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的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一个人的。
——题记
引子
湖南简称“湘”,连名字都溅着水花。湘人依水而生、寄情山水的大自然画面呈现在三湘四水的历史长卷中。在这块创造无数神奇的土地上,治水兴湘的基因代代相传。古有大禹治水,今看河长治污,今天,这成千上万的河长就是当代的大禹。
邓星光,中国水危机的民间吹哨人。自2007年以来,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大江长河上,主动担起一名普通百姓保护水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的社会使命,从最初的一名民营企业家,到成为一名河湖“护工”,再到成为一名专职民间河长,最后成长为一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在他的身上,彰显出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民间力量和民间担当。
每一份成就与光环后面,都有一个负重前行的身影。有谁知道,这位从雪峰山脚下走出来的宝庆汉子,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是的,没有人知道,他因为反映水生态环境问题,在北京被一群山东老板盯梢和恐吓;没有人知道,他行走江河、翻山越岭,几次差点掉落悬崖险些丧命;没有人知道,他为了不辱使命,不惜倾家荡产,在所不辞;没有人知道,他出差远行只能坐硬座,吃方便面充饥;没有人知道,他身无半亩、居无己屋、车无一辆,却心忧苍生、胸怀天下……
与水结缘,吹响水危机哨声
千里湘江,以其滔滔滚滚的旋律,夜以继日地高奏湖南人奋力搏击的劲歌。
古城长沙,以其人杰地灵的巨大惯性,延伸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
在古城长沙一望无际的湘江,在湘江中心美丽的橘子洲,在橘子洲北端的万绿丛中,传奇人物邓星光和他主持的全国企业河长推广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在这里。
邓星光给人的印象,身材不高,但长得壮实;面带笑容,但目光犀利;语气温和,但态度坚毅。一顶标志性的黄色军帽已在头上生了根,没有人见他脱下过,就像他对护河事业的执着在心里生了根,从没有人见他放下过。
邓星光出生在湖南,湖南水资源丰富。他的家乡在洞口县花园镇,家乡有条从雪峰山里流淌出来的河,名字叫蓼水河。他家就住在蓼水河边。
对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农村孩子来说,农村基本没什么娱乐,唯一好玩的地方,就是村边的河,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虾、潜水是最常见的事情。6岁那一年,邓星光陪着妈妈划摆渡船,几乎天天在河边,尤其夏天,他不是在水里,就是在船上,光屁股晒得黝黑。蓼水河绝对是他儿时的乐园。说他是在蓼水河里长大、与蓼水河相依为命的孩子一点也不为过。
邓星光上中学时,有一堂语文课讲的是《珍珠赋》,语文老师颇有些自豪地告诉同学们,课文作者谢璞是邻镇高沙镇人。于是,邓星光对这篇课文情有独钟,几乎能倒背如流,甚至受此影响,从此爱上了文艺创作。
随着年龄增长,邓星光慢慢知道蓼水河水流入资江,资江水流进洞庭湖,洞庭湖水流入长江,长江水直奔东海……世界还有那么大。
1981年,邓星光有幸穿上军装,部队驻地就在株洲市郊区的湘江边。无论是水上训练还是周末畅游,他又爱上了波涛汹涌、碧绿清澈的湘江。
每當这个时候,邓星光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蓼水河,想起在蓼水河里嬉戏成长的童年。站在湘江岸上,他不禁带头唱起了儿时在蓼水河岸上最喜欢唱的一首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欢快的歌声响彻云霄。
有一次因为执行任务,邓星光带领一个班的战友要去岳阳建新农场,终于,他来到梦寐以求的地方——烟波浩渺的800里洞庭湖。啊,这里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洞庭湖扼长江之中游,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湖水与蔚蓝的天空融合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一只只小船白帆点点,一群群小鸟自由自在,仿佛小船在天上漂游,小鸟在水里飞翔。
在战友们惊讶与敬佩的目光中,他流利地背诵起《珍珠赋》这篇名作。
岳阳楼,屹立于洞庭湖边。邓星光登高俯瞰,气象万千,眺望君山,境界大开。他感受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之气概,脑海中浮现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中国历史上,每到民族危亡之际、社会动乱之时、历史转折之关键时刻,都会涌现出千千万万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他们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兴盛、社会前进,挺身而出,主动扛起社会使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这种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也深深感染了邓星光,无形中融入他的血液,钻进他的骨髓。
脱下军装复员后,邓星光于1997年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创业。喜爱游泳的他,总是傍水而居,他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地址选择在美丽的太湖岸畔。在太湖游泳成了他的日常生活。
但是好景不常,几年后的一天,邓星光发现自己胸前和手臂上出现片状的红色小疙瘩,很痒。去诊所被诊断为过敏性皮炎,擦了药效果不佳。最后去医院,检查诊断是游泳导致的细菌感染,通过打针吃药才消肿止痒。
这让邓星光吃了一惊。他跑到太湖边仔细察看,发现湖水确实有一点点变色,虽然也有人游泳、捕鱼,但洗菜、淘米的人没有了。太湖的水质变差了!他当时有点着急,以后不能游泳怎么办?
