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评估 分类施教:农牧区党员教育路径创新
——基于青海省H州的调研

2021-04-06 03:43徐世栋
青藏高原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牧区党员培训

徐世栋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关健词:党员教育;农牧区;本土化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是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能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会议时指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就是要着力激发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这就要求全党9514.8万名党员都要纳入到新时代党员教育体系之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一、农牧区党员分类施教的逻辑基础

全体党员结构和层次的多元化使党员教育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精准评估、分类施教是提升党员教育学习成效的基本保证。为切实增强党员日常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按农村、社区、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个领域,分类别对党员日常教育的工作依据、主要任务、教育内容、基本方式、保障措施等事项进行了规范。而广大农牧区除了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党员之外,还因特有的经济生产方式、社会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印记等特定场域的影响,使党员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实现路径也无法完全统一。

(一)理论逻辑

法国社会学者布尔迪厄提出场域理论,认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2]形成特定场域。场域就如物理学研究中的磁场一样,普遍、客观存在,又从不同层次包含若干小场域。一方面,特定场域因为与别的场域存在明显的区隔,相对封闭;另一方面,特定场域内部及其外部之间又存在各种不间断的关联,又是相对开放的。场域中的行动者主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相互制约和动态平衡,保持整个场域的相对稳定。

农牧区作为一个特定场域,受自然条件、地理特征、经济类型、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相对独立区隔空间的影响,形成特色鲜明的行动逻辑。据此,农牧地区在党员学习教育实践运行中既要遵循《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的统一规定动作,又要结合本土场域的特有属性及动态演变进行适应性创新,不断探索“本土化”“精准化”举措,实现分类施教,改善党员教育学习实效。

(二)现实逻辑

一是党员结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多元化。H州共有党员17584名,其结构多层次化、多样性特征明显。从党员职业来看(见图1),主要有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公有制单位工勤人员、“两新”组织、离退休、农牧渔民,以及临聘、个体户、未就业毕业生、下岗职工、大学村官等多元构成。其中农牧渔民8163名,占45.75%,占比最高,而农牧渔民又由于具体生产方式的差异也存在着具体教育方式的区别化需求。从年龄结构来看(见图2),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不同年龄段党员的学习能力、学习渠道、学习路径又存在明显的偏好差异,这需要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方式。

图1 H州党员职业结构

图2 H州党员年龄结构

二是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从学历层面来看(见图3),近年来对农牧区公共教育的建设力度较大,党员学历有了明显提升,学历结构优化趋势明显,大专以上学历较多。但由于历史发展问题,依然还有一大批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这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的差别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推行单一的教育学习方式。尤其要避免机械的生搬硬套和“白菜萝卜一锅煮”“长的短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需要因材施教、精准施策。

图3 H州党员学历结构

三是集中统一学习组织难度大。我国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青海省六个自治州人口密度都比较小,六州中人口密度最大的黄南州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5.73人,海西州每平方公里仅有1.73人,这不仅与城市人口密度差距巨大,与全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43人的人口密度也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过低的人口密度,再加上牧业经济方式的流动性,使农牧民党员集中统一学习组织难度较大。

表1 青海省六个自治州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

H州经济类型多元,城镇、农村、牧业、半农半牧经济交织发展,其中牧业经济流动放牧、分散居住,大部分牧民党员居住分散且离乡镇较远,又没有固定的公共交通工具,给牧民集中统一学习增加了难度。青海省六个自治州大部分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差,各类党员异地居住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有些退休或经商的党员长期不在党关系所在地生活,党关系转入生活所在地又存在多方面的难度。虽然各地党支部也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但这部分流动党员的集中统一学习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积极探索分类施教“精准化”“本土化”措施

(一)收纳时空,农闲变农忙

农牧区基层党员的教育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时空特点和教育体系要求的冲突。一方面是时间的冲突。农牧民的生产过程存在一些周期性的规律,农民农作物的田间精细化管理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而且一般集中在夏秋两季一段时间忙于耕种收割,而又在春冬两季一段时间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冲突。牧民不同季节在不同的牧场间移动,农民在农忙季节也主要在田间地头劳作。这种时间空间的冲突,很难集中党员统一学习。

青海省根据六州农牧区具体情况,安排部署农牧民党员冬春训工作,抓住冬春两季农牧区农牧民空闲时间较多、外出务工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教育学习,每名农牧民党员在冬春训期间至少参加3天的集中培训,保证每名党员参加集体学习和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要求。

