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明擦亮城市最美底色

2021-04-06 15:00卢子璋王文杰
时代报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移风易俗红色文明

卢子璋 王文杰

无论是清晨灿烂的霞光里,还是灯光闪烁的夜晚,在漯河源汇城区的任何一个区域里漫步,到处都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都像走在一个美丽的游园里,随处映入眼帘的都是新时代文明的踪迹:整洁亮丽的街道,花树繁茂的公园,欢乐祥和的社区,善良友爱的人们……

实现从“一处美”向“处处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的发展和转变,是源汇区创文的目标,也是当下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文明,已成为源汇区亮丽的底色。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我们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着力在完善城市功能上谋实效、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出真招、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上求创新,实现共建共享共荣,大力建设风尚美、人文美、环境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文明家园,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實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面对记者的采访,源汇区领导的回答铿锵有力。

夯实基础,营造氛围,把好文明创建“方向盘”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走进漯河市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文化广场,村文明公约、“好公婆、好儿媳、好村民、好党员”光荣榜宣传栏一应映入眼帘,富有寓意的墙体漫画引人驻足品味,文化长廊里悬挂着新二十四孝宣传画;沿村内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两侧设立的“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和横幅随处可见……村里浓厚的文明守礼主题宣传氛围正如金秋硕果的醇香扑面而来。

“这节目好,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在戏曲《争妈》的演出现场,随着观众热烈的鼓掌声和叫好声,大刘镇皇玉村村民刘大莲也情不自禁地感慨,向记者表达她的评价。这是源汇区宣传和文化部门又一次在该村举行的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老舅的妙计》《彩礼》《新时代新孝道》等10多个下乡节目全部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编排,引导广大群众在思想上形成尊老敬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文明意识,批判“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斗富”的不良风气,旨在倡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之风,筑牢移风易俗的群众思想基础。目前,已在全区各乡镇、村举办送文艺下乡、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103场,不仅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寓教于乐,很好地宣传普及了移风易俗活动的重要意义。

“让一城人动起来、让一座城美起来”,这是源汇区创文的一个美丽的口号,但要真正做到这些,切实离不开全区党员干部群众的全面参与。凭借漯河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机遇,源汇区把培育文明乡风民风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提升文明意识入手,突出移风易俗主题,在建设完善各村宣传文化阵地硬件的基础上,利用宣传栏、社区广播、文化大院、道德讲堂等,同时借助网站、微信等传播平台,开展文明守礼、孝贤文化、文明生活方式等文明新风的宣传教育;利用文化长廊、遵德守礼提示牌等,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形式,把移风易俗宣传教育融入到民间文化、地方戏曲、农村广场文化中,借助墙绘、书法、戏曲等形式,在全区79个行政村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推动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

源汇区不仅是老区,从某个角度上讲,它就是漯河的内核,地级市的漯河就是在源汇区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针对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背街小巷多的特点,源汇区按照“一路一主题、一巷一特色、一步一文化”的思路,先后打造了丁西巷、清风巷、韩家巷等256个特色文化小区、小巷。同时,各街道办小区在管理实践中总结推出了“群众点菜、对症下单”工作法、“民呼我应96771”为民服务工作法和“四单式”工作法等,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加贴近群众、务实便民。立足小区、背街小巷、居民家庭建设了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了顺河街办事处105号院家庭实践点、二针家属院家庭实践点、马路街办事处的先锋站实践点、老街办事处的“滨河春天”、东安东街家庭实践点等文明实践“源汇样板”。这众多的样板共同支撑起了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机盎然的绿化树。

在城区,源汇区别出心裁,与景观相融合、与文脉相承接、与欣赏习惯相契合。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建成了随处可见、驻足可赏的“景观小品”,使之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载体;相关的系列公益广告、遵德守礼提示牌、道旗、墙体绘画……无不成为市民有口皆碑的亮丽风景。在农村,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打造了大陈廉政家风文化、曹店党建文化、贤耀陶桥、水韵小曹、幸福宋庄、红色蔡庄、老家姬崔等41个特色文化村。

文明创建是个宏大主题,还是一场持久战。经过6年多的努力,如今放眼源汇区,从企业到社区,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人人参与创建,个个奋勇争先,凝聚了全民创建的磅礴力量,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创文格局,奏响了动人和谐的创文乐章。