有游泳的朋友给他支招:“在游完泳上岸后,马上用自来水冲一个澡,用香皂搓,这样将附着在身体上的细菌冲洗掉,就不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了。”
邓星光依法炮制,这一招还真管用。但是,随着太湖水质越来越差,已经没人敢下湖了。不能下湖游泳,他心急如焚,于是,邓星光组织号称“河湖护工”的环保志愿者,多次开展“爱湖护湖环保行”,巡查太湖周边的12条河流,并将发现的问题反映给有关政府部门。
不仅是太湖的水质变差,家乡河流的水质同样也在变差。邓星光每次回湖南老家,都注意到蓼水河的水质同样在逐渐恶化。由于流域内到处乱采滥挖、上游企业排污严重,蓼水河已满目疮痍。尽管当地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震惊中外的蓝藻污染事件,无锡全城自来水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叫停,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终于向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带给邓星光深深沉思。原来,水污染后果这么严重!这已不是能不能游泳的问题了,而是事关人类现在和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爆发后,太湖沿岸的干部群众在痛定思痛后,以浴火重生的决心、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了对太湖的全面治理,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新思路,在太湖流域尝试性地推广由省级领导挂帅的四级河长制,打开了铁腕治污的新局面,在最严厉的河长问责制的治水体制下,太湖水质终于日渐变好。
对此创新之举措,邓星光很受感动和启发,也看到了太湖治理的希望。
就是此时,邓星光确定了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将是一条为护水而奋斗的环保公益之路,同时,也萌发了要当一名专职民间河长的念头。他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有一天水都被污染了,那人类将以什么为生存条件?保护水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就是他的初心。
人生的奇妙之处正在于,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何日发生何事,会对未来造成什么影响。太湖的蓝藻污染事件,改变了邓星光的人生轨迹,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从此,“河长”就扎根在他的心里,耕耘在他的笔下,编织在他的梦里,流进他的血液……
当时,邓星光是江苏省“四五普法”先进工作者,旗下有个金太阳法制宣传艺术团。于是,他将这一题材亲自编排为一台音乐剧——《情系太湖的河长们》。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河长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是邓星光拿起笔正式向水危机吹响了哨声。该剧演出后,获得一致好评。
认识三湘四水,
创作电影《河长》
《情系太湖的河长们》音乐剧成功后,邓星光开始想到拍电影。他兴奋了,如果创作一部河长题材的电影,既能揭示水污染的原因,又能唤起社会民众重视对水环境的保护,最重要的是还能宣传和推广河长制这一全新治水理念和治水机制,为全国的水治理提供太湖智慧。这种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
拍电影需要大量的创作素材。2008年,邓星光背上行囊,用脚板去丈量、去认识三湘四水,一边为水危机吹哨,一边搜集相关素材,寻找创作灵感。
邓星光行走在洞庭湖岸上。相隔27年后,他看到的景象和之前大不一样,洞庭湖像是经历了一次浩劫,变得面目全非。
在岳阳,一位叫曾长宏的当地环保志愿者告诉邓星光,前年洞庭湖发生了一场3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提前进入枯水期,说明洞庭湖已出现反常。近20年,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也造成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质恶化,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加大,造成水质污染加重。
曾长宏说,守着偌大的洞庭湖没水喝,已成为生活在洞庭湖沿岸老百姓面临的困境和悲哀。虽然他们组织了一些护湖志愿者,自发在洞庭湖周边捡垃圾、宣传环保知识,但收效甚微。即使收效甚微,他们仍会坚持不懈。邓星光为他们这些有识之士自觉的环保行动感动,为他们的公益行动加油。
邓星光没有心思去登岳阳楼,而是来到长沙。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仅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就有近500万人的饮用水来自湘江,沿江4000万人口从湘江取水。邓星光在湘江行走察看,走下堤岸,蹲下身捧起泛黄的江水,不断叹息。突然,他毫不犹豫地将水捧到嘴边喝了一大口,这一大口,他喝得很特别,很有仪式感,心里似乎有一种信念更加坚定了。
邓星光来到浏阳市官桥镇,他看到,浏阳河已伤痕累累,该镇好几个砂石厂正热火朝天在河里开采。一艘艘吸砂船将河里搅个底朝天,不仅吸走砂子,还将鱼虾及其他水生植物吸走,破坏着浏阳河水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邓星光站在河岸,眼眶湿润,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心海激荡。他不禁饱含热情、高声吟诵宋代王令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是的,他相信通过执着的追求、顽强的进取,绿水青山一定还会回来!
