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妮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重庆 402560)
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戏剧,剧作家们往往会选取那些惊心动魄和极其罕见的事件,整个剧本中人物的动作统一,情节紧凑整一,结构完整。这类故事皆呈现出一个有秩序、整整齐齐的世界,人物依循因果逻辑行事。这类故事从来都不处理人世的无常。要处理人世的无常,描摹事件的混沌,面对意义的暧昧,剧作家就要调整自己对于结构的安排,那些近乎反传统的叙事结构是把结构调整至隐约,以营造内容的随机。
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戏剧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美学倾向—追求“内在戏剧性”。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性》一文中,主张戏剧应当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千百倍高出于肉体活动。①契诃夫在给友人的信中曾提到过他的戏剧方法,他认为舞台上事件的发生,不管是复杂的还是单纯的,一切应当依照生活的样子,比如人们吃一顿饭,完全依照生活上该有的样子,但在这中间,幸福可能产生,但也可能带来生活的毁灭。真正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戏剧性,每天吃饭睡觉,掺杂对生活的厌烦以及对各种事物的成见,生活像一把利刃,消磨人的意志和决心。②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爆炸式增长的工业物质文明,人们要求剧作家要把戏剧艺术的笔触伸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弥补自己极度空虚匮乏的精神世界,这里是一片更加广阔无垠的宇宙,有成千上万的更有力量的法则。剧作家对于“内在戏剧性”的追寻,可以理解为剧作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的那些不会被轻易察觉的内心世界的挖掘。从这些追寻“内在戏剧性”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它们共同的特征,剧作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选取的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平常事件,事件之间缺乏紧密的因果逻辑,情节松散,结构遵循着人物的心理变化。剧作家将生活中的偶然因素降到了最低,淡化了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剧作家所构建的情境接近于生活的自然形态,真实生活是日常琐碎的,淡化了戏剧化的事件,用更多的笔力去刻画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
对达内兄弟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内在戏剧性”的追寻。他们认为应该将电影转化成一种现实生活的粗糙状态,一种天然的、未经雕琢的状态,一种无法预见的状态。
《罗塞塔》围绕少女罗塞塔的日常生活展开,主要情节线索是罗塞塔不停地找工作,近乎疯狂,甚至自杀的过程。在《影像背后》一书里,导演曾提到罗塞塔这一人物的灵感来源来自于卡夫卡(kafka)《城堡》(The Castle)中的 K 这一角色。在思考人物的面貌时,达内兄弟会不断地从文学小说里找到与之相应的影子,罗塞塔像是《赎罪》(Atonement)中的沙西卡,又或是《抵抗太平洋的堤坝》(un barrage contre le pacifque)里的苏珊娜,他们甚至觉得罗塞塔的命运会与包法利夫人有着相似之处,爱玛在寻找真正的爱情,罗塞塔在寻找真正的工作,而正是爱情的无处可寻和工作的无处可寻,才越发显得这般寻找近乎疯狂。
让—皮埃尔·达内在访谈录里谈到,他们在构思剧本的时候不是以一个剧情开始,而是从一个角色出发。“罗塞塔生活的方式就是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没有强烈的故事性。要去展现某种看不到的东西,困扰着罗塞塔的命运,那囚禁着她,困扰着她的命运。”③吕克所写下的这句话,就已经说明了他们所写的故事就是关于某个人的生活,这个人生活的方式就是他们的故事结构。他们有意削减了叙事的复杂性,故事只围绕着一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展开。
达内兄弟创作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他们的故乡瑟兰,这座灰蒙蒙的工业小城镇是他们的“天然摄影棚”。达内兄弟从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他们熟悉这个小镇上的每一条街道和房屋,这使得达内兄弟在电影创作时可以不用把太多精力放在场景设计上,只需要对城镇外景稍加改造就可以达到他们的设想预期,使得他们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可以游刃有余的进行场面调度。罗塞塔所处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的头脑早已有了雏形,人物所处的环境似乎就发生在我们四周,没有夸张或虚假的时空环境,一切都是原原本本的处于真实环境之中。