H州依托州县乡各级党校和“一县一基地”党性教育基地进一步深化、细化学习教育。一方面,实施冬春训农牧民党员工作,尤其把农牧民冬春季的各种文体活动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员教育相结合。期间各种类型的大型集会活动,第一项内容都设计为党员教育学习活动。先后培训农牧民党员7230人,发放党章(藏文版)7345份、党徽7530个、学习笔记7615本、培训资料7453余册。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宣讲队伍送学上门、送学下帐、送学到田间地头,让广大农牧民学习教育不间断。

(二)整合资源,打造“顶天”“立地”的宣讲队伍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规定:“实行党员教育讲师聘任制,县级以上党委从优秀党校教师、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人物、党务工作者、专家学者、实用技术人才、离退休干部等人员中选聘党员教育讲师。”[3]H州根据农牧民不同层面的需求,将党员教育与生产发展相结合,邀请当地法院、纪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局、卫健局、教育局、人民调解委员会、文体局等单位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党校培训班的授课讲师。主要讲授以基层法治建设、依法行政、党内法规、党风廉政建设、疫情防控健康知识、精准扶贫、文化产业等为内容的课程。吸收各行业擅长藏汉双语宣讲的专业人才组建“红旗宣讲团”,每个乡镇成立“新时代基层宣讲队”,由乡镇基层书记、党员承担宣讲员,所有村子全覆盖。这种既领会中央精神,又来自基层、接地气的宣讲队不仅把党中央的精神与政策、专业知识用民族语言讲给农牧民听,还用当地农牧民能够听得懂的生活化的语言进行宣讲,“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牢、传得开”,让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双向施工,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双提升

H州党员中少数民族党员人数达14675人,占党员人数的82.19%,大量农牧民少数民族党员的汉语学习能力有限,教育学习中需要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讲解。为解决语言沟通,全州对党政服务机关工作人员普及少数民族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学习中配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资料和宣讲人员,实现学习沟通无障碍。同时,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大方向出发,对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农牧民党员也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训与提升,不仅提升了少数民族党员的教育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多元发展平台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党员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借助网络,提供多渠道、零距离的学习平台

针对党员学习时间碎片化、工学矛盾常态化,尤其是农牧民党员、流动党员集中统一学习难度大的问题,H州发挥新媒体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一是远程教育制度化。为解决经常性教育学习师资问题,强化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规范化建设,103个远程教育站点通过“周督促、季通报、年考核”的方法,做到参加学习有签到,集体学习有记录,学习结束有交流,并形成市(县)、乡、村三级联动共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党员远程学习教育规范化、完善化,为方便党员理论学习搭建快车道。

二是新媒体常态化。H州在党建工作中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智慧党建、智能党建作为全州党建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谋划和推进。在开展日常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青海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结合农牧区学习教育特点,开发“H先锋”“每日通讯微视频”等创新教育载体,并开辟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版块,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使广大党员同志轻松充电,强化内功,有效打造了共产党员的“移动家园”。

2019年H州与中国电信分公司合作启动智慧党建云平台建设项目,在前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进行反复试行,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改进,使智慧党建云平台系统逐步成熟,在党员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州党组织党员关键信息录入率和激活率均达到了100%。还专门出台《“H先锋”智慧党建云平台管理办法》和《“H先锋”智慧党建云平台管理员管理办法》,进一步促使全市各级党组织规范和加强云平台的管理使用,实现组织部门监督、党组织管理、党务工作者操作和党员参与的良性互动,极大提升了支部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全州895个党组织、17218名党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通过云平台预警、党务指南、固化工作流程等方式,倒逼基层党组织转变作风、规范工作,推动基层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该平台在党务管理、党建考评、党员学习教育、互动服务等党建常态化工作服务中广泛应用的同时,还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优势,对基层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情况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动态分析、综合研判,最终生成党员画像、组织画像、党员队伍分析、组织建设分析、实时预警预判等多维度和多专题的数据分析应用,使党建工作和党员教育实现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推动决策科学化、信息集成化、业务精准化、落实高效化。该平台的启动使用,使H州党员教育整体学习成效有了大幅的提升。

三是在线学习教育日常化。面对需求层次的多样化需要不断创新学习载体手段,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上网学习、在线培训,鼓励党员参与网上论坛、QQ群、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互动交流,因地制宜推动党员教育进村入户,不断探索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简便实用的教育培训新手段”[4]。针对农牧区党员居住分散、流动党员居所不确定等不便于集中教育学习的诸多因素,H州加强平台建设的同时,通过一对一、一对多辅导等多种方法,提升基层农牧民网络学习能力,适应运用在线学习、微信公众平台等学习要求,使线上开展党员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五)挖掘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进行教育学习