在洞口县高沙镇,邓星光看到一位老人在蓼水河边,左手拿着一个蛇皮袋,右手拿着一个长杆竹网兜,一邊走一边捡拾河边的垃圾,间或停下来用长杆竹网兜打捞河水里的漂浮物。
高沙镇和他的家乡花园镇相邻,同属蓼水河流域。他走近一看,老人的蛇皮袋里已装了很多的塑料瓶、农药瓶、废纸等垃圾。老人告诉他,自己是一名复转军人,在河边义务捡垃圾已经有三四年了。老人说:“看到蓼水河一年比一年脏,我的心像刀割一样。”
一老一少两个复转军人坐下来聊了起来。原来老人家住蓼水河边,从小在蓼水河边长大,对河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然而,老人的儿子却在广东开了一家化工厂,4年前,老人曾去儿子的厂里参观,无意中看到厂里的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里,为此,老人要求儿子关闭化工厂,但儿子为了赚钱不肯关闭,还争辩说:“宁愿毒死也不想穷死。”老人反驳儿子:“如果连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我们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最后,老人还是争辩不过儿子,一气之下不辞而别,一个人回了老家,从此不再理儿子。
老人眼里含着泪花说:“我儿子的工厂是在害人,他这是在造孽啊!但是我没有办法阻止他。我现在只能在老家为保护蓼水河义务做点事情,也算是在稍稍减轻一些他的罪孽吧。”
邓星光对老人的环保公益行为肃然起敬,也被老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
后来,邓星光在湖南、江苏全面深入实地考察,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搜集到上百万字的相关素材,关起门来开始电影剧本的构思和创作,开始沉浸在“河长”的故事里,并首先将片名确定为《河长》。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电影《河长》内容贴近民众和生活,剧情是这样的:一位老厂长在见证了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沉痛代价。他心急如焚,自封为家门前一条河流的“河长”,每天划着小船巡河,查污染源,写《河长日记》。在儿子不听劝阻的情况下,他直接把儿子的化工厂偷排污水的违法行为向市长举报,后为获取偷排证据而落水,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了儿子及他人的良知。
2010年6月4日,第38个“6·5”世界环境日前夕,《河长》作为全国首部以“水危机”为主题的环保公益电影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首映礼,现场观众数次落泪。大家一致认为,老演员牛犇把剧中老河长的角色演活了。
首映礼当晚,邓星光写下了这些诗行:
手脏了,用水洗∕脸脏了,用水洗∕身体脏了,用水洗/心脏了,用什么洗?
车脏了,用水洗∕衣服脏了,用水洗∕碗筷脏了,用水洗∕水脏了,用什么洗?
