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慧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蒙古 商都 013450)
在农牧业发展的模式上对低碳化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个盲点,我国是农牧业大国,农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排出的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温室气体不容小视,同时农牧业经济发展本身就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尤其是农业,自身就有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减排工作做起来比较好操作,所以推进农牧业的低碳化发展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
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循环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有关统计指出,全球耕地释放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每年约为150亿吨,这一指标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农业作为基础性生产部门占碳排放量的基数较大,因而成为重要的碳源。农牧业作为各国的基础性产业,担负着基本的农畜产品的供应,各国在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有的地区甚至毁林开荒、过度耕垦,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来确保农业总产值的提升,人们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生产行为致使大量肥沃的土壤遭受化学的污染,成片的湿地变得干涸,土地变得贫瘠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导致农业固碳的生态功能不断减弱。由于土壤中碳元素逐渐被氧化分解,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出来,从而大大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
提到畜牧业和大气环境的关系,让人们不由的想起光合作用原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动物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牲畜在养殖中一方面消耗大量草料、饲料,另一方面排出大量的粪便等废弃物,而在这个过程中以牲畜本身为载体,大量的温室气体就产生了,据一项调查资料显示:以畜禽本身为载体,因呼吸、排气、粪便等每年排出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量的18%,而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全球交通运输业温室气体的总排量。同时,存在于畜禽粪便中的悬浮物质、沉积物、细菌病毒及微生物等污染物质如果进入水体会给水源造成污染,在给畜禽喂养饲料时,如果饲料中的元素含量配比不合理,牲畜排泄物很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
随着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暖冬降临,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已经对农牧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资料指出:以往50年间的气候变化90%以上是由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气温升高,局部地区气象灾害频繁。近百年间,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超过全球同期气温升高速度,中国每年有71%的自然灾害是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每年大约5000万公顷的农田产量遭受损失,直接占中国国内GDP损失的3%[1]。
据中国水利部信息中心2005年模拟分析的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平均径流深较基准情景年(1961~1990年)变化情况,在未来50~100年年均径流在我国北方部分省份减少明显,减少幅度达到7%~12%,与此同时,局部省份的降水有所增加,并且以20%~25%的幅度前进。水利部信息中心(1996年)根据GCMs模型的气候情景值模拟了不同地区2030年完全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最后的结论是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量会因气候变化而变化,因此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对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将产生很大影响,水资源缺乏会导致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农作物减产等。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农牧业生产。首先,由于气温不断升高会造成局部地区干旱缺水,这就使得农作物为适应干旱少水的环境不得不缩短生长周期,除了一些抗旱性强的农作物和牧草能生长以外,其余的植物都无法生存下来。由于干旱缺水一些牧草丰富的草原地区会逐渐荒漠化,致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和牲畜不得不向水草丰腴的地方迁移。部分地区的种植养殖结构会因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因气候的异常变化也加大了局部地区低温冷冻、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干旱洪涝引发的病虫灾害会使农作物减产、牲畜减少,甚至出现人畜争粮的现象,由此给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因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的发生。
农牧业发展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是农牧业自身发展的优化升级,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既遵循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指出食物(这里的食物指土地的植物性产品、动物性产品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须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其直接生产者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2]”他认为自然界才是财富的起点,自然界能够为人类提供劳动材料,人类通过社会劳动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旨在告诫世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又比如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时,描述了大范围内出现的土地贫瘠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现象,还强调劳动生产率是与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减少,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意在说明土地的重要性,旨在告诫人类要保护土地资源,这也为农牧业从“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现农牧业的低碳化转型就是要减少对高碳能源及化肥、农药的使用,目前中国农村牧区的广大地区的生产生活仍然以高碳的能源资源为主,我国急需推进低碳技术创新,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农牧业种养结构和农牧业加工产业结构。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10~2050年间,如果用沼气替代生物质能与煤炭的使用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307.77~4592.80万吨,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减少13.11~98.87万吨[3]。鼓励开发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农村牧区应加大沼气替代能源工程建设。
推进农业品种的固碳型改良极为重要,亚洲与非洲每年将有上亿的人口面临粮食危机,美国斯坦福大学食品安全与环境问题研究专家戴维·罗贝尔指出,虽然现在正在努力发展防洪和抗旱作物,但能长期暴露于高温下、扩大碳的吸收存储的农作物却未被重视。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所以培育或引进耐旱、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带动、鼓励和支持农业固碳技术的发明和推广,目前国际上已经在加强农牧业管理、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固碳功能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同时通过选种、育种的种植技术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改变土地使用方式,扩大碳库,增加固碳。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牧业还主要处于高碳的传统发展模式下,推进农牧业低碳化发展是中国的国情所迫,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经之路。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目前因工业生产每年给全国16.7万公顷的耕地带来污染,占到全国耕地总量的17.5%,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中,农业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比重达到43.7%,总氮、总磷排放比重为57.2%和67.4%。而农牧业自身因机械化作业中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农田自身化肥、农药的使用及农村牧区中的废水、废气及生畜粪便和垃圾堆放已经给农牧业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严重影响和制约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