破除陋习、培育新风,构筑文明创建“压舱石”

“婆媳关系处得好,家庭和睦不生气。老人照看好小孩,其他人都去挣钱,大家各尽各的责,真是家和万事兴呀!我们也得向她们看齐呀!”戏台下方,来自十里八村的大娘大婶羡慕地议论着受表彰的好婆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空冢郭镇“四岗”片的传统庙会,在大戏开演之前,首先把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请上戏台,逐一进行表彰,在广大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效,确保办成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源汇区积极探索移风易俗工作领导机制、投入机制、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等长效机制建设,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区文明委统一部署,发挥具体责任部门和乡镇、行政村的主体作用,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凝心聚力,有计划、有步骤地逐级组织实施。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源汇区委宣传部的牵头指导下,各乡镇、区纪委监察局、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局、区文明办、区民政局等19个部门、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凝心聚力,齐抓共管,移风易俗工作热潮在源汇大地迅速掀起。区民政部门向婚姻登记者发放倡议书,倡议摒弃互相攀比、索要高价彩礼、用豪华车队、大办宴席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向广大居民宣传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的优良传统,倡导“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敬一杯酒、开一个家庭追思会”的文明节俭丧葬新风。公安部门加大赌博陋习整治力度,积极倡导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生活方式。各乡镇还从宏观教育引导入手,发挥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在厚养薄葬、喜事新办、遵守村规民约等移风易俗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和美德家庭户以及好公婆、好媳妇、好党员、好少年等典型评选活动,用身边的孝贤文化、道德模范等引领社会文明新风。

“这是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措施之一。工作中我们还通过狠抓党员领导干部、群团组织、文明单位当好践行表率,在移风易俗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立标杆、树榜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旺对工作开展有着成熟的思考。

“现在都是新事新办,不能再按老规矩了,只要两个孩子愿意,我们当长辈的就没意见,程序该减的减,该改的改,一切从简。”源汇区空冢郭镇于庄村的张先生在女儿的定亲仪式上对男方家长说。该镇马店村的王女士邀请准儿媳的父母聚在一起商议孩子们的亲事,当提及彩礼问题时,女方父亲主动表明了态度。这只是源汇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后的可喜变化之一。

同时,该区还把此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纳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测评体系,加大政府对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文化、破除不良陋习、培育文明风尚,在全区培育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

调动内因,推动自治,驱动文明创建“新动力”

“按照村规民约要求,大家办事都按一个标准,既不用攀比,又不丢面子,切实减轻了负担。大伙儿打心眼里拥护呀!”大刘镇大陈村村民师月对移风易俗带来的实惠深有感触。按照村规民约要求,他二儿子的婚礼用了8辆车,喜宴400元一桌,和办大儿子婚事时候的支出相比,确实减少了不少。村党支部书记陈瑞祥介绍,近年来,富裕起来的群众在操办红白喜事等方面一度互相攀比,婚丧嫁娶形式越搞越大,满月宴、升学宴、乔迁宴等宴请名目越来越多,攀比斗富令村民不堪重负。自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来,村民实现了由盲目攀比到自觉破除陈规陋习的转变。如今,村里厚养薄葬、喜事新办、务实节俭等文明新风盛行,并且村里还承办了全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

在区、乡(镇)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全区各行政村吸纳村里老党员、德高望重人员、退休教师、村民代表等组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他们在宣传、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村民自治组织倡导文明新风。

各村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对红白喜事的礼金数量、酒席规模、烟酒档次等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并积极做好宣传,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各村还建立评价机制,将各户遵守村规民约情况纳入量化管理,对村民婚丧事宜、孝敬老人、诚实守信等情况进行定期评议,把各家操办红白事是否遵守村规民约和村里道德评议会出具的意见作为评选各项先进典型的主要依据,引导群众遵守道德规范,不断增强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