邓星光想用《河长》这部影片,来唤醒人们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但是由于环保话题在那个年代还很敏感,电影无法在院线公映,这部总投资达数百万元的电影被压在了箱底。好在国家环保部高度重视,给予肯定,并下发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组织观看。
最后,《河长》被央视电影频道以最高评分、最高价110万元收购,在央视电影频道反复播放和宣传。
电影《河长》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但在这些社会认可和荣誉的背后,是邓星光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甚至将唯一一套住宅变卖,还清拍摄此电影所欠的债务。他瞬间变成了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无产者,从此,全家人跟着他租房而住。
其后的环保影视剧的命运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6年后上映的环保主题电影《美人鱼》,取得了年度票房冠军。该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如果连一滴干净的水都没有,我们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这和邓星光创作《河长》里的台词如出一辙。而这句台词真正的出处,是邓星光家乡那位在蓼水河岸边拾垃圾的老人对在广东开办化工厂的儿子说的话。
显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邓星光,从商业角度成了马前卒和牺牲品,但从社会角度来看意义非凡。邓星光没有任何后悔,他在很多场合说过:“做环保是要有献身精神的。个人的得失和我献身环保的初心使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倡导河长制,
成立双河长制课题组
湘江是湖南一条最大的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某种程度上,一代代湖南人保护和治理湘江的历史就是一部湖南开发史。湘江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湘江天下水,牵动众人心。面对湘江新一轮遭受污染的严峻形势,湖南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理湘江保卫战。
邓星光在长沙设立了工作室,携带电影《河长》奔走在三湘大地,并以湖南为中心,走遍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考察与调研,继续为水危机吹哨,全力宣传和推广河长制的基本概念和现实意义。
由于资金的欠缺,邓星光省吃俭用,并对自己约法三章:一是吃饭只能吃快餐,每餐不超过7元;二是乘车只能坐普列硬座,上车前准备好方便面;三是住宿只能住小旅馆或招待所。他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为座右铭,激励自己。
这年春节,邓星光回洞口县花园镇老家过年,再次站在那个熟悉的渡口码头。蓼水河的顽疾就是滥采砂石,经多方打听,邓星光终于了解到蓼水河沿岸挖砂石最大的老板是他的老战友肖和,他准备去会会这位故人。
来到肖和家,老战友30多年不见面,自然分外高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几杯小酒进肚后,趁还没醉,邓星光主动说出来意:“老伙计,我今天来有两个目的,第一是想劝你关砂场,第二才是来喝酒的。”
老战友不胜酒力,感到有点奇怪,他问:“你现在是什么身份啊,要我关砂场。”
邓星光严肃地回答说:“我现在的身份是保护蓼水河的河长。”
老战友有点微醉,说:“我看过你拍的电影《河长》,也被你的电影感动,当然知道护河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关闭了砂场,我得损失好几百万。国家又不会给我一分钱的补偿。”
邓星光问:“老战友,那砂石是谁的,是不是你个人的?”
老战友迟疑着答:“不是。”
邓星光说:“那你凭什么去采挖砂石中饱私囊,将国家的财产拿来自己发横财?你看看现在河里的水,比黄河水还黄。我们是泡在河水里长大的,我们的子孙还能下河吗?我们花园镇素有山清水秀、繁花似锦的美誉,所以才叫花园镇。你要将这美好如画的环境破坏了,你就是千古罪人!你拿国家和老百姓的资源赚钱,國家政府不处罚你就不错了,你还要补偿?要补偿的应该是老百姓!你是复转军人,在部队接受过党和国家的教育、关怀和培养多年,这点觉悟你应该有吧?你就醒醒吧!赶快配合政府关掉你沿河两岸的所有砂石场!”
