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强,焦鹏飞,侯明强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 湛江524088)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寄托和承担着实现小农户经营提档升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户衔接的愿景和功能,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农场发展。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专门出台了《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广东、山西等地也纷纷出台专项政策和补贴方案,推动本地家庭农场的建设。在中央及各地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农业农村部编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近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1.62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值1946.2亿元。到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预期为100万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10万家。但我国家庭农场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质量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基于各地实践探索和成效显著的家庭农场,总结一些好的经营模式和有效经验,成为解决当前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的可行之路。
在经营模式方面,尹哲友(2015)分析了上海松江政府引导下的集体承租模式、安徽郎溪家庭农场示范户模式和吉林延边专业农场模式三种模式的主要特征[1]。与此类似的,郭熙保等(2018)也是从区域角度出发,分析了上海松江、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和安徽郎溪五大发展模式的特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类,进而对武汉和郎溪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比较研究[2]。王楠(2020)更为具体地划分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家庭农场+公司”经营模式、订单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生态多元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四种,并对不同经营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3]。除此,部分学者对生态观光体验模式[4]、产业链延伸模式[5]、种养结合[6]等特定类型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进行了研究。在经验借鉴方面,部分学者从国外视角出发,如王晋敏等(2015)通过对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发展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可借鉴的发展经验[7]。也有学者关注于我国实践中典型家庭农场取得的经验,如王建华等(2016)以苏南家庭农场为例,对其发展中所涉及的政府政策明确细化程度、土地流转规范程度、融资及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经验总结[8]。郭翔宇(2016)则通过对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124户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调查数据研究,指出政策支持、经济环境、农场主个人特质对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9]。总的来说,经验总结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分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针对特定区域和对象,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案研究,形成相对独立的成果形式。
从当前研究文献来看,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弥补。(1)在经营模式研究方面,过于偏重于特定区域或者某一家庭农场,一方面研究样本有所局限,影响结论的全面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对经营模式的类型划分也带有地域特点,缺乏对内在本质的概括;(2)在借鉴经验方面,国外经验研究虽有必要,但在我国有着不同国情的应用风险,而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经验,又由于受到代表性、区域性的限制,结论往往比较分散,容易带来经验推广的困惑;(3)经营模式和经验虽可以同时分析,但很多未强调经营模式的差异性问题以及对各模式应用一些共性经验的协调分析,造成两者的混乱以及相互替代问题的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更具有中国特色和全国代表性的角度出发,选择农业农村部首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和推介的26个家庭农场为典型案例,他们遍及东中西部各个省份,涵盖了“种养+”多个产业,既有个性特点,又有共性经验。对他们开展经营模式和共性经验的分析,既可以弥补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不足,又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全国首批推荐家庭农场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
2019年10 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促进全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26个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并向全国发布,同时指出这些家庭农场具有贴近小农户的特点,符合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要求,值得各有关单位、家庭农场经营者在实践中参考借鉴。
(1)从类型划分上看,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其中种植类9个,养殖类3个,种养结合类14个。从类型数量上可以看出,种养结合类居多,占到了一半以上,也说明农业生产的综合化、循环性越来越明显,成本效益成为家庭农场重点考虑的因素。而种植类、养殖类的数量比例,基本也反映了农业结构中,种植与养殖的结构关系。
(2)从分布区域来看,分布遍及全国18个省份和天津、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可谓分布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这里既可以反应出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差异,又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如位于都市郊区的上海松江区李春风家庭农场和位于贫困县的新疆阿克苏市盛世桃源家庭农场,就表现出极具差异的资源整合条件和生产经营成本。
