;战斗用锣鼓;做效果用锣鼓;开导和结束各种板式唱腔的锣鼓。

猜你喜欢
身段锣鼓上场
邵伯锣鼓小牌子
独自上场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天祀园的身段营销
龙潭八牌锣鼓的概况与保护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