接着,邓星光将自己10多年从事护河的经历讲给老战友听,老战友被他的言行感化了,春节一过,带头将自己的几个砂石场全部关掉了。
将近10年时间里,邓星光一直苦苦倡导和为之奋斗的“河长”概念终于得到中央的重视。2016年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
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年贺词中十分坚定地宣告:“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
邓星光备受鼓舞。他守着电视机看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感慨地说:“‘两山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赋予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实现‘两山论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我愿意成为一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邓星光从一名早期的民营企业家,到成为一名河湖护工,再到蜕变为一名专职民间河长,此时,他又为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树立了更高的目标。
春风化作细雨,滋养着大地,使万物复苏。湖南紧急行动,抓早抓实。2017年2月,湖南省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由省委、省政府成立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担任总河长,成为全国首位省长河长,同时开启了省、市、县、乡镇四级河长制。在三湘大地,成千上万的党政河长开始履职上岗。湖南成为全国最早推行河湖长制的省份之一,是河长制工作全国典型。
河长制体系全面建立之后如何推动河长有效履职,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湖南率先破题,在全国首创总河长令。总河长每次令出如山,全省上下各级河长无不闻令而动、向水而行。
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建立河长制。全国河长总人数超过100万人。全国全面实施河长负责制对河流的治理,河长制开始从有名到有实,从河长制全面走向河长治。
从2016年中央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始,邓星光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生态治理不应该全是政府的责任,民间也应该承担责任。因此,他首次提出“双河长制”即“官方河长+民间河长”,才能真正实现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真正实现水环境的长治久安。
自2017年起,在永州以廖芬得为代表的一批环保志愿者率先成立了“民间河长”组织。“双河长制”在永州开了个好头后,湖南全省各地也逐步实现了“双河长制”,高峰时期全省民间河长达2万多名。
2018年初冬,由永州宝庆商会几位朋友当向导,邓星光组织环保志愿者一起去永州寻找湘江的源头,喊出了口号:“保护母亲河,从湘江开始。”
当一行来到当年9600名红军战士大转移的湘江“红军码头”江中心的一个小岛上时,邓星光敏锐地发现在小岛中心升起的袅袅炊烟。
邓星光疑惑地问身边的朋友老刘:“我们来这儿干吗?”
老刘回答说:“商会李会长请你来尝尝野生鱼和野味。”
邓星光当即眉头一皱,把李会长叫到跟前说:“我想见见这里的老板。”
于是,邓星光找到了这里姓蒋的老板,蒋老板和李会长是好朋友,对大家的到来十分客气,带大家参观了所有的鱼池和待宰杀的野生动物。看完后,邓星光把蒋老板叫到一边,私下问他:“你这个野生店没人来查吗?”
蒋老板回答说:“这里四面是水,来的都是熟客,而且是我们的船去接过来的,所以,上面来查的人还没到我们就先知道了,把野生动物藏起來,应付一下检查。”
邓星光很严肃地说:“这样做是违法的,你不知道吗?!你把这么多野生动物抓到这里宰杀赚钱,会遭报应的!”
邓星光接着将李会长也叫过来说:“今天这顿饭我不吃了,蒋老板是你的朋友,你转告他,如果他不关闭这家店,我就去举报他!”之后,邓星光便扬长而去。
随即,邓星光去了永州冷水滩区境北四明山壁、传闻中舜帝南巡憩息的地方巡河,这里飞石林立、云壑峻深。他翻山越岭,几次差点掉落悬崖险些丧命。
一个月后,在邓星光再三的电话劝说下,蒋老板关了野生店,现在也在永州当上民间河长了。
邓星光嫉恶如仇,发现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因为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水生态环境问题,多次受到被反映者盯梢和恐吓。
2018年7月,“双河长制”形式得到水利部的认可。时任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提出:“通过制度让每条河都由不同的公众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河湖治理和保护中去,比如,乡贤河长、企业河长、百姓河长……”
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党员河长、乡贤河长、企业河长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河长。他们与官员河长共担责任,实现了全社会参与治水的良好局面。
邓星光作诗吟道:
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我们再创“双河长制”∕发动民间力量∕搭建政企桥梁∕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浓厚氛围∕让大自然∕永远庇护和滋养着∕我们的子孙……
2019年3月,邓星光牵头与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起并成立“全国双河长制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动担任课题组带头人,再次架起“双河长制”桥梁,开启了他治水的新征程。他将课题组总部从北京迁移到长沙,并扎根在橘子洲上,全面启动“以守护好大江长河”为准则的水文化系列活动。
2021年6月,国家水利部印发《河长湖长履职规范(试行)》作为指导性文件。该文件对促进各级河长湖长履职尽责、推动河湖长制落地生根见实效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邓星光坚信,水环境保护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河长制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只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才会在环境治理上能有如此大的手笔和担当。中国的河长制一定会成为中国人民向生态文明进军的号角和全球水环境治理的成功典范。
扎根橘子洲,守护大江长河
2021年元月,邓星光牵头发起成立“两山与河长公益专项基金”,担任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该基金管委会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双河长制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组均坐落在风景优美的长沙橘子洲上。长沙橘子洲已然成了邓星光开展各项护河工作的大本营。他扎根橘子洲上,守护着大江长河。
近几年,湘江治理成效更加明显。观湘江而知湖湘,看湘江的水质变化就能知道整个湖南水质的大致情况。
邓星光在橘子洲头工作,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沿江行走,察看湘江水质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他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黄昏时分,邓星光望着湘江北去,尤其是在太阳慢慢从岳麓山顶落下,最后一抺晚霞退去,碧水连天,波光粼粼,美丽的湘江更是婀娜多姿,祖国江山一片静好。
2021年,邓星光做出决定,要抽出时间陆续去湖南各地走走看看,所谓春华秋实,他要见证河长制实行后全省水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的第一站选择在洞庭湖。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山水一色,浩瀚无边……40年前,他第一次来洞庭湖看到的无比繁盛的湿地再现!
