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创新资源 铸创新高地打好科技成果转化“攻坚战”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采访侧记

2021-04-04 11:30张冬霞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21年4期
关键词:纤维中心

张冬霞

大运河滋润的丝绸之府——盛泽,历史上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闻名于世,如今则面向全球发布中国丝绸化纤指数,成为中国纺织的市场晴雨表。这里,走出了创新发展的丝绸之路,孕育着持续创新的产业沃土,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即落户于此。

创新中心自2019年6月25日正式获批开始组建至今,已完成几件大事,如构建再生纺织品可信平台,攻克纤维界面处理技术,突破无锑、阻燃聚酯纤维制备技术,组织安全防护用纤维科研攻关,制定中心及联盟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等,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凝聚力、高效率可见一斑。

两年时间,创新中心是靠什么做到这些的?当初,创新中心是如何成立的,背后有哪些故事?目前创新中心总体建设情况如何?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创新中心对自身的定位是什么?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了哪些创新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创新中心有哪些重点发展规划?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创新中心一探究竟。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了新材料的重要性尤其是掌握其核心技术的必要性。

抓住机会窗口,组建创新中心

材料,身处各个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被誉为制造业的“底盘”,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先进功能纤维是基于材料、信息、机械、生物等学科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交叉融合,更加强调功能创新、强化与复合,具有轻质、多功能、智能、择优取向等特性;有超高性能、高性价比、高附加值、高产业拉动效应以及低碳绿色等优异特性;对传统产业起到高渗透性、颠覆性、革命性提升效果的新一代纤维。这样的高端材料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全球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带动下,全球纤维材料产业依托各国自身的技术与产业优势,拓宽发展渠道,创新发展规划,争相抢占各细分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大先进功能纤维的研发力度。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从包罗数十个产业领域的战略高度和远眺20年后的时间跨度来理解及勾画该产业,并通过技术突破、产品革新、跨界融合,率先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布局,如美国成立革命性纤维与织物制造创新机构(AFFOA);英国高价值制造弹射中心之一——英国国家复合材料中心(NCC);日本成立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日本企业在全球高性能与高功能纤维领域早已布局,日本政府通过经济产业省以及新能源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给予研究开发上的支持;德国推出“未来纺织”(FutureTEX)的国家级战略,明确提出了纺织业的定位——让纺织业持续成为德国最有创新活力的行业之一;欧盟推出“HORIZON 2020”计划,在法国建设纤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创新基地 Up-tex。这些创新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性特征和规律:一是能够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和有影响力的科研组织,吸引高素质人才和拥有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拥有比较完整、适宜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能就地实现产业化;三是拥有大量高成长、高创新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在相关细分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等。2018年先进功能纤维的全球销售额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在舒适健康、生态环境、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其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必争高地。

就我国而言,近年来,国家的一些列举措如实施工业强基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立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支持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有力推动了制造业包括新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分别提出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来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我国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紧接着出台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重点建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当前,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较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较低。为应对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亟需打造新的创新体系,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二是打造新型产业链,实现由单项技术产品攻关向全要素汇聚的产业链转变;三是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由关注单一企业局部创新环境改善向重视营造产业跨界协同创新环境转变。

具体到新材料产业,我国出台的《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均将功能纤维、高性能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基纤维等作为产业发展重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则明确提出,要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并对发展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亦作出了部署。

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功能纤维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从百姓的衣被、家居等智能与功能消费品,到医疗健康、环保防护、轨道交通、建筑建材、通信、新能源业等国计民生领域,再到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材料,先进功能纤维都不可或缺,其已成为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未来也将成为践行“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国内先进功能纤维还存在关键材料及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果转化断盲点多、产业化比例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应运而生,为的就是积极应对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补齐我国纺织制造业创新体系短板,打造中国纺织制造业创新体系。

勇立潮头,探索体系化创新生态链

当前,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宏观局势复杂多变,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放在全局性、全产业链层面来进行考量。创新中心成立伊始就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即成为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世界化纤强国的助推器。基于此,创新中心坚持面向先进功能纤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围绕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构建功能纤维高效成形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前沿纤维培育与孵化平台、纤维工程设计与应用集成平台等,重点攻克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及其复合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纤维材料高效柔性化制备技术,研发前沿纤维新材料等纤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为行业提供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验证与产业化支撑,形成我国先进功能纤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组织模式并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激发创造力和注重开放性、激励性的体制机制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和实践,创新中心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创新工作模式。

运营模式层面,创新中心所采用的“公司+联盟”模式颇具特色,其由东华大学和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依托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运营。股东单位集聚了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产业链的众多领军企业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14家;构建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商业化应用的全创新链的创新联盟,现联盟单位已达百余家,包括行业骨干企业、高校院所、行业上下游企业等。同时,创新中心实施“技术和管理双轮驱动”组织模式,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运行决策委员会和联盟单位技术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与联盟共同制定创新中心的技术开发路线图,对中心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方向和方案以及项目评估提供建议。