在使用统一规定和要求的学习材料,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相关要求及时传达和推送的基础上,H州深入挖掘全州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身边的党史资源,每天定期在“H先锋”微信公众号头版推送“H党史”。将党带领全州人民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历程和不平凡的业绩,呈现在各族党员干部群众眼前,共同追随历史脚步,追忆奋进H发展史,为凝聚力量、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5]。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利用红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依托AL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J村文化广场等“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感染力。2020年以来,累计在AL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L村文化广场两个“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3.8万人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0余次,参与人数达3200人次。

挖掘本土资源,开发精品党课《用大爱铸起民族团结丰碑》《脱贫路上的拉格日》。《用大爱铸起民族团结丰碑》主要反映H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团结互助,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先进典型。在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积极的示范教育意义。《脱贫路上的拉格日》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H州坚决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的相关部署,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举全州之力,集全州之智,步步为营、扎实攻坚,实现绝对贫困“清零”目标的艰辛历程。这些精品党课在省内外各地进行宣讲,观看后受到一致好评。

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树先评优,隆重表彰“最美村支书”“优秀共产党员”“担当作为好干部”,将这些先进事迹汇编成《榜样的力量》,在电视台、报刊开辟“学习身边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等栏目,在全州掀起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热潮。

(六)联点共建,带动农牧区党支部、党员共同学习教育

通过结对共建帮村、党员干部结对认亲帮户“双帮”工作机制,广泛开展州县机关单位与联点村(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手拉手 心连心”联谊共建活动。全州354个州县机关单位联建261个村,州县机关3198名各级干部在本单位的联点村确定联系户,做到所有机关党员平均联系若干农牧户党员。

机关党员坚持每月至少到农牧户党员家中走访一次,平常做到“四必访”(农牧户遭灾、家庭成员患病、邻里发生矛盾、维稳敏感节点必访)、“十清楚”(人口、劳力、收入、困难、诉求、思想动态、外出去向、人际关系、社会往来、矛盾隐患清楚),保持经常沟通,并教育他们要同当地党组织联系,搞好学习,遵纪守法。不仅各村党组织和党员得到帮扶和提升,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流动党员也找到了“娘家”,做到了“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

(七)对口援建,两地共建助推党员教育培训纵深发展

通过J县委县政府与援建单位的积极对接,县委党校与援建单位党组织组建联盟,签订《党员教育培训合作协议》,援建单位党建联盟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在县委党校落户,为两地开展常态化党员教育培训拓宽了新路径。在培训班理论教学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生态文明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该县在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取得的成就为案例,进一步加深了全体学员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解和领会。在现场教学中,学员们深入、扶贫产业园区、博物馆、绿化造林片区及滨河公园等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观摩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坚决落实各项决策部署为广大群众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带来的巨变。

(八)设岗定责,通过岗位职责激活全体党员先进性

党员队伍中除了要带动并重点发挥党员干部等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外,还要将无职位党员融入党员教育体系之中,发挥全体党员积极作用。H州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农村治理需求,在无职党员中设立政策法规宣传岗、民事纠纷调解岗、党务村务监督岗、扶贫帮困服务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环境卫生维护岗、文明乡风倡导岗、志愿服务岗等岗位,让每名有劳动能力的党员认领一个岗位,参与村居事务管理,主动联系服务群众。不仅拓展全村治理主体,提升治理成效,更重要的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践中进行教育学习。

H州在党员教育体系建设中,充分考量不同党员群体的需求差异,进行分类教育,根据不同批次受训党员需求,确定教育内容重点,采用不同方式,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的精准度。在摸准党员的思想脉搏,搞清楚党员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的基础上,聚焦全州党员教育的重点任务、中心工作,坚持因地因人制宜、精准精细施策,科学化、精准化设置课程,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学习成效。

三、党员教育分类施教的启示

(一)精准评估学习需求,健全党员教育的目标体系

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提供什么”的原则,部署并落实党员教育工作计划。为保证教育学习的实践成效,需要建立覆盖党员教育全过程的需求调研机制。深入农牧区基层党员中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农牧区基层党员的教育程度、能力水平、态度意愿等基本状况,并根据党员教育的相关要求概括梳理出教育学习面临的问题清单和需求目录。在教育需求调研中,还要根据长期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党员教育需求现状进行整体调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对近期党员教育需求进行年度专题调研,根据不同教育对象和不同时期的任务开展专题调研,按需制定教育计划。在对需求调研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按需科学制定培训计划,确保实现培训的预期目标。

同时,要注意和关注需求的差异化发展。在教育培训中要根据党员个人成长不同阶段的能力特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党员的岗位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时期党员的思想状况,制定长期、中期、短期党员教育培训目标,按类别、分层级开设主体班次,做到“一班一策”,聚焦重点问题,抓住薄弱环节,解决党员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特定群体存在的个性问题,真正做到释疑解惑[6]。