据当地环保志愿者许小玫介绍,洞庭湖在2018年底前,由副省长隋忠诚、陈文浩领衔担任湖长,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体系,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如今,洞庭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次登上岳阳楼,邓星光的心情又回到了40年前。《岳阳楼记》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在他耳边响起。
邓星光来到浏阳市官桥镇,这是个曾经让他流泪的地方。他站在原来站过的地方,看到清澈的溪水倒映着青山,倒映着蓝天,美极了。他回忆起上次来考察时,曾吟诵宋代王令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禁高声吟诵道:“万众齐蹈厉,东风已唤回!”
邓星光来到邵阳市。邵阳市自2017年4月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扎实开展工作,明确四级河长4498名和2908名河道警长,在全省首推河长制电视问政,扎实开展“绿盾”专项整治、河道岸线保护利用、河道划界、非法码头整治、固体废弃物整治等专项行动;同时,大力推行“开门治水”,全市1000余名民间河长、爱河护河志愿者,开展各类护河志愿者行动。双河长制已在邵阳落地开花。
去年,邵阳市河长办荣获水利部“2019年度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称号。今年,邵阳市双清区邵水石桥街道段等6个河库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
资江是三湘四水中的一水。邓星光来到资江桂花大桥下面察看水质,用手捧起河水,只见河水清澈透明,没有杂质,又捧在鼻子前闻了一闻,没有什么异味。按老规矩,他用矿泉水瓶装了一瓶水带走做进一步的检查。
回到了老家邵阳市洞口县,在竹市镇,邓星光看到分管水利、环保工作的副镇长雷以金正带领河长办工作人员、河道保洁员对平溪江进行清理,对侵占河道的垃圾池进行搬移。
雷以金告诉他,今年洞口县出台第3号双总河长令,明确每月第二周的第二个工作日为集中巡河日。洞口县委书记、县第一总河长吴韬,洞口县委副书记、县长、县总河长贺永亮,率全县585名县乡村三级河长、299名警长、292名民间河长,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实现2021年河长制工作目标。竹市镇河长制办公室今年整改河长巡河交办问题12件,拆解僵尸船22艘,处理电鱼麻鱼案件4起,取缔拆解涉渔“三无船舶”185只,清理乱占问题1处。竹市镇内河道漂浮物、沿河垃圾、河道违占、河道放养鸭鹅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治。
第二天,邓星光在雷以金的带领下,到竹市镇大湖村访问了民间河长罗定华。
罗定华从2018年元月担任民间河长至今,每日的必修课就是河道巡查保洁,一个筐一个耙是他的工具标配。每天早晨天还没放亮,他就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下午太阳落山时他还在河堤上工作。如果碰到乱扔垃圾的钓鱼者和游客,他会不厌其烦地劝导;如果碰上電鱼、网鱼、毒鱼行为,他会及时劝阻。
“守河就是守家。” 罗定华说,他还发动两岸村民和妻子自愿参加到巡河清河行动,引导村民改变垃圾处理习惯。日复一日的清理,家门口的母亲河变清了,河岸干净了,景色也越来越美了!2019年,他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护河员”。其事迹经洞口县河长办龙辉采写后在中国水利网报道推介,成为民间河长的典型人物,在县内市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邓星光回到了花园镇,行走在蓼水河岸上。这里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里有他的乡愁。前年回乡,他找到了村支书(村级河长)邓红星一起到河边察看,邓红星对河长制工作娓娓道来:“先关掉砂场,再清理河面,逐步恢复良田等。”邓红星说,水和人一样,是有生命的,如果不去人为破坏它,它有自愈功能。去年和今年回乡,邓星光看到村民又在蓼水河边游泳、洗菜,仿佛又回到童年时的光景。
邓星光打听到,昔日高沙镇那个自发到河边捡垃圾的老人已经去世了,在老人的感召下,老人的儿子已将广东的化工厂关闭,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并向当地环保组织捐款20万元,以向父亲和当地群众表达忏悔之意。