(3)从创办主体来看,多是由当地农户创办发展而来,其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也有部分为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创办,也不乏子承父业的生产经营者。总体而言,家庭农场创办者相较于一般的普通农户,其能力较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观念也相对开放,有市场意识,会经营,对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有更高的接受度。如吉林永吉县张全家庭农场由退伍军人张全创办,其女儿大学毕业后继承父业,与父母一起创业,经营家庭农场,成为农场接班人。
(4)从经营规模来看,因地制宜,因技制宜,呈现大、中、小共存的不同适度规模经营,从最小的十几亩,到最大的几千亩各不相同。26个推介的家庭农场中,经营规模最大的吉林永吉县张全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达到4200多亩,经营规模最小的天津禹道家庭农场仅为15亩。3个养殖型的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明显小于其他种植型和种养结合型的家庭农场,其圈舍面积最大的为6000 m3。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家庭农场相对于其他地区,其经营规模明显较大。家庭农场的规模大小与家庭农场所在的区域、当地的自然条件、种养结构、土地流转状况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5)从投融资过程来看,26个家庭农场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生产加工农机设备的购买及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投入有依托国家惠农政策逐步进行的,有农户家庭内部投入的。同时,有不少家庭农场通过对外提供生产性服务,创造了更多的赢利点,增加了农场收入。这些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家庭农场节本增效的来源。另外,通过抵押获得银行贷款和吸纳外部资金的支持也是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融资形势。但由于农业本身的弱势性,家庭农场的融资还是较为困难的。
(6)从经营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单一型家庭农场、混合型家庭农场、多功能型家庭农场。单一型家庭农场是指该农场只经营一种产业类型的对象,可分为单一种植型、单一养殖型。混合型家庭农场是指该家庭农场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类型,或是综合兼营,典型代表就是种养结合型。多功能型家庭农场比前两种更为复杂,其经营范围由农业扩展到其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特别是与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保护的结合,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一般来看,将种养范围推向综合化、多元化的混合型和多功能型家庭农场,不但能够发挥家庭农场的最大效益,还能够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体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7)从实际成效来看,26个家庭农场基本上全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创收,在农民增收,生产积极性的提升和辐射带动当地农户脱贫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少家庭农场主动进行纵向、横向业态发展优选,即以家庭农场经营领域为基础,向第二、第三产业方面融合发展,呈现“接二连三”的融合新业态。如联结农业链条上的供给与销售环节,从事农产品加工与销售,而且也可以实现农业链条上的业态拓展,即从事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类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从经营的视角看,家庭农场的经营,是根据家庭农场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家庭农场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家庭农场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它解决的是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问题,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因而,对家庭农场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此,从经营模式方面,对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深入分析,更具有深远的影响。根据全国26个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差异,可以分为“产业链延伸模式”“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功能拓展模式”三种,下面就这三种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进行对比性分析。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多个产业环节,并表现为上下游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和依存。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则是初级农产品生产部门,向与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前期生产部门和与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后期生产部门延伸并增加中间环节等行为[10]。因此,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是坚持我国现阶段农村小农经营制度的基础性地位,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生产单元,上游与生产要素供应部门相对接,下游与农产品加工、经销部门相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制度创新。
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家庭农场基于农村社会分工的细化,在追求成本节约、降低市场风险和提升规模效益的导向下,通过与上下游相关主体和部门合作,发挥各自在产业链条上的功能优势,从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行动过程。贵州凯里市玉龙养殖家庭农场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家庭农场是在当地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发展生猪养殖,大力引进了温氏集团的背景下,与温氏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家庭农场+公司企业”的经营机制。在合作中,公司通过采取“四提供、一保证、一回收”的方式保证养殖农场收益:“四提供”是公司提供猪苗、饲料、药物、免费技术指导,“一保证”是保障养殖户得到合理利润,“一回收”是农户进苗前与公司签订饲养合同,公司保价回收。而农场须严格按照公司合同约定生产。农场需要按照公司要求修建猪舍、参加公司培训。养殖过程中,严格按照公司要求进行防疫、消毒及粪便处理。饲养后,猪出栏也是公司按保底价统一收购。这种模式解除了生猪市场销售的后顾之忧,能把主要精力用在生猪养殖上,发挥了农场生产优势。同时,还消除了农场养殖技术问题,由公司统一培训、发药、防疫,实现标准化流程生产,保证了生猪养殖质量。也正因为有技术和销售保障,农场生产经营风险降低,收入有了保障。近年来,农场平均年出栏1400头,平均每头猪能挣200~300元,养殖场每年的毛收入会在28万~42万,扣除地租、贷款利息、电费、仪器、设施的损耗,基本可以实现18万~32万的年收入。
