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娜
(延边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朝鲜族杖鼓又被称为长鼓、两杖鼓,兴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其他朝鲜族聚居地区。公元10 世纪末的北宋时期,始有杖鼓之名,并用以宫廷燕乐的大曲部、鼓笛部中。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时杖鼓,常时只是打拍,鲜有专门独奏之妙。”①朝鲜族长鼓(杖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不一样的两种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②,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11 世纪初期,杖鼓由我国传向高丽,在《韩国音乐史》中也能够看到,高丽文宗时期的唐部乐器,就已有了杖鼓的演奏与使用,这与韩国古籍《乐学轨范》记载的鼓制和奏法十分详细。然而进入清代后,杖鼓在国内市场中几乎消失,但是在朝鲜族民间极为超前;杖鼓(长鼓)也随之。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朝鲜族杖鼓能够带给受众更加丰富的观赏体验,也可以为受众带去更为深入的情感共鸣,有着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朝鲜族的传统乐器中,杖鼓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艺术特点值得重点探究。
在器乐表演中,杖鼓的演奏可以划分为伴奏、独奏以及合奏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所表达出的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对于朝鲜族民族的乐器来说,具有较为丰富的种类,如唢呐、横笛、奚琴等等,这些乐器的表演均能与杖鼓演奏相搭配。依托朝鲜族杖鼓的伴奏,能够实现对氛围的进一步渲染,为音乐情感表达与受众情绪引领调动提供更好的条件。例如,在传统的伽倻琴散调演奏中,起始部分为杖鼓的伴奏,节奏也由慢渐快。而在朝鲜族杖鼓独奏过程中,能够更为明显的观察到“长短节奏”的特点。
站在合奏的角度来看,朝鲜族杖鼓的演奏形式能够细化为“四物乐”以及管弦乐这两种形式,主要承担起民族管弦乐中的指挥性作用。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四物乐”要求着相关演奏者盘坐,在身前设置杖鼓,使用敲鞭敲击右侧鼓面(发出轻声);使用鼓槌敲击左侧鼓面(发出低沉有力的声音),与小锣协同完成对乐曲节奏的掌控,形成旋律,而这也是朝鲜族民族音乐的重要艺术表现特点。
对于杖鼓而言,其在“四物乐”中具备较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说,依托大锣敲击表现出“风”的声音;依托小锣表现出“雷电”的声音;依托圆鼓表现出“云”;依托杖鼓表现出“雨”的声音,依托这四种乐器在演奏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突显出农民祈求丰收、获得丰收的景象。
众所周知农乐是朝鲜族群体性、普遍性展开的一种传统音乐活动,与其农业生活方式极为贴近。对于农乐来说,其伴奏普遍由小鼓、小锣、钲、杖鼓演奏而成,同时,人们会随着伴奏唱歌跳舞。现阶段,朝鲜族的农乐队具有极强的“小而精”的特点,依托小锣、大锣、胡笛、杖鼓相配合,结合多样性的阵型变化、人们的肢体动作完成表演与游戏。
总体来说,农乐在朝鲜族民俗活动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让人们忘记疲劳、提升劳动效率以及村落之间的团结和谐程度。在此过程中,杖鼓发挥着伴奏以及渲染氛围的作用,而且具备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杖鼓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朝鲜族人民的真实情感,而在朝鲜族的传统舞蹈艺术中,杖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在舞蹈中使用的道具,杖鼓的应用可以划分为群舞、五人舞、独舞的形式,其中,群舞与独舞更加常见。
对于杖鼓舞来说,蕴含着朝鲜族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普遍在传统伴奏音乐的支持下完成舞蹈。在杖鼓舞的表演过程中,极为强调得杖鼓与舞蹈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两者可以有节奏的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更加浓厚的民族色彩。
在此过程中,普遍使用的表演方式有两种,具体为:第一,应用鼓槌以及鼓鞭,表演的初期使用鼓鞭敲打杖鼓,并将鼓槌插入杖鼓;在表演进入高潮阶段后,利用鼓槌完成表演。第二,使用鼓鞭对杖鼓的一侧进行敲打,并随着音乐伴奏跳舞。另外,随着杖鼓舞艺术的长时间传承与发展,朝鲜族舞蹈家们逐步对杖鼓舞的表演内容、形式等实施了调整,主动在其中融入民族特色以及时代因素,推动杖鼓舞艺术形式不断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在朝鲜族声乐表演艺术中,民谣、盘索里、唱剧等声乐表演形式中,杖鼓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伴奏作用③。在声乐表演伴奏过程中,杖鼓承担着“指挥者”的作用,普遍在杖鼓完成基础节奏打出的条件下开始其他乐器的演奏以及演唱。实际中,要求演奏者即将杖鼓的鼓面垂直于地面摆放,双腿松盘,使用右脚的脚心抵住杖鼓右侧的鼓面。依托在声乐表演中应用杖鼓,可以达到严格把控乐曲节奏与速度的控制,为声乐表演过程中的剧情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长短而言,古哥里长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站在拍子的角度来看,将一个小节设定为12/8 拍。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求相关演奏者要着重突出第一拍的风度以及音质柔软程度;在进行第四拍八分音符的敲击时,要求演奏者利落的敲击出十六分音符;在展开第七拍八分音符的敲击过程中,要求演奏者适当降低敲击力度,依托先对较弱的力度完成杖鼓弓面与采面的同时性敲击;在落实第十拍八分音符的敲击过程中,要求相关演奏者使用与第四拍八分音符相同的演奏方式,实现对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性敲击。