蓼水河高沙段在彭凯、黄河、刘桂生、刘军几任镇级总河长的管、治、保三位一体工作职责责任制下,以及高沙镇商会、高沙镇文联等民间力量协助下,得到有效治理。现在整条蓼水河焕然一新。
邓星光回到了位于蓼水河边的家。谁也想不到,他的家是一座被村里列入危房的老宅。这是父辈留下来的唯一财产,也是他目前唯一的财产。
对此,邓星光解释说:“这是我的老宅,父母亲手建的。我出生在这里,在这里长大。40年前,我入伍后在部队入党升学提干,按我们那个年代的说法,我是跳出了农门。可是,也因为这样,我在老家失去了田地。我有一个哥哥,另外修了房子,不再用老屋,这间老屋就留给了我。我也几次想翻修一下,但是经济条件始终不允许。我那有限的资金,得用于无限的公益事业,只好先放放。一晃几十年,房屋快倒塌了,我还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修复它。因为,有更多的人和事需要我去帮助,需要我去呼吁,平时回来看老娘只有住哥哥的家。”
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家产和存款,邓星光总是觉得这一生有愧于这个家庭和孩子。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邓星光,为什么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不怕千难万险,矢志不渝,永不退缩?因为他把公益当工作,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信念,把信念当使命!
他用新时代伟大的使命点亮了自己人生的灯塔。他以始为终,不忘初心;他以终为始,砥砺前行。
邓星光没有停下脚步,相继踏遍了湖南的三湘四水,真切地看到了湖南在实行河长制后发生的生态巨变,看到湖南这片富饶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的显著成效。
回到长沙,邓星光心情愉悦,激动地写下诗行:
你还等什么∕赶快行动吧∕让我们携手∕让山更绿/∕
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存环境/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碧水∕守得住乡愁∕重塑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邓星光是一名特别忙碌的工作狂人,在今年元旦成立了“两山与河长专项基金”后,计划更多了,如正在筹备开展一系列的水文化项目,包括全球首部水文化大型史诗剧《水美中华》排练准备进京演出和全国巡演、设立全国企业河长推广工作委员会、组建“长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课题组”并提出相关倡议、在韶山设立“两山与河长学院”、拍摄百集《我的家乡我的河》之“中国河长故事”系列纪录片、举办“河长论坛”和打造水文化河长特色小镇……
在护河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工作等着邓星光去做。在邓星光的身上,彰显出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的民间力量和民间担当。
是啊,绿水青山的梦想,不只是国家的、政府的,更是每一个人的。守护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一场马拉松似的持久战,任重而道远。
“这场护河马拉松持久战不会停止!”邓星光用默默的行动实现自己的诺言。
邓星光,就是这样一名有着神奇经历的复转军人,一名特立独行、义无反顾的环保卫士,一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他与水结缘,为水危机吹哨,开展一系列护河项目,将保护水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作为自己今生唯一的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扛在他肩膀上的使命,是勇往直前的动力。
这是一种磅礴的动力,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邓星光,他注定要去完成他未竟的使命,半步也不能退缩,一刻也不能松懈。在大江长河上,他永远在负重前行……
作者简介:
唐可省,湖南洞口县高沙镇人,新闻工作者,历任羊城晚报社调查新闻记者、广州出版社策划中心副主任、《广州市荣誉市民传》编辑部主任、湖南洞口县高沙镇文联主席、中国网观察中国通联部副主任、新华社中国搜索《中国好故事》湖南摄制组策划总监。
责任编辑/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