产业链延伸模式解决了家庭农场的分散和抗风险低问题,表现出独特优势和特征。(1)农村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是其产生的基础。分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分工协作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11]。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分工逐渐细化,这使农业生产经营者专注某一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促进其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生产成本下降,实现规模效益递增。正是由于农村专业分工的演进和行业细化,家庭农场才有可能并愿意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层次不断延长产业链;(2)农民合作社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由于家庭农场的分散和普遍处于弱势地位,在产业链延伸中对农民合作社有着强烈的需求。农民合作社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将单个家庭农场与农业龙头企业、连锁超市等经营主体间的高成本外部交易转化为低成本的合作社内部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有序生产,并协调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社会服务,降减了家庭农场单独进入农产品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话语权和博弈决策权,使家庭农场真正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和在流通过程中增值的红利;(3)产业链延伸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表现,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形式,现实中还存在着“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超市”“家庭农场+直销”等形式。无论什么形式,都表现出家庭农场与多主体的合作,努力在产供销等环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效益;(4)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而窄、增值少且成本较高,链节主体规模较小、综合效益较低,内部治理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尚不完善,制度安排与其环境并不完全相容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及其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农业仍以一家一户的松散型经营主体为主,农户收入主要来自生鲜农产品,收入不稳定且利润较低。随着我国各地农产品生产能力、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提升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水平。也就是通过改造和挖掘传统农产品的价值,推动其在产品生产、销售和流通中向高技术、高知识、高资本密集和高附加价值演进等。家庭农场的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就是基于家庭农场的现代经营理念,针对传统生鲜农产品价值较低问题,通过深入挖掘、资源整合、市场宣传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精、深、高发展需求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家庭农场以提升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为发展的方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进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方式,创造市场价值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的过程。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明宇家庭农场[12]于2014年注册成立,经营土地340亩,其中流转土地330亩,以种植水稻为主。目前该农场有拖拉机2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1台、深松机1台、旋耕机1台,同时建有2000 m2的稻米加工厂房和1000 m2的粮食晾晒场,有一整套稻米加工及包装设备,有标准的水稻、大米仓储库房。此外,农场还新建3座育秧大棚,总占地面积1600 m2,以满足农场水稻育苗生产的需要。在提升水稻价值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该农场首先通过优质稻谷培育、加工和销售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其次,注重品牌培育,把农产品品牌培育作为打造特色农产品的重要途径,于2014年9月申请注册了“民和丰”牌大米商标,主要生产“稻花香”和“超级香”两种类型大米,市场推广成效显著,树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在当地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注重农机设备的使用,其生产经营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以提升农场生产效率。目前,农场主通过自家生产经营和收购散户粮食两种方式,能储备粮食300~400吨,种植水稻净收入可达70万元。
这种模式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解决部分农产品滞销或增产年不增收问题,有助于提升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帮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其特征在于:(1)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升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并采取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和农产品研发水平提高;(2)更好满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目前,消费者更注重的是产品品质,具备名、特、优、新特点的农产品备受公众的青睐。基于同样的道理,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既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更为从业者创造出更为可观、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3)本质是创造农产品更多的市场价值。无论家庭农场采取何种方式对待传统的农产品,只要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延伸了农产品增收价值链,创造了更高的利润空间,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农产品价值提升效果;(4)从趋势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化、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家庭农场应更多瞄准这些趋势,加强与合作社、企业、研究院所之间的协作。
