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222)
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乡村地区要想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农业高职院校作为现代“三农”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信念,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并切实做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伟大志向,鼓励他们毕业后积极到乡村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切学科的专业课程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这是对所有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要求[2]。农业高职院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知识型、创新性、技能型农业工作者的培养;实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构想。
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树立价值观自信,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3]。农业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品性,还能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并处理学习生活遇到的挫折。此外,还应引导他们认识我国“三农”发展的规律,了解发达国家“三农”发展的现状,进而分析我国“三农”发展的走势,意识到“三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定服务“三农”的决心。
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对这份工作充满信心,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参与中国未来美丽乡村的建设。农业高职院校要提高对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视,充分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对农村的亲近感、信任感和认同感,树立能干一番事业的信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真正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之中,为农村发展奉献青春和热情。
职业学校具有非常鲜明的职业定向特点,但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结合本学校的职业教学性质,而是将思政作为一种统一内容、统一设计的课程进行教学,使得思政教学陷入了形式重于实质的教学困境。十九大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农业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丰富的思政教育经验,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的引导,进而影响他们振兴乡村理想情怀的形成。
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缺口较大,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同时,其他教育工作者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水平也不高,导致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无法同向同行,发挥协同育人的效应。一是专业课教师对“思想价值”引领与“知识技能”传授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农业高职院校的课堂更加着眼于与农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培养,部分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的课堂上融入“乡村振兴教育”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程的进度,会弱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额外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教学负担。二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有些教师虽然认可“课程思政”改革,但由于个人思政水平有限,无法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师如果不能充分理解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使用学生可理解的案例进行讲解农业知识,将无法引导学生树立去农村、农场服务的就业观;如果教师不善于搜集并向学生展示基层服务模范和最美基层工作者的典型案例,将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无法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
习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4]然而,这样的工作队伍很难组建。一是高职学生“学农而不爱农”现象普遍,不愿意去农村就业。农村户籍的学生读书,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苦、累、待遇不好的农业行业。因此,尽管乡村地区有极大的人才需求,有工作岗位,大多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还是选择留在城市。二是高职学生“学农不懂农”现象明显,未能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事实上,多数农业高职院校不仅只开设农业专业,还开设二三产业相关的专业。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二三产业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几乎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更谈不上将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三农”结合起来,对于学校而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无从谈起[5]。如何帮助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厘清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的联系,已经成为摆在农业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农业高职院校校党委必须坚决落实主体责任,秉承“为三农服务、为兴农育人”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把乡村振兴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校党委要定期研究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分析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问题,把课程思政改革纳入学校教改整体布局;校领导要深入基层,了解思政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工作进展,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率先垂范,支持并参与乡村经济支援、乡村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教研活动,推动课程思政服务于乡村振兴。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他们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育人责任意识和课程思政教学技巧,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结合。农业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课程思政建设实力。
一是引进思政教师,扩充课程思政建设队伍。农业高职学院可通过人才引进制度,引进思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面向其他学校,招聘有经验有水平的思政课教师,为本校的思政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新的动力和改革思路。
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课程思政水平。首先,学校要适当地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学习乡村振兴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在“五位一体”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次,学校要有计划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进修,或到乡村实践教学基地挂职锻炼,开阔视野、增强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加强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最后,学校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讲座,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教学能力,引导专业教师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任务、要求、内容、计划和考核评定等流程,合理科学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适当地使用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案例,有效地实施思政教学。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乡村振兴教育知识,和思政教师直接讲授的乡村振兴内容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在讲授农林牧渔类专业课程时,可以结合“互联网+”背景,阐明电商经济的崛起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潜力;在讲授食品药品与粮食课程时,可以分析乡村食品安全层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和保障机制的缺失,结合乡村食品安全的真实案例,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对乡村乃至全国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讲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时,可以把乡村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及设计应用中,以某个乡村为例,对该乡村的房屋、墓地、园林、街道规划等进行构思设计,既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要注重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各专业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元素,将乡村的发展需要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奠定他们形成建设乡村、振兴乡村和服务乡村的理想信念的认知基础。
课堂是农业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场所,除了要发挥课堂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作用,还应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
农业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用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话语风格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团委、学工部和专业教师可以协同合作,运营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关于现代农业、乡村建设、乡土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文章,丰富学生关于现代农业的知识,增进学生对乡村振兴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的热爱之情和归属之情,唤醒学生投入基层,为乡村振兴而服务的理想情怀。教师可以在论坛、微博或班级群里与学生展开互动,就大学生回村创业或进入基层工作等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的认识偏差及时进行纠正,给予正确引导。
农业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宣传栏和报刊亭,张贴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介绍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营造“三农”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育人氛围。此外,农业高职院校还可组织“乡村文化节”“乡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会”“乡村企业家讲座”等活动,向学生们形象展示乡村文化内涵,乡村工匠精神,乡村创新精神,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学生们投身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心。
新时代的农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使学生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负责学生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们可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根据各专业的性质,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和思政教育都能兼顾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和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例如,为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可组织学生开展“三农”知识竞赛、辩论赛和写作大赛等活动;为让学生深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带动了农产品销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可组织学生开展直播模拟大赛、特色农产品营销大赛、打造农村电商平台模拟赛等;为拓宽学生对乡村建设工作的认识,可组织学生进行农村园林墓宅道路规划模拟赛、生态环境治理模拟赛等。
此外,农业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由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支教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解乡村的机会,还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提升建功乡村、振兴乡村的思想觉悟。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农业高职院校的积极参与。农业高职院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这不仅仅是新时代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使命,更是其自身发展的机遇。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帮助农业高职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以培养大学生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要借鉴其他高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学校加强领导、扩充师资队伍、深挖课程资源、创新载体和丰富实践等途径,将乡村振兴教育融入农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培养大学生振兴乡村的理想情怀,毕业后愿意到农村去参与乡村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