(二)紧密结合时空变化,完善党员教育的内容体系

党员教育工作要体现时代要求和地域需求,充实培训内容。按照构建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相适应的党员教育工作体系的总体要求,坚持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深入研究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性修养、作风建设、党史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开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知识的课程。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创新课程开发。这就要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党员素质、党性修养、培养学习能力和服务群众能力上下真功夫,重点围绕提高推动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增强新形势下党员依法办事能力和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并按照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设置培训课程。

紧密结合农牧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运行,在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充分结合国情、省情、州情、县情及当地发展形势进行引导教育,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党性修养和实际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党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感悟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优化教育路径,增强党员教育的学习成效

一方面,要持续传承好经验、好办法。实践验证教育效果比较好、得到广大农牧区党员肯定的一些好办法、好经验,不能简单地成为改革创新的牺牲品,要不断输入新的能量使之得以适应、延续,继续发挥效能。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模拟式、互动式、观摩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7]。并进一步规范教育学习方式方法,克服随意性、临时性,要精心设计、发动、组织和引导。

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好方法、新模式。要根据教育主客体特征、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探索更好的方法、新的模式,采用互动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开展典型教育、加强案例培训,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参与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尝试让党员根据自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领悟进行角色扮演、典型事迹解读、展望与推演,通过“村官治村经验大讲堂”等方式在平等参与、主体角色氛围中进行思想碰撞、释疑解惑、启迪领悟,潜移默化中提高党性认识。

(四)整合优势资源,丰富党员教育的平台载体

为解决农牧区基层党员教育面临的难题,需要建立教育培训阵地共享制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各地区在党员教育方面概括提炼的好办法、新模式,全面遴选后对比较成熟的进一步引导培育为党性教育示范基地。在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中涌现的典型个人、组织、集体,进一步扶持并树立为产业示范基地。通过这些先进、优秀发挥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党校、培训中心、示范基地、远程站点、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优质资源,并进一步保障相关设备和书籍配备,破解党员教育阵地少、条件差的难题。尤其要结合广大农牧区基层党员的基本特征开发使用适合的、有特色的课程和学习材料,使农牧民党员可选、可学、可获。

(五)健全评价体系,促进党员教育落实落细

进入新时代,党员教育是保证和提升党员素养的关键环节。随着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探索,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党员教育体制。但是,如果没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员教育成效评价体系,或评价体系有漏洞、执行不力,就难以形成督促落后、鼓励先进的良性氛围,会制约党员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总体来说,需要建立一套有效融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评价体系。

这就需要对党教育常规要求的“三会一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年度党性分析等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行“督考合一”评价机制。而对各地区结合不同场域特征探索创新的新模式、好方法,灵活评价,强调本土化、区域化、地方化,关键看教育学习的成效,避免教育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

在干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把党员教育学习成果转化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在党员干部年度考核、提拔交流中酌情考量。对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和培训教师的职称晋级中也把培训成果转化情况作为重要指标,注重培训成果转化的评价导向。这不仅引导党员积极投入教育学习,也完善了对培训机构组织和个人评价体系,真正实现破五唯。

(六)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党员教育良性运行

农牧区基层党员教育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制约因素较多,需要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经费和师资保障,才能保证其良性运行。

一方面,需要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再加上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面对的情况复杂、异质性高,不仅需要必要的顶层设计外,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进行统筹协调各级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以及不同教育培训机构对党员教育的部署安排,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或出现真空地带。

另一方面,建立经费、师资、硬件等教育学习条件保障机制。按比例将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经费纳入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基层党员教育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和党费顺向逐级上缴和逆向比例划拨制度,从体制上解决因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拿一点、部门筹一点的办法,有效综合统筹党费、财政、自筹等途径和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党员教育培训、购置设备、建设基地、购买教材、聘请教师等,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基层党员教育的师资较缺乏,尤其是结构性缺编比较严重,真正发挥效用大、比较受欢迎的,能将相关政策精神,用基层农牧民党员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表达出来的师资非常紧缺,这需要大力整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并实现师资共享,或进行菜单式订制急需师资。保证既要规范教学、讲坛纪律,确保教师严守政治纪律,又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语境和表达方式的转换,从而不断提升党员教育学习成效,进一步提高党员能力素养,促进党的建设。

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长期战略任务,需要不断地根据教育主客体需求、内外部环境、跨地区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调整和完善具体学习教育路径,切实促进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党员工作能力的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猜你喜欢
农牧区党员培训
我是党员向我看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巴林右旗达林台嘎查农牧区本土青年人才回流对策研究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