该区各村还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伍,各中小学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关爱老人、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各村还开办道德讲堂,用身边的事教育感化身边的人,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大陈村还组织开展了以祖辈相传的陈氏家训为主题的家风教育活动,蔡庄村道德讲堂邀请孝行天下志愿团来村里讲授孝行、礼仪等知识,开展农技培训、科普教育;空冢郭镇大庙王村借助书法传统村的优势,用雅俗共赏的书法艺术,陶冶村民情操,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在自治组织的引领监管下,各村将传统文化同现代实际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创建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只有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才能不断增强群众文明创建满意度、幸福感。对此,源汇区持续组织开展了青年志愿供水点、免费早餐、四进社区、三下乡、清洁行动、文明交通劝导、分包整治“三无小区”等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按照“一有九中心(站)”标准,建成了源汇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7个乡镇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9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功能进行了重点改造提升,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落脚点,利用整合身边资源,推进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

通过用先进文化、文明礼仪、科学知识等正能量教育引导村民崇德明礼、向上向善,该区涌现出了好媳妇王淑贞、好丈夫李书德、好教师李兰香等一批倡树文明新风的楷模,创建了一批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书法村”“绘画村”“民舞村”“状元村”等文化先进村及大刘镇、干河陈乡、何王庄村等一批文明村镇。

党建引领,培育品牌,打造文明创建“新高地”

“以前因为小区环境差,我都不愿让亲戚朋友来家里。现在小区环境美了,我每天都想着让他们来看看。”近日,源汇区马路街街道金汇花园小区业主屈玉民激动地说。红色物业建设开展以来,小区道路修整一新,垃圾随时清理,车辆划线停放,环境卫生整洁。同时公布“96771”为民服务热线,只要业主有需求,一个电话就能让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必有应”。

作为老城区,源汇区“三无”楼院较多。以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是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文明城市的好方法。今年以来,源汇区积极探索“党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把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红色物业建设,构建“1155”模式,打造深受群众欢迎的“红色物业·幸福党建”名片。

“1155”模式就是打造一个“红色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选优一个“红色头雁”(小区党支部书记)、创建五支“红色队伍”(红色物管队、红色业委会、红色监督队、红色攻坚队、红色志愿队)、建立五项红色机制(红色共建机制、联席会议机制、阵地共享机制、协商共治机制、便民服务机制),创新居民服务“四单制”(群众下单、小区报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逐步形成了“强引领、红色领航;聚合力、多方联动;重服务、共建共享;建机制、长效保障”的“四位一体”红色物业新格局,全区106个专业化小区、161个“三无”楼院实现了红色物业全覆盖,彰显了“红”的特色,体现了“治”的成效,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形成红色物业引领基层治理的源汇模式。

该区不断强化党员“双报到”工作,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作用,把辖区各类党群服务、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优势导入社区,连起了基层社会治理“红色服务线”。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到居住的小区报到,公开服务承诺,参与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工作。全区共建立了31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为居民提供组团式服务,真正做到“工作在单位、服务在小区、奉献双岗位”,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党建目标。

同时,该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三个领域的红色力量,不断提升紅色物业的服务专业度、贴心度、精准度。组织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设立党员服务示范岗、先锋岗、责任区,引领党员树旗帜、亮身份,主动参与小区事务管理;打造红色党群服务中心,选优配强“红色头雁”——小区党支部书记,建立红色物管队、红色业委会、红色监督队、红色攻坚队、红色志愿队5支红色队伍,精准接管小区事务;整合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党员等力量,形成沟通顺畅、反应高效的“红色链条”双向反馈机制,第一时间满足群众需求。各级党组织成了居民的“红色管家”,为群众提供贴心的“红色服务”。

聚焦服务群众、凝聚群众,该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下放部门职权46项,梳理规范审批事项106项,“一网通办”率达100%。实体大厅、基层办事大厅全面落实领导坐班、绿色通道、星级评价等制度,窗口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广泛点赞。

“民生无小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党建工作中的大事。打造红色物业,不仅要打通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还要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全面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提及打造红色物业的初衷,源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书旺说。

作者简介:

卢子璋,曾用芦虓、卢啸林、司马江虓等笔名。资深记者,源汇区作协主席,现供职于漯河市广播电视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出版《月光掠过山的脊背》《林中对吟》《忏悔,在许慎墓》《抵达远古》等。同时著有《闯北京的漯河人》《开国将军苏进》《永远的许慎》等中长篇报告文学。

王文杰,源汇区文联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有多篇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刊发。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移风易俗红色文明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高庄镇: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漫说文明
白沙埠镇:争当移风易俗“四大员”
红色在哪里?
文明过春节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