传统以分散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往往产品功能比较单一,更多关注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极大束缚了农业生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功能拓展模式,是家庭农场依托本地绿色或者优势农业资源,深化与旅游、文化创意等方面的融合,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包括休闲体验、旅游观光、创意农业等多种农业新业态,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家庭农场的增值空间。这种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拓展源自农业的各种功能形式,保持生态相对平衡的同时,实现生产全面协调的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综合最佳的模式。新疆阿克苏市盛世桃源家庭农场是一家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同时兼休闲体验的家庭农场。在拓展农场功能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首先通过探索多元化种养结构的同时,将农场打造成春天赏花、夏季采摘、秋天卖果、冬天休闲的多功能型家庭农场。其次,其通过合理规划,进行农场功能性的分区,既丰富了农场种植的品种,提高了观光采摘价值,还降低了单一水果种植的风险。为提档升级休闲项目,农场还不断更新和完善棋牌室、烧烤区等设施,增强游客接待能力。再次,农场为解决资金困难,以外来资金和农户土地入股、其他农场联营的形式抱团取暖,增强农场风险抵御的能力。目前,该家庭农场在不断优化种养结构的同时,积极打造休闲娱乐区,挖掘农业多种功能,走出了一条集种植、养殖、观赏、食用、销售、娱乐为一体的新型致富之路。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等现实问题仍很突出。统筹协调农业的多种功能已成为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3]。功能拓展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本质是实现农业多种要素的全面融合,可以把生产、生活、生态资源要素统筹起来,进而实现对农村潜在资源的全面激活。对农业的功能性开发程度越深,融入的产业环节就越多,农业经营的风险越小,增值空间和可能性就越大;(2)这种模式有助于对于农业食品保障、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性的开发,在推动三产交融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让原来农民的产业利润分配地位有了较明显的改观,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和农民的收益。在农业多功能性开掘深入的地方,农民的主要收入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这是时代给予家庭农场机遇,同时也是对他们新的赋能;(3)种养结合类型的家庭农场本身具备开展这种模式的优势。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本身在种植、养殖产品共同经营过程中,就形成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的半封闭生物链循环系统。可以在整个生产过程追求废弃物的减量排放和资源再利用,从而形成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产格局;(4)拓展农业功能有着广阔空间。农业具有经济、生态、能源、旅游发展及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在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多功能农业靠拢背景下,除了上面案例重点反应家庭农场可以很好实现经济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统一以外,家庭农场还可以更好为人们提供生态保护、文化交流等功能。这需要通过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从全国首批推介的26个家庭农场来看,虽然经营产品类型不同,在经营模式上有所侧重和差别,但在取得显著经营成效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经验,这些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做法,值得我国不同领域和类型的家庭农场学习和借鉴。
家庭农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环境条件,以追求利润大化为目标,同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恰好相反,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为了商品出售。因此,在市场化条件下,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家庭农场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注重搜集市场供求信息,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1)找到各自农场的市场定位。作为家庭农场主,必须决定在什么地方能够创造出差异点,并且这种差异点可以被消费者认识到并且愿意购买它。如采取功能拓展模式的农场,可以规避农业风险,并通过传统的生产方式让城里人回归真正的田园生活;产业链延伸模式的农场,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经营让消费者感受到安全、标准化的“现代农业”;产品价值提升模式的农场,定位在专一而大规模的农作物生产,用价格和质量征服市场;(2)迎合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认知。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多变的,所以要仔细揣摩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心理。如有的农场注重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追求,积极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有的农场关注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生产绿色产品,并采取环保、可回收利用的包装材料等;(3)追求现代化经营方式。家庭农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者,更是农产品经营者,属于适应于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组织范畴,尤其是大规模家庭农场,其现代企业特性更加明显。因此,家庭农场要不断追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更新,并以现代机械设备、先进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等具有规模特性的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为手段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14]。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顺应农场产业融合趋势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家庭农场可以获取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家庭农场要注重发挥要素整合优势、比较优势、组织商业化优势破解农村地区三产融合发展的困境,同时以“股份+劳动酬金”相结合等方式,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长效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要通过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农业科技引入与劳动力升级转型等方式,为家庭农场的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在强化产业融合同时,品牌培育对于家庭农场的成功运营同样关键。品牌对于特定区域或主体来说,是一笔无形的资源,是消费者心中对于该品牌主体或特定区域的特殊印象。家庭农场在品牌培育过程中,一是要强化农场主的品牌经营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模式,逐步走向品牌化的农业发展之路;二是在品牌培育中,要结合原生态、绿色、有机的理念,努力形成产品有特色,品质优良、品牌出众、环境优美的市场品牌;三是强调品牌应用的实际意义,通过品牌宣传使消费者从认识到熟悉,再到认可、购买,保持品牌信任度和良好形象。