对于半古哥里长短而言,其主要由古哥里长短衍生而成,站在拍子的角度来看,将一个小节设定为6/8 拍。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求着相关演奏者适当加大第一拍的强度,并在进行第三拍的演奏过程中实施合理减弱。随后在展开第四拍的演奏过程中,提升对低音鼓面的现实敲击力度。
对于扎进莫里长短而言,其在实际杖鼓演奏音效方面与古哥里长短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站在站在拍子的角度来看,将一个小节设定为12/8 拍。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求着相关演奏者着重突显出扎进莫里长短的活泼、俏皮程度,显示出现代生活的快乐氛围、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等。在依托朝鲜族杖鼓进行扎进莫里长短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出“低音鼓面共鸣更强”的特征,在完成八分音符的敲击后,再敲出十六分音符。
站在拍子的角度来看,将一个小节设定为4/4 拍。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求演奏者引入一系列的变奏节奏。在朝鲜族杖鼓的演奏中,更常用的变奏节奏演绎方法为:在相应曲目的表演结构中落实“加花”处理,促使原有的长短类型变换为新的长短类型,丰富受众的听觉体验以及情感体验。
对于徒手敲击法来说,其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种方法,即无重音敲击法以及重音敲击法。相对比来说,无重音敲击法以及重音敲击法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重音敲击法要求演奏者将左手大拇指在低音鼓表面的斜边进行轻轻贴合,并合并左手的其他手指;利用左手的掌心区域其敲打杖鼓的鼓面区域,实现发声。在依托重音敲击法展开朝鲜族杖鼓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避免左手合并的手指发生弯曲,防止存在障碍物阻碍左手手掌区域敲击顺利敲击鼓面,提升朝鲜族杖鼓在演奏过程中发声的空灵程度。而对于无重音敲击法来说,其与重音敲击法之间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当演奏者利用该方法实施朝鲜族杖鼓的演奏过程中,不需要消耗过大的力量,将敲打力度稳定在正常水平即可。
装饰音的敲击方法也可以归纳在徒手敲击法的范畴内,能够进一步细化为一个装饰音、两个装饰音、三个装饰音以及闷敲这四种敲击方法④。其中,一个装饰音的敲击需要相关演奏者合并其左手除大拇指外的所有手指,并使用制件与手掌对朝鲜族杖鼓的鼓面实施点击操作。
对于鞭槌敲击法来说,其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两种方法,即右手持鞭敲击法以及左手持鼓槌敲击法。其中,右手持鞭敲击法主要实现了在朝鲜族杖鼓的实际演奏过程中演绎出装饰音,与一个装饰音演奏方法以及两个装饰音演奏方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赋予实际的朝鲜族杖鼓演奏以更为独特的节奏。在此过程中,一个装饰音的演奏方法与前文所述保持一致,需要相关演奏者在完成一个装饰音的演奏后,立即使用右手敲击杖鼓的鼓面。左手持鼓槌敲击法的展开要求着演奏者保证左手大拇指以及食指的配节协调程度,演奏中,将左手大拇指与食指做出圆圈的形状,并将左手虎口轻贴于杖鼓的鼓底,其他手指自然落放在鼓面避免表面,并微微施力拖住杖鼓,依托手腕的力量使用鼓槌完成杖鼓的敲击⑤。
另外,闷击敲击法也可以归纳在鞭槌敲击法的范畴内,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要求着相关演奏人员敲击完成高音鼓面后,不立即撤下鼓鞭,以此产生闷击的效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朝鲜族的传统乐器中,杖鼓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杖鼓的艺术特点值得重点探索和研究。无论是站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上来看,朝鲜族杖鼓均能具极高的潜力与发展意义,无法被当前的日常生活完全替代。为了确保传统民族乐器在当前的时代背景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深入挖掘杖鼓的潜能成为必然选择。同时,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通过徒手敲击法、鞭槌敲击法、右手手持鼓棒的手势及高音鼓打击方法、左手手势及低音鼓徒手击打方法、左手手持鼓槌的手势及低音鼓打击方法等的应用,实现了对朝鲜族杖鼓艺术的形式内容、传统文化内容的维护。
注释:
①乡音.朝鲜族的伽倻琴和长鼓[J].人民音乐,1985(04):58-59.
②郭春敏.朝鲜族舞蹈长鼓的运用——以舞剧《长鼓舞》为例[J].齐鲁艺苑,2016(03):38-40.
③鲁松.活动膜——细腰鼓类乐器音乐文化研究综述[J].歌海,2019(05):21-26.
④李红梅,石圣慧.朝鲜族打击乐杖鼓的艺术特点探究[J].艺术科技,2019(05):11-13.
⑤朴一薰.韩国唐乐器概述——以《高丽史·乐志》和《乐学轨范》为例[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04):19-26.
文艺生活·下旬刊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