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陈向国
2021年全国两会于3月11日成功落幕。
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又一个春天的时空坐标中,2021年全国两会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第一年”三大重要节点叠加之时空坐标成功召开而留下特殊印记。这次非同寻常的两会放眼全局、谋划开局,擘画开启了新征程的施工图。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施工图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这是“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而碳中和成为两会热议焦点之一。此前召开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铁定无疑,“碳中和”在2021年郑重起航。
作为落实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国2011年起在7个省市启动了地方碳交易试点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2月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标志着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碳交易制度体系不够健全、配额分配不够科学合理、管理层级不够完备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举例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缺少上位法,目前仍未出台类似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国家层面法律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炼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表示,从确立碳交易试点至今已过去10年,全国碳市场筹建已有3年,并在探索交易成果上见到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推进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企业未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效益,主动性不高。
基于当前全国碳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的现状,多位代表委员从完善碳市场制度建设、加大碳市场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对应建议。李永林建议,首先,应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立法先行,以较高层级的立法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同时,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指导企业开展碳交易工作。其次,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建议统一配额分配方法,体现出企业碳排放和减排先进性,通过优化配额总量来有效调节碳价,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积极性。此外,建议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适时将石化、建材、钢铁、有色、航空等行业纳入碳市场,设计更多的交易品种和准入机制,吸引更多的参与主体,提高碳市场活跃度,提升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参与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提出,应循序渐进完善电力、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平台。在市场体系未健全前,可考虑将畅通企业直购绿色电力通道作为突破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研究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推动碳金融产品体系的层次性发展,先积极推广落地碳配额质押信贷业务,再尝试在碳交易项目实施中提供碳信用、碳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不断丰富碳金融衍生品,先试点碳远期、碳掉期等场外产品,再逐步推动碳期货、碳期权等场内产品发展。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支持金融机构有序参与碳市场交易,适时增加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认为,碳交易机制所依赖的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体系,很容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要对碳交易同类机制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深入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机制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让碳交易机制更加有效地引导产业界参与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强化政策协同、标准体系建设和综合示范,更好地支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助推剂。
“推进碳中和是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体现。”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建议中说,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碳中和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一方面,集中力量攻克能源互联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低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和产业互联网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循环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面临着政策、技术等多重挑战。对此,马化腾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包括优化数据中心布局,完善绿电采购途径,鼓励企业投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项目等;搭牢碳中和配套基础设施,推动碳中和市场化;加快绿色技术研发,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等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建立一批高技术高能效“碳中和数据中心”;出台科技企业碳中和指导意见,鼓励科技企业设立碳中和承诺和目标等。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认为,通过对电子终端产品和信息通讯行业的碳中和路线的推进,可以引导和带动整个产业链。这对于企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他建议,一是完善绿色低碳法规标准制定;二是鼓励企业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三是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四是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钟茂初在提案中表示,从消费侧探索碳达峰、碳中和责任分担机制和碳排放权配置机制是必要的。他建议,从最终消费需求的角度确立相应的碳减排目标,特别是确立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品的碳减排目标。他说,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不仅是生产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两个方向着力;不仅要从生产领域探索形成制度机制和行动方案,也应从强化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探索倒逼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本次两会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案、议案、建言呈井喷之势,内容涉及相关的方方面面。本文仅仅是微小的一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马永生7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马永生委员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突出节约优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优先方针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油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升级高效节能设备,以市场化手段倒逼提升能效。大力培育节能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加快结构优化,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给。以清洁低碳为导向,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加强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氢能,发挥我国地热资源优势,深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油气勘探开发机制,提升储备能力。
三是坚持自立自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氢能等新能源生产消费、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着眼全球拓宽能源渠道。在立足国内前提下,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增强开放条件下的保障能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重大项目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
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受到极大关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加速我国碳中和进程,不仅是实现绿色清洁高质量发展和气候治理的必由之路,也是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的必然选择。”刘汉元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大力推动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不仅能为全社会提供稳定可靠、清洁经济的电力,为我国经济内循环提供保障,还能推进能源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减排目标早日实现。他对于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刘汉元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建议通过10年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实现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彻底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节省大量外汇支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建议大幅度提高我国“十四五”规划中非化石能源占比。由于光伏、风电的成本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替代煤电的时机已经成熟。经过仔细测算,建议将我国“十四五”末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2%,并不设上限。