家庭农场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释放生产力,并以集约化、商品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又能很好地控制经济风险,同时实现生产力释放与风险控制的相对平衡。因此,家庭农场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往往较大地规模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实践中家庭农场经营的规模多大最合适的核心标准就是看它的效益。只要实现了最佳规模效益,规模可以大一点,也可以小一点。为此,一方面,家庭农场应根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找准定位、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谋求尽可能稳定和最大化效益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品种特点、市场环境、经营者自身的经验、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影响因素动态调整生产经营规模。
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生产者,代表着中国当前和未来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方向,是推动农业新技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主力军。根据欧美等国和我国典型家庭农场的成熟经验,家庭农场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熟悉机械化作业,是专职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因而,家庭农场区别于传统小农经济不仅在于土地经营规模,更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经营,更需要对现代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的投入和运用。同时,在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赋予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因此,发展绿色家庭农场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实现家庭农场绿色发展,必须要以清洁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作保障,以环境友好技术与循环利用为载体,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运作、品牌化营销、企业化管理等现代经营方式。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家庭农场独自很难承担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任,需要完善农村的经营服务体系。一方面,家庭农场没有科层结构,客观要求外部服务。其本质属于家庭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与实行大规模经营的工商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农业经营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存在缺陷,离不开外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帮助。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对外部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天然依赖性。作为农业商品化生产组织,家庭农场为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其首选途径就是由多种经营转向专业化生产。家庭农场为保证其经营的高效率,其专业化生产之外的活动都必须尽量依赖外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帮助完成。为此,家庭农场应加强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合作联动,建立一种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对农产品在风险应对、产加销和品牌创建中具有突出作用。同时,在自身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服务和带动当地农户创收增益,承担社会责任。这也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理想结果与状态。
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重要的经营主体之一,具有明显的生产和经营优势。事实也表明,我国具有发展家庭农场基础,并产生了一大批成功的典范,为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及可视化的借鉴。通过分析全国首批26个家庭农场的经验模式和共性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在经营模式上,“产业链延伸模式”“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功能拓展模式”三种是比较普遍采用的。这三种模式,在运行机制、优势和特征上有所不同,但都反应了家庭农场现代化生产和经营的特征,都有助于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各家庭农场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定位、产品特征以及所处区域市场环境情况综合加以选择。当然三种模式也不是绝对分开的,是可以同时采用和相互融合的,尤其是种养结合类型的家庭农场,在拓展产品功能同时,更可以通过多主体合作实现产业链延伸,也可以对自身产品进行深入开发,以提升产品价值。
其次,在经验借鉴上,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要在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强化产业融合与品牌培育、谋求适时适地的最佳规模效益、注重现代科技运用和绿色发展、注重经营和服务联合体的构建等方面多吸取经验和创新举措。同时。由于我国家庭农场大多是由小农户发展而来,在资源整合、风险应对和防范等方面较为薄弱。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洞悉家庭农场发展的期待,找准政策的发力点,以政策为导向,一方面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在以上经验借鉴方面,为其提供有力的市场、技术、信息和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统筹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培养发展家庭农场的服务主体,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更为丰富、专业的社会化服务。
最后,要树立和推广家庭农场发展更多典型。全国首批推荐的家庭农场,通过全国范围征集以及政府推荐,可以很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以点带面,以示范促发展的效果。未来,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延续这样思路,定期或不定期征集和遴选具有代表和创新性的家庭农场,树立更多的发展典型,以供各地学习、比较和参考;另一方面,理论界也需要针对这些典型广泛开展研究,全面、深入分析他们的发展模式、经验以及应用建议,提出借鉴中应注意的问题和风险,以更好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媒体、社会服务机构等主体也需要广泛介入其中,发挥各自功能作用,让典型的家庭农场和有效经验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