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婷 丁月华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艺术设计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专业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该领域毕业生应能够胜任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并具备跨专业实践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随着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数量在不断扩大,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艺术硕士专业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类型高校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对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专业艺术院校、科技类院校在艺术硕士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比较分析,探究各类高校对于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中的异同,分析MFA培养方案中怎样的课程设置模式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从结构上讲,国内高校全日制艺术硕士、艺术设计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和选修课三大类。公共课设置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总体素质,拓展审美视野,增强理解设计以及运营的能力;专业必修课设置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设计运营管理能力,加深、拓宽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设计项目管理水平、综合艺术设计修养以及在设计创意表达和风格呈现方面的综合能力;选修课分专业选修课和一般选修课,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其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本文随机选取了国内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科技类大学各4所,以及专业院校2所,根据他们在中国艺术硕士网公开发布的MFA培养方案,通过内容分析比较课程的异同之处,从呈现出的结果分析。在选修课里,笔者将部分高校公共选修课纳入总课程中,目的为比较高校在MFA培养中,对于MFA个性化培养的重视程度。同时为国内培养MFA的课程设置提供几条思路。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偏向专业必修课的建设,课程设置的时长和种类也多于另外两门。在此基础上,很多学校的设计实践课课程总学时是所有课程中时间最长的。相比之下,理论课程居其次,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是课堂讲授,主要是《中外设计史》《设计方法论》《设计学原理》等总论性的课程,按规定此类课程不能超过总课时数的40%。理论课程设置少于实践课程是专业硕士的一个现象这一症结,直接的因素正是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中,在课程设置中的不当引起的。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专业实践当中,而不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也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硕士的专业性而大大减少理论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分五大块: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学位基础课开了两门,一门是“综合人文科学素养系列讲座”,另一门是《艺术原理》。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强调必修课、专业理论必修课和专业实践必修课的设置,其中有艺术创作方法研究,是围绕着创作方法的理论,强调专业素养的重要性。另外是前沿讲座,因为每个学科发展到当下以后都在发生变化,所以前沿讲座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完善课程系统?华东师范大学顾平教授认为,首先要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构成课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才能把专业素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课程怎么设置,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哪些科目应该置入专业素养,如何置入,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考核与评估,这是反过来看课程设置是否强调了专业素养。
从内容上比较,几所高校开设的重点课程大同小异,专业实践课根据自己高校开设的专业不同设置,课程数量有的多,有的少,这与招生人数与专业设置相关。核心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高校培养艺术硕士的重心倾向。在核心理论课程的设置中,《设计心理学》、《艺术原理》、《设计方法论》这三门是高校在MFA课程设置中高频出现的核心课程。笔者选取的13所高校对于实践环节设置的学分1-12不等,部分高校对MFA实践的时间设置不同,有的长达一年,而有的高校却只要3个月。部分高校在实践时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或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研究成果,并在实践最后进行考核,可见这部分高校对MFA实践环节非常重视。实践的最终目的在于要求艺术硕士的设计实践达到一定水平、能够独立完成项目、表现个性化的创意设计和综合素质表现。由此可见,重视MFA的专业实践,能更好培养其专业技能。
在同样的艺术硕士专业里,高校应该找准自身特色,开展特色课程,将创新创业实践性与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把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融合,把人才培养同服务社会需求挂钩,才能彰显出MFA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目前,不少高校依托自身所在地理位置和存在的文化底蕴,挖掘当地特色,在高校中建立团队研究,从而成为高校自身的特色,并将这种特色文化带入课程中。如,内蒙古师范大学在MFA教学上导入了本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开设了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与民间艺术研究等课程,使学生从理论上系统地了解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从实践上以民族文化作为艺术设计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样,海南师范大学将MFA培养课程中加开设有黎族传统文化特性研究、海南地域建筑特性研究、民族民居建筑研究、地域生态文化环境设计创新研究等课程,并特别注重与实际项目的有机结合。教学上全面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范围,并以海南地域文化题材、样式的设计研究为特色。注重海南地域非遗资源与视觉设计相结合,强调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民族地区的高校特色的多元文化走进课堂既有重要意义,也有其特殊使命。充分利用地域与区位优势设置MFA的课程,形成特色课程,建立完善学习模式,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设计课程中。如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等被融入当地高校的MFA培养课程中;一线沿海城市的当代艺术氛围,将前沿多元的艺术文化底蕴带入当地高校的MFA培养课程等。所以,促进学校建立特色课程,进一步发展人才储备,是培养具有特色的MFA人才的重要因素。
艺术设计是创新应用型学科,注重“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带来非常多的可能性,在科技发展中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艺术设计必定与科技结合。
在MFA的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开设《艺术与科学技术》一类的相关课程。MFA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从创意思维与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设计实践中,创意思维是指导设计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完成设计方案构想的一种思维,技术能力是辅助设计师将创意思维转化为可见方式的能力,这种创意思维和社会发展有必然联系。在中国艺术硕士网最新发布的官方培养计划中,很难看到艺术硕士在课程中有关了解艺术与科技课程的开设,这是我国在培养MFA课程设置中的一个欠缺点。
在2019年8月的重庆智博会上,四川美术学院国际智能设计学院带来的装置感应作品《“开花”》,十分受参观者的喜爱。在长12米,高5米的墙面上,机械结构和智能控制结合,展现出一组“开花”的形象,该装置可以通过人的语音、手势和红外控制器等实现“开花”。目前,这种设计已经在一些建筑外墙上投入使用。这个作品主要通过机电传感器和控制的技术,这样能通过工业生产的形式去创造出艺术的表达。从而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入课堂,利用新材料、设备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并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手,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设计,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开设艺术与科技知识的相关课程,能够帮助艺术硕士在设计中运用具有前沿性、先进性的艺术科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多体验科技在课程、生活、创作中带来的灵感,有助于艺术硕士的培养。所以,今天的艺术专业硕士培养需要引入一些有关艺术与科技的课程和先进设备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的过程中才能有新的观点产生、新的设计产品实验出来的可能性。重视艺术硕士课程里艺术科学知识的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多体验科技在课程、生活、创作中带来的灵感,有助于艺术硕士的培养,做到科技与课程相结合。
总之,课程建设是表达高校培养目的的载体,设置好专业课程,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做更好的知识储备,将不同专业的MFA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行分类培养,重视实践环节,有针对地课程设置,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在MFA的培养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要做到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高水平,MFA的培养不能只从单一的一个环节进行改变,而是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定位、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设置的区分度、特色课程建设、日常管理、考核等多环节一步一步建设,才能看到中国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未来与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