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冬冬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6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部2018年4月印发的,实施教育信息化2.0计划将加快教育行业人事管理的步伐,提高管理效率,象征着教育行业步入了新的时代。新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方法较传统的管理方法而言,体现了智能化和便捷性的管理特征,新计划的运用将带领教育行业进入新的管理时代,迈向新的高度。因此,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值得广泛推广。
高校人事管理是一项集政策规范与保密性于一体的管理工作,做好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一方面需要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当下相关政策文件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校内部的工作人员数量也随之增多,这意味着高校管理人员人事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随之提升。高校人事管理工作面临的难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人员信息的整理和归档更加繁杂,相关数据整理与统计变得十分困难。然而,面对高校人事管理中的种种问题,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将完全解决目前高校人事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的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其中,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重大。当今网络已从2G发展到了5G,网速的迅猛发展说明当代社会对时效性与及时性的需求强烈。教育信息化2.0背景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计划完全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运用这种管理计划可以为高校人事管理的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支持,大大超出传统的人力管理效率,将会更加智能化地为高校人事信息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
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关乎高校教职工群体的工作职能的分配与评级,运用教育信息化2.0人事管理计划可以避免出现人为工作的不客观性,增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透明性,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原则。这使得高校人事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公平,使得人事管理工作更好服务于高校教职工群体。
信息孤岛现象是指信息与信息之间没有实质的关联性,各个系统模块关联性较差,不便于管理。在高校人事管理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和严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已经努力做到精细化管理,但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得高校人事管理虽然较为细化,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并且在实际的信息应用中存在信息录入和存档的不规范性问题,这将大大降低高校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人员信息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
在目前部分高校人事管理中,存在运用传统简单的人工录入表格的方式进行人事信息管理的现象,这种管理方式与现在社会发展的现状不符。手工录入的表格式管理方式不利于信息的查询和管理,长此以往将导致人事信息失去了其管理的真正意义。高校所设立的部门较多,职工人员体系庞大,不利于管理[2]。随着社会各项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都在进行创新和改革,其中高校的改革就是典型的案例。高校管理改革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根据调查发现,存在个别高校的人事信息管理网上办事系统不够完善,并没有形成便捷的共享系统。在大数据时代,共享性是对各项信息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使用。综合来看,目前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存在管理系统智能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事信息管理服务,提高高校人事信息的管理效率。因此,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管理需求,规范管理模块。在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时,需要始终坚持信息规范化、信息关联化的整体诉求,这种建设前提可以大大提高高校人事信息的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整合。随着我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它逐渐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但综合看来,大数据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处。例如,在过去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时候,我们想要给其他人发送图片信息,花费的时间特别长,只有当第一张图片完全识别完,才能发送第二张。但是,现在的大数据技术出现后,就不同了,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当我们发送几张图片时,在没有大数据技术的情况下,这些图片是不可以同时发送并识别的,但是现今利用大数据,多张图片可以瞬间同时被发送,速度极其快。因此,我们更应该将大数据的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其应用于各个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建立高校人事信息统一数据标准平台。在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如果完全依靠人力,会导致工作效率低,管理效果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人事信息管理工作中逐渐引进了大数据技术[3]。将此技术运用在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因此,如今大数据的技术对我国资源整合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应该加以重视。
建设信息化高校人事管理模式,需要建设智能化自助服务平台,通过系统自助平台实现数据化的管理模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高校人事信息管理是一项要求较高的专业性工作,想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细,必须要加大强科学技术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包括管理模式、先进的技术设备投入等。首先,要不断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的质量,完善工作的流程。其次,要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新传统的建设方式,提高建设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先进技术设备的投入,提高专业的建筑施工设备,提高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的安全与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要尽可能地通过网上办事服务厅的建设,实现人事管理的信息共享性。提倡网络线下办事一体化,大大减少人力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群体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人事管理工作,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想要更好地开展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提前建立智能信息化自助服务平台。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信息数据的分辨以及利用率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也促进了高校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依然习惯性地采用人事信息纸质留档的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这种管理方式明显不符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随着我国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它逐渐被赋予更多的含义。但综合来看,大数据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便捷之处。因此,想要实现信息化人事管理模式,必须实现全程电子化档案的管理模式,将纸质存档转变为辅助管理模式,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减少。电子归档不但有利于节省管理空间,同时还能大大提高档案的查询和调取效率,提高管理效率[4]。
高校应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若想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高校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改变老套的管理策略,建立健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例如,员工招聘方案,首先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制定招聘前的计划,这个计划要涵盖全面的人员招聘因素,如工作地址、人员招聘的年龄范围、员工是否适应较强的工作压力以及是否适合人员调动等一系列的问题,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应该不断扩大信息化管理范围。各高校可以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不同层面的激励制度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例如,各高校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由上及下设置奖励机制[5]。这种方法表面看上去似乎在无意间增加了各高校的费用开销,但是实际上,员工因为这种鼓励机制推进了企业的发展,给学校带来了更大的回报。因此,各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这样可以促进教育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高效性、及时性与便捷性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特性,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正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模式将有利于人事工作的管理规范性,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效率,增强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值得提倡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