机制体制层面,创新中心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建立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服务平台,如启动了绳缆网带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两大国家级平台,借助平台开展技术开发、检测标准评价及项目孵化工作,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协同全产业发展;与安全防护用特种纤维复合材料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创新中心联盟单位打造“安全与防护纺织材料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开放式、共享型、跨学科的创新平台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解决纺织、应急防护等相关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同时打造检测、标准及应用评价一体化的“先进功能纤维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包括纤维的功能性指标检测、化学纤维的物理性能检测、纤维及纺织品的生态气候检测、生态安全检测、社会责任评价的五维评价体系。

二是发挥国家级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如充分整合股东和联盟单位的国家、省级研发平台,目前已经覆盖了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并已建立阻燃纤维实验室、大数据及纤维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纳米纤维实验室,三个实验室汇聚了纺织业界知名院士专家团队,在高品质生态阻燃纤维,化纤行业区块链、二级节点识别,静电纺纳米纤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其逐步深度推进将构建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为先进功能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此外,创新中心联合东华大学纤维改性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医卫防护材料应急专项《我国医卫防护纤维材料产业发展报告》,对我国医卫防护材料及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和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成立医用纺织品专家小组,提交了《关于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解决当前医用防护服紧缺问题的报告》《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口罩产能的报告》及《可重复使用医用防护服方案》,并参与了《重复性使用医用防护服》行业标准制定,为前线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三是打造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发展新格局,如创新中心对接了一批优秀的股东单位和联盟单位,共同协作对接军民两用纤维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研究将国内先进高性能纤维应用到军用纺织品上,主要是作战服、作训服等高端防护装备、功能性和智能军用纺织品的开发,以及对面料进行系统性检测评价;在第二届“军服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军服功能材料设计决赛中,创新中心的作品——腈纶丝抗菌抗静电面料荣获“入围奖”;创新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合作开发的《精戈锐器·日新月著》五款军服款式常服结构设计,包括海军、路军、空军、火箭军和武警的常服设计获第二届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

四是构建联盟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联盟作用,积极推动构建与联盟深度合作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充分梳理联盟单位的创新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进一步构建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支撑行业快速发展。

这些全方位、多层面、多渠道的摸索和创新模式均为创新中心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中国纺织体系化创新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石。

当然,因时间短、任务重,创新中心在建设的过程中亦面临一些困难,如怎样平衡建设期与未来发展的协同推进等。据悉,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三年内保证完成能力建设项目,下拨专项资金和中心自有配套资金主要用于此建设内容。创新中心也必须着眼于将来纺织行业国际竞争新格局,针对要素创新点(如天津工大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展开收购并尽快完成产业化目标,打破纤维行业进口依赖。整合行业科技创新资源带来了新的资金需求,还需工信部继续关心支持,协助创新中心多渠道、多来源解决资金需求。

聚集创新资源 孕育跨界协同创新载体

在后疫情时代,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安全发展亦是重中之重,而这些关键因素均已融入到创新中心的发展基因中。两年时间,通过联结上下游产业链,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创新中心逐步重构产业生态,攻克了无锑纤维、阻燃纤维、国产环保油剂等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并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同时,构建启动多个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全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民营企业牵头并发挥关键核心作用,组织架构明晰且相对简化,凝聚了大量成长良好、创新活力高和在相关细分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且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这些是创新中心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出一定成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促使创新中心形成了快速反应机制。

其中,时钟用于调整和控制各种输入输出数据的运行时间;程序存储器存储由用户准备的用于控制空调系统的各种控制程序。工作存储器用于读取、写入、随机访问和临时访问数据;多路输入、输出控制器:输入控制器将信号输入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输入CPU进行执行和运算,结果通过D/A转换器和输出控制器传输到变送器和执行器[2]。

聚焦前沿,构建再生纺织品可信平台

2021年4月12日,创新中心联合阿里与环思团队组织召开大数据及纤维智能制造工程实验室“再生纺织品可信平台”项目启动会。通过该项目,创新中心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大势,抢抓先机,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进程,助力工业互联网技术革新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平台与传统制造业交融,打造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数字产业创新合作模式和产业集群。具体到其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搭建一个从瓶片回收到下游的服装织造,从纤维到终端产品的透明可信的循环再生可追溯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对创新中心而言,区块链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平台,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市场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为行业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