罗塞塔有一个嗜酒如命,出卖自己身体的母亲,她愤恨的扔掉母亲种的可怜巴巴的蔬菜,她时常用吹风机对着自己的腹部以缓解疼痛,她的脸是冷酷的,对所有人都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罗塞塔与母亲之间的角色似乎互换了,她不但要照顾“婴儿式”的母亲,还要承担起家庭经济的负担,她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她们可能会饿死街头。母亲这一角色的设置能更好的凸显罗塞塔坚强独立的性格,罗塞塔和母亲的矛盾冲突通过罗塞塔找工作不断碰壁的事件展现了出来。达内兄弟并没有刻意的去激化母女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人物处在矛盾冲突中的时候,他们也极少说话,更多的表现为沉默或是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反抗。在达内兄弟的影片中,人物之间的对白是很少的,人物时常是沉默的,他们往往用沉默不语去承受内心深处的狂风恶浪。沉默,是剧中人物无声的动作。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曾言:“一个人沉默不语并不仅仅表示消极而已,保持沉默常常是一种故意的、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而且它经常代表某种十分明确的心理状态。”④
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塑造出了罗塞塔鲜明的人物性格,她需要生存,她用自己的身体去抵抗暴力,她是一个勇敢倔强的女孩。一个伟大角色的迷人之处,往往不在于他的清晰,而在于他的模糊、混沌与暧昧。⑤达内兄弟选取了真实社会里的时空环境,淡化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化的事件,影片只是在展现罗塞塔的日常生活,那些隐藏在生活之下的内在戏剧性逐渐显露。
达内兄弟电影的内在戏剧性的呈现,是以影像的真实性为基础,他们选择纪录片式的手持摄影去捕捉生活表层之下的内在戏剧张力。在这个真实的影像系统之上,达内兄弟运用包含特写镜头在内的一系列小景别镜头来凸显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情感和状态。这种拍摄手法奠定了达内兄弟独特的影像风格,这恰恰与他们对内在戏剧性的追求相契合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观看《罗塞塔》时,可以发现首先引起观众注意的永远是影片中的主人公,摄影机以平视的角度紧随着主人公运动。影片中极少出现远景镜头,这与兄弟俩的创作主张有关,他们不愿意把人物置身在有广阔的土地,有无尽的天空的镜头里,因为那代表着人类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了,他们要站在人物的近处,去感受那团内心燃烧着的火焰。摄影机所模仿的是观众的眼睛水平直视的情况。导演以客观的立场选择了一种平视的目光关注着剧中人物,不带有任何评判的态度。
达内兄弟喜欢用超16 毫米的摄影机进行拍摄,这种摄影机轻便易于灵活的移动,影像所呈现出来的晃动感更能真实的反映处在特定情境之中人物的真实状态。达内兄弟“强迫症”式的摄影机,紧紧地跟随着人物运动。电影的特写消除了我们在观察和感知隐蔽的细小事物时的障碍,并向我们揭示了事物的面貌,这样,它也就揭示了人。⑤在《罗塞塔》开场的段落里,导演运用晃动的手持摄影和大量的近景镜头,叙述罗塞塔被辞退的这一个故事情节里,突显她内心愤怒、挣扎与不安的心理状态。在罗塞塔躲避经理阻拦的这场戏里,摄影机的焦点始终在罗塞塔身上,此时罗塞塔的内心是极度焦躁的,她左右躲闪着,动作的慌乱是她内心状态的外化,摄影机的近景镜头准确的捕捉到了这些动作,重在突出人物的性格,跟随人物运动的摄影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晃动感更加渲染了人物的情绪。这种独特的拍摄手法旨在突出人物的内心状态,挖掘那些在人物面部之下的隐微细节。
达内兄弟在剧情片的创作中所坚持的原则,都旨在制造看来“没有风格”的风格,强调内容而非技巧。达内兄弟追求一种内在的戏剧性,在剧本的创作中,他们弱化了那些具有强烈戏剧性色彩的事件,淡化情节发展的戏剧化元素,挖掘生活表象之下的更为深层次的矛盾冲突,以纪实的摄影风格为基调,运用手持摄影、长镜头、自然光、固定的演员班底,通过这种拍摄手法保证了影片的真实感,同时又运用了包含特写镜头在内的小景别去凸显人的心理状态。电影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纪实风格是对真实世界的深刻再现,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方式。达内兄弟的电影叙事手法为电影创作者们提供了一种反映真实的方法,同时为观者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的角度,为中国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意义。
注释:
①莫里斯·梅特林克.外国戏剧家论剧作[M].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剧作家论剧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35-42.
②高思春.内在的契合—由“内在戏剧性”看奥尼尔戏剧中的契诃夫印记[J].艺苑,2007(10):20-21.
③(比)吕克·达内.影像背后[M].王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3.
④(匈牙利)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39.
⑤尹珊珊.达内兄弟:仍然在给予我们信心和承诺的杰作[J].书城,2016(07):77-86.
文艺生活·下旬刊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