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 李继东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院中心,北京市,100853)
简易呼吸器又称加压给氧气囊,是抢救危重患者时建立人工通气最简单的急救装置,相当于简易呼吸机,主要用于急诊抢救和危重患者转运场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相关研究表明,球体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发生院内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以《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为评价标准,就清洗消毒简易呼吸器的方法做一综述。
球体、单向阀、压力安全阀、氧气储气阀、进气阀、面罩、氧气导管、储氧袋。
简易呼吸器的清洗消毒方法分为手工清洗消毒法和机械清洗消毒法。两种方法都要将简易呼吸器拆开至最小单位,若是充气面罩要抽尽空气。这样有机物等污渍更容易清洗,各部件能与消毒液充分接触,达到消毒效果。
流动水下刷洗简易呼吸器各部件上的污物,再用酶浸泡3~5min,去除痰痂、血渍。根据廖燕农等[1]报道,相同条件下,使用碱性清洗剂较使用多酶清洗剂组,器械清洗后合格率无论是目测法还是潜血试验都有明显提高。按使用的消毒介质不同,具体又分为化学消毒剂浸泡法和环氧乙烷灭菌法。
2.1.1 化学消毒剂浸泡法
将简易呼吸器各部件完全浸泡于酸性氧化电位水或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中(储气袋、球体内注满消毒液),浸泡5min或30min。用纯净水彻底冲净残留的消毒液,再用纯净水终末漂洗后进行干燥处理。
董建英等[2]报道婴幼儿简易呼吸器先用碱性水流动冲洗气囊球体外表面、内腔面及接口处。将气囊上的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流动冲洗和浸泡3min后,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的要求。因此,酸性氧化电位水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简易呼吸器的清洗消毒。该消毒方法快速、经济、安全、方便、无腐蚀性、无刺激性,临床实用性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1.2 环氧乙烷灭菌法
环氧乙烷能穿透简易呼吸球形皮囊将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完全杀灭。环氧乙烷为传统的低温消毒方法,成本低且使用范围广,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物品的终末消毒。虽然环氧乙烷有一定毒性,但只要在有效层流环境及合格灭菌器的条件下,配合良好的操作和个人防护,环氧乙烷灭菌剂的毒性是可以预防的。简易呼吸器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相对含氯消毒液可延长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寿命,保存时间长,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
机械清洗程序由电脑控制全自动清洗。可根据物品种类设定清洗程序,设置完成后,严格按照程序完成清洗、消毒、干燥过程,并自动泵入清洗剂、润滑剂。将简易呼吸器气囊装载在自动清洗机机械清洗立柱上,其他小附件用带盖小篮筐装载,关闭清洗机门,选择指定清洗消毒程序运行。流动液体清洗过程可均匀地冲洗简易呼吸器各个部位,加快化学清洗的进程,自动加入清洗酶,能去除内壁上残留的蛋白、黏多糖、脂肪等,使内壁上附着的生物被膜软化分解,彻底去除污物。
酶类清洗剂可提高清洗时去除物体表面微生物的能力。根据廖燕农等[1]报道,酶类清洗剂可以进入管腔深部,渗透至管腔的所有表面,并分解有机污物,降低物体表面生物负荷3~5个对数级水平。在清洗过程中发挥酶最强的活性,提高污垢被溶解、乳化和分散的效率。在高温漂洗阶段,水温可达93℃,保持10min,热力破坏微生物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达到消毒灭菌的效果。
张航[3]报道机械清洗消毒简易呼吸器各个部位合格率均为100.00%,而手工清洗消毒合格率外表面为100.00%、内腔面为91.25%、接口内为93.75%。
手工清洗消毒法主要用于储氧袋、瓣膜、质量较差、不耐高温的简易呼吸器的清洗消毒。但采用化学消毒剂存在弊端。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简易呼吸器可用含氯的化学消毒剂浸泡,但化学消毒剂水溶液易挥发,消毒效果不确定性,对工作环境和人员造成一定危害,并且含氯消毒剂对简易呼吸器有腐蚀性损伤、橡胶褪色、易老化、使用寿命缩短。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法对简易呼吸器的消毒是安全可靠的。
机械清洗消毒法主要用于质量较好、耐高温的简易呼吸器的清洗消毒,可避免损坏。机械清洗消毒法合格率高于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另外,全自动清洗消毒避免了手工清洗时接触到污物、污水的喷溅及含氯消毒液对工作人员的伤害,最大限度避免了职业暴露的危险及环境污染。
消毒后的简易呼吸器存放时间尚无统一定论,据文献报道[4,5]报道,高水平消毒后的简易呼吸囊储存3个月是安全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