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于细微处见精神

2021-04-06 19:46彭在钦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1年4期

赵 倩 彭在钦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一、前言

在小说中,人物是关键要素,也是小说的灵魂,它带动情节的发展,也体现着小说的精神。我们常常会发现小说中有许多丰富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小说正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反映主题,而诸多的细节刻画则对人物进行了剖析,体现了人物的内在品质,揭示了小说的精神意蕴。

评论家汤岚说:“作者长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又能在日常性背后蕴藉隐而不发的深意,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文字间包含深情与幸酸,有瞬间击中人心的力量。”

《老夫子》一书是周晓波倾20 年心血创作而成,描写了转型社会乡村教育的图景,小说就是通过对转型社会乡村教师们的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刻画,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乡村教师形象,小说就是围绕着他们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深刻的反思,表现了非常强的忧患意识,得到了文学大家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特别是书中的主人公王敏之,一个坚守独立的知识人格、安贫乐教、爱教育事业胜过生命、为挽救学生不惜一切代价的人民教师,却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屡屡碰壁,屡屡遭遇不公,最终为了挽救学生壮烈牺牲。王敏之充满正义感,却又显得非常软弱;想抗争,却又不得不妥协。作品开篇,作为一名本应该体体面面的乡村教师王敏之,因无钱给女儿五十元资料费而显得十分窝囊,紧接着在去学校的中巴车上因不愿意多出五角钱的车费被赶下车,这一系列细节描写就使得在读者心目中本应该受到尊敬的教师完全斯文扫地,颠覆了我们对教师的一贯认知,也触发了我们对人物的思考。

二、于人物中见细节

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也是评价一部小说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作品写活了两个中心人物和基层中学的教师群体:教师王敏之和校长关海南。王敏之坚守知识分子的气节和传统文人的气节,小说通过大量鲜活微妙的细节,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审美意蕴的底层知识分子典型形象。

在生活中,他是妻子眼中的顽固、不求上进的人,在来到岳母家有这样一个细节刻画,王敏之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百元以上的票子全给了妻子倪小艳,妻子数了一下嫌少,说道:“不知道小蓉小飞他们拿多少?”他只是回答道“我们无法同他们比的。”同样在一次睡梦中,王敏之被妻子弄醒,妻子说:“敏之,别教书了,这世道没有钱简直没法活。”面对妻子无奈的建议,他只是冷漠的回答道:“我不是不想赚钱,但是,我是那块料吗?”显然,无论妻子怎么劝说,他都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坚守自己的职业。同时,他还是个软弱的人,当发现妻子偷情,准备拿根木棒去捉奸的时候,却停下愤怒的脚步在门前徘徊良久,挣扎良久,最终丢掉木棒,退到旁边的酒店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面对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王敏之并没有勇气与之反对和抗衡,而是想让这件事情尽早翻篇,于是绞尽脑汁编造理由蒙骗学生,以便完成学校下达的收费任务。在之后的晋升职称这件事上,他也是被迫去送礼,结果大病一场,没有落得好结果。可见在生活中,他着实不是一个体面的人,他努力迎合世俗却终究是别人眼中的笑柄,在家庭中,他也被撕碎着,对家庭儿女的亏欠,对妻子的偷情,都让他痛苦不已。

在领导们眼中,他是可以三番五次无视的人,面对不合理的编班安排,他感到压力实在无法承担,就算万般不愿,也只能凄然一笑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奈何?”。在一次给徐运清老师评课的时候,由于他实事求是给出了不好的评价,徐老师便在喝酒的时候刻意报复,嘲笑他道:“你说不会喝酒,就不要端起酒杯子,居然端起了酒杯,就由不得你。”并且将他狼狈的灌吐。作为一名教师,尽管他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不懈怠、认认真真,取得的成绩也很显著,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却始终评不上优,晋不了中级职称,在领导面前,因为自始至终他都只是充当着一个被压榨和嘲笑的角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做的对的人,却被当成了异类来排挤,这也是作者想要借以传达的一种对那个时代的教育的无奈和忧患。

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教师坚守本职、爱岗敬业的优点,又反映了其软弱、妥协等传统弱点;他既正直善良、自尊自爱,又自卑、自傲与迂腐、固执;他陷入了挣扎、混沌,但是始终没能奋力抗争,这既是人性软弱的原因,也是大时代背景下小流无法击退浪潮的现实所致。