目前,创新中心已与合作伙伴携手,建设一物一码、标识可信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利用区块链技术,共同构建再生纺织品可信平台,以增加再生纺织品生产透明度和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该项目对创新中心来讲,引领了行业数字化转型、务实的战略课题。区块链技术像人工智能一样具有革命性意义,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再生纺织品可信平台,可增加可追溯性、安全性和安保性,提高合规性,同时降低交易成本,为化纤及相关上下游产业链提供诸多潜在利益。下一步,创新中心将全面谋划数字化转型未来之路,坚持战略引领、价值导向、统筹优化、安全可控的原则,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打造互联互通的先进数字化可信科技领军模式。

破垒攻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一是攻克纤维界面处理技术。作为化纤生产大国,目前中国化纤产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70%以上。在化纤生产中,纤维界面处理剂(包括FDY/POY油剂和DTY油剂等)对纤维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可赋予纤维平滑性和抱合性,并大幅降低静电产生或静电密度,保护纤维免受损伤,减少毛丝和断头率,以确保纺丝和后道加工等工艺顺利进行。据统计,目前国内化纤油剂年消耗量超5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但在国内形成规模的化纤企业中,使用的化纤油剂有90%以上依赖进口,而高端产品几乎全部采用进口油剂。

为弥补化纤油剂短板,实现国产化纤油剂替代,产业链自主可控,降低全行业对进口油剂的依赖。创新中心积极探寻行业协同创新模式,通过整合优质技术创新资源,与天津工业大学针对支撑聚酯产业链发展的创新要素油剂进行研究和创新,凝练环保国产油剂的共性科学问题,布局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前瞻研究,引领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发展。创新中心专注于研发聚酯FDY和POY专用油剂及成果转化,通过油剂组分的复配与优化,能够满足FDY和POY高速纺丝要求,并实现纤维在加工及应用过程生态环保,解决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为纺织化纤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创新中心所研发的全消光涤纶FDY和POY专用油剂部分自主可控,已在股东单位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中推广应用。未来,创新中心将进一步优化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油剂,逐渐向股东单位、联盟单位及行业推广。

二是突破无锑聚酯纤维制备技术。我国的聚酯行业(纤维、瓶片、膜等)主要应用锑系催化剂,发达国家已开始制定纤维纺织品低锑无锑含量要求,未来3~5年,全球聚酯行业将逐步推广钛系或多元复合催化剂聚合技术。聚酯行业在纤维生产、织造、印染后处理过程中,限制或降低锑系催化剂的要求已经成为行业共性技术难题。因此亟需开发和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催化剂体系,来解决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

为促进纤维生产加工过程绿色化发展,满足国家环保战略政策要求,创新中心整合股东单位东华大学、国望高科、新凤鸣集团、恒逸集团等技术资源,形成自主研发,专有技术。在纤维生产、织造、印染后处理过程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型环保催化剂体系,以突破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通过对环保型催化剂的发展布局,攻克高耐水解性钛系催化剂复配关键技术,优化催化剂聚合添加工艺及熔体管道输送技术,实现聚酯酯化与缩聚的高效稳定催化效果,全行业环保型催化剂的应用推广以及无锑聚酯纤维的绿色化生产。目前,无锑聚酯纤维已应用到国望高科、新凤鸣集团、恒逸集团,他们应用该技术成果生产的半消光聚酯长丝,产品质量稳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下一步创新中心会面向联盟单位及行业推广应用,深入研究,建立高仿真模拟评价系统,替代聚酯锑系催化剂,保证聚酯反应平稳有效进行,有效控制反应活性(包括色相)和稳定性,形成大有光、半消光、全消光、CDP、低熔点等系列批号的钛系催化剂。

三是突破阻燃聚酯纤维制备技术。历年来由纤维及制品引燃或助燃的火灾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聚酯纤维是化学纤维中的第一大品种,产量占化学纤维总量约85%,且为可燃材料。聚酯纤维的应用领域极广,涵盖服用、家纺、产业用等众多领域,故其阻燃纤维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关乎国计民生。

我国每年需要阻燃纤维超过100万吨,世界需求量估测超过500万吨,且市场还在进一步扩大,而国内现有各种阻燃纤维的生产能力不到10万吨/年,且在技术与性能上良莠不齐。基于此,创新中心致力于搭建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建立阻燃纤维实验室,构建阻燃纤维高效成形中试与产业化平台,开展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其中具体涉及抗熔滴阻燃聚酯纤维材料的技术开发、高阻燃性聚酯材料的研发、功能性阻燃聚合物及其纤维的研究开发等与阻燃聚酯材料有关的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开发以及工艺优化等;建立全产业链工程化协同开发体系,攻克长效环保阻燃聚酯纤维及制品的产业化成套技术;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示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国际竞争力。从阻燃聚酯纤维及制品的应用角度来看,提高国产阻燃聚酯树脂、纤维及薄膜产品在环保阻燃聚酯纤维市场领域的占有率,进而提高下游行业如服装、家纺以及电器、电子、汽车、飞机、火车和轮船等的质量水平,特别是其防火阻燃方面的质量水平,可满足我国公共场所阻燃安全的需求。