三是建议将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内控时间,分别提前到2023年和2050年。从我国能源需求总量、经济发展增速、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综合思考和判断,建议将碳达峰的内控时间确定为2023年、碳中和为2050年,并在适当的时间对外宣布我国碳达峰时间提前至2025年,进一步展示中国的意志和决心,以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就减排进行谈判,达成分阶段协议或约定,共同推动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扎实落地,同时倒逼国内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将目光聚焦在了货车电动化转型方面。他说,根据测算,2019年我国交通行业碳排放在12亿吨左右,其中商用车保有量仅占我国汽车保有量的12%左右,却制造了道路交通碳排放的56%。根据《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2019年全国货车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分别占汽车排放总量的83.5%、90.1%。“汽车行业要实现碳排放达峰及排放污染物治理,货车的电动化势在必行。”
汽车产业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和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则认为应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完善相关标准法规。
在陈虹看来,当前碳排放主要由化石能源贡献,氢能源普遍被认为是脱碳和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解决方案。如今氢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商业化应用初期,一旦大规模商业化推广运用,将为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进程做出巨大贡献。但目前,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各个环节发展仍受制于当前法规政策的种种限制,不利于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成长。王凤英说,我国氢能产业战略导向尚不明朗,支持政策尚不完善,加氢站管理缺位,车用氢能供给体系尚不健全,关键材料和零部件自主化能力还不足,整车制造及氢气价格过高导致产业化进程受阻。为支撑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我国亟需解决产业发展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发展受关注。王凤英建议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但目前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存在技术障碍,如铁路运输行业标准对锂电池运输严加禁止,而这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输成本和运输中产生的碳排放,影响了各大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含包括锂电池在内的散件出口。对此,李书福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一是根据电动汽车的产品特性对现有标准进行适应性修订,使电动汽车、锂电池散件能够依法合规,通过铁路进行高效、安全、经济的运输;二是建议行业机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产品安全标准与运输管理规程;三是适时开通新能源汽车运输专用班列,满足中国车企“走出去”以及欧洲地区日益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
据悉,家用电器是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高达30%的居民碳排放来自于家用电器。据统计,中国制造的家电产品占全球总体的56%,其中冰箱、空调占比更是接近80%。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家电制造强国和消费大国。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议,健全“碳标识”法规,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排放评价标准,建立中国家电产品“碳标识”。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能效标识法规以及执行体系,成功减缓了家用、办公产品在消耗电能和天然气方面的增长势头,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能效标识仅与家电使用过程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有关,不能涵盖生产、回收过程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李金波表示,鉴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建立健全的碳标识制度是基础和重点。目前,我国碳标识制度运行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是生态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标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不管是从立法层级还是从具体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上来说,法律保障处于缺位状态,有必要进行完善。建议参考现有相关国际法规,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环境保护法》,建立中国产品“碳标识”制度。
何建坤说,全球长期碳中和目标导向将加剧世界经济技术革命性变革,重塑大国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企业发展业态。如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全球低碳金融的投资导向,将使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同时,先进深度脱碳技术和发展能力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走上深度脱碳发展路径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先进能源和低碳技术将成为大国竞争的高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从目前情况看,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这方面的布局。
“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当前,要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制定国家、部门和地方层面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超前部署和行动。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在先进脱碳技术竞争中争取先机和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各省份各部门要远近统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何建坤说。
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存在怎样的逻辑关系?何建坤说,“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在长期碳中和愿景导向下的阶段性目标。碳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愿景,否则会付出更大成本和代价。实现碳达峰核心是降低碳强度,以‘强度’下降抵消GDP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对未来经济增长,我们还有比较高的预期。尽管我们不断加大节能降碳力度,能源总需求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会持续增长,碳排放也将呈缓慢增长趋势。因而2030年前尽快使碳强度年下降率赶上GDP年增长率,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如何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何建坤认为,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左右。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对新增能源的需求将基本由新增非化石能源供应量满足。
2 0 3 0 前年实现碳达峰,也就是最多经过“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碳中和阶段性目标。那么,“十四五”“十五五”分解开来要先后完成那些任务?何建坤说:“根据我们的研究测算,要实现尽早达峰,‘十四五’期间要争取实现煤炭消费量零增长,到‘十四五’末实现煤炭消费的稳定达峰并开始持续下降;‘十五五’期间努力实现石油消费量达峰。天然气消费增长导致碳排放的增加量,可由煤炭消费量下降带来碳排放减少抵消,从而推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达峰。”
何建坤表示,“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作为重要措施,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这是当前最为务实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要强化GDP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探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同时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优化,确保“十四五”期间碳强度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坚决控制煤炭消费。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指全国范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但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和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地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研究确定各自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
何建坤认为,东部沿海较发达省份要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可率先实现碳达峰,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碳排放;西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碳达峰,并率先建立100%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从行业来说,“十四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将继续推进,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行业有望率先达峰,工业部门总体上2025年前后可实现达峰。交通部门可争取2030年左右实现达峰。建筑部门估计在“十五五”期间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