关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有像关海南这样丧失气节,在生活当中、在物质下腐蚀了灵魂的灰色典型人物。诸如此类的还有其他教师群体,像刘承祖、王松、唐明锋、薛正新、徐运清、仇学军、唐立勤等,他们在面对利益、男女关系、教师职业操守面前,各个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没有重复,个性鲜明。正是这些众多的鲜活饱满的人物,他们的出现为小说制造了一系列冲突,从而衬托了主人公王敏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奠定了《老夫子》这篇小说的坚实基础。

三、于细节处见精神

作品在对人物、对细节的描写当中,于细节中可见更深层次的精神书写。这种精神的描写,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也没有大段的抒情和赞扬,而是隐藏在人物描写的诸多细节之中。

例如王敏之房间的对联:“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中间加了小楷,《劝学》的文字,实际就是代表着王敏之的精神标志,代表传统知识分子对气节的坚守,对于人格尊严的坚守,这都是于细节中的体现。王敏之的一生曾不断陷入纠结、冲突与挣扎的漩涡,经受着无数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却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独立的知识人格、人文理想和道德底线,生命在内在的煎熬和外在的磨砺中升华。“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是他的座右铭。他只想做个君子,并且努力践行君子之道。在生活中节俭的抠门,却无偿为困难学生缴纳学费,为抢救中毒女童掏光了身上的钱。被城管打伤,派出所判定城管赔偿,他却只要城管认错敬个礼,这都证明了什么?究其本质来说,纵使他的生活举步维艰,连自己的支出都难以保障,但却从未怨天尤人,而是在学生有难的时候毫无保留的给予帮助,在面对他人的过错的时候,也不恶意追究。总之,我们从王敏之的身上看到了他“君子”一般可贵的精神品质,也看到了他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说到小说所传达的精神,最主要的就是主人公王敏之身上体现出来的“师道”精神,在面对黑暗而又腐朽的教学环境时,他敢于坚守自己,在领导们的腐败下没有同流合污;在评课的时候敢于讲真话,在遇到老师对他怀有怨气而敷衍上课的时候,他主动给学生补习英语;在家长的不理解甚至是恶语相对的时候,依然耐心的对待学生的所有问题;在遇到刁钻而又不成熟的学生的时候,他也是保持着循循善诱的态度……他总是把职业和他的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以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担心快要倒塌的教室伤害到学生,在众人将他扶起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身体之下竟然还有一个学生,纵使学生已面无人色,但在王敏之的身体的庇护下,一点皮毛都没有伤到。虽然最后不幸的去世了,但是他离开的时候,二十几里山路都站满了送行的人,连老天似乎也为其精神而感动,下起了滂沱泪雨。王敏之,这个世人眼中的“老夫子”,不仅用自己的经历感动、唤醒了众人,同时也坚守了一名教师的精神品质。

四、形散而神不散

在阅读小说的时候,我们发现文中常常有丰富的人物的刻画,而刻画人物则主要体现在细节描写,通过细节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鲜活,也能够更好的彰显人物精神,凸显小说主题。在《老夫子》这篇小说中,仔细分析作者笔下以王敏之为代表的一众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刻画,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都不简单,从不同的细节角度刻画中,我们能看到作者所赋予人物的不同侧面,每一个角度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冲击。 所以在读小说的时候,首先要从细节入手抓住人物的“形”,加之细读和揣摩人物的各种“形”来探寻隐含其中的更深层次的意蕴,揣摩人物的精神品质。

在《老夫子》中,如果说细节描写塑造了小说中王敏之的人物形象的“形”,那么于细节中所蕴藏的更深层次的则是小说中人物的“神”,我们只有找到人物的“形”并汇集起来,才会更好的去分析和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把握作者的情感取向,这样才能悟其“神”,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精神品质。通过大量的细节刻画我们发现人物的“形”是多面的,小说中的王敏之既是一个众人眼中小气、穷酸、固守己见的人,也是一个学生眼中负责、认真的人,细节赋予了他多重的人物形象,但是究其人物的精神内核,也就是小说所传递的“师道”精神是不变的,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