情系家国,设立专项基金助力安全防护用纤维科研攻关

作为大众和前线医护人员防护病毒的主要工具,防护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术衣、儿童口罩等防护材料,在人类历次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9年末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急需疫情防护与隔离的口罩、防护衣等高阻隔功能纤维材料,轻质舒适纺织材料与复合材料、纳米与生物医用纤维材料与制品等。从全球来看,以3M、杜邦、霍尼韦尔、雷克兰为代表的国外公司,在医用及生化防护纺织品方面具备绝对优势,产品占全球防护用纺织品60%的市场份额。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的高性能、高品质的防护纤维及制品并被严格管制,禁止向中国出口。而我国在应急防护纤维及制品方面尚处于发展中,创新元素较为分散,防护用膜材料、纤维及制品之间协同性较弱,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技术转化及整合有待加强,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技术仍有较大差距,故国内高质量应急防护新材料研发破题刻不容缓。应急防护用纤维技术及制品作为急迫性、重要性、普适性并重的研究项目,受到了创新中心、全国乃至世界纤维及制品行业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创新中心与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急国家所急,主动担当,联合设立“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下文简称专项基金),推动相关学科基础、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攻关。专项基金由盛虹控股集团筹资捐赠,总金额1 000万元,由创新中心负责运营管理。自专项基金设立以来,创新中心组织全国化纤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攻关,针对个人防护、医学防护、生化防护等各个层面的迫切需求,致力于解决生化防护材料耐污阻隔性能低、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纺织新材料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各类问题,实现科研实力的全面提升、工艺技术的创新升级、产品及理念绿色化和智能化。

根据《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其制品科研攻关项目评审办法》,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及基金会主席团审定,2020年度有31个科研项目获得支持。目前,31个立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包括创新石墨烯纳米纤维膜复合增强、远红外热杀菌技术,实现纳米纤维滤膜口罩的可重复使用;自主研制熔体微分静电纺聚乳酸微纳米纤维膜成型技术试验装置,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多层结构设计,开发重复性使用舒适型防静电病毒隔离面料;开发纤维基有机电化学晶体管传感器一体化制备技术,并应用于智能可穿戴领域等。这31个项目中,涉及基础研究、成果转换和应用突破,一批新材料、新工艺将进行产业化应用。在应急保障方面,我们将有性能更好的防护产品可以选择,短期需求爆发带来的产能不足问题也将得到改变。

据悉,专项基金属于针对应急防护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技攻关公益性消耗基金,将持续支持相关学科基础、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攻关。创新中心将依据制定的相关要求,在每年3月份发布新的课题指南,并对项目进行征集、组织专家遴选项目择优支持,推进项目实施和对科研攻关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盛虹集团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始终以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给予行业重大活动大力支持。如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创新中心建设、“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等,因为这些活动对国家有益、对行业有益、对企业有益,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始终自觉站在产业高度来思考企业发展问题,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给予鼎力支持,为化纤产业与企业的长青未来助力。同时他带领盛虹集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迎难而上,成为差别化纤维企业里最大、化纤大企业里差别化做得最好的企业,纺织业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企业。这充分体现了缪汉根的家国情怀和实干精神,这也正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亦因如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曾为他亲笔题词“家国情怀”,留下一段行业佳话。

引领产业未来,擘画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十四五”及更长期的国际复杂环境,创新中心如何发展?“我们将通过体制创新、能力创新、机制创新三大创新,联盟、科研院所、中小企业、高校四个支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与标准、展示与应用推广、成果转化及企业孵化、人才聚集与培养五大功能,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对中心未来发展满怀信心。

为深入贯彻“十四五”战略规划,创新中心积极响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申报工作,基于我国先进纤维材料为基础的产业链优势,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和未来目标,联合众多行业创新团体联盟,对“十四五”期间行业发展重点领域(纤维新材料、绿色要素、先进纤维及制品、纤维材料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路线创新进行了梳理,凝炼了26项“十四五”重大研发需求项目,包括大数据及智能制造、纳米纤维规模化应用研发、高分子材料与纤维表面处理(油剂)、阻燃纤维材料、环保型催化剂、聚酰胺纤维高效柔性化技术、生物基合成高分子纤维技术、纤维素纤维制备技术八大方面共性关键技术,制定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及联盟“十四五”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以明确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指导行业协同创新,助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创新中心亦给出了“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的关键时间节点,三年内(2021—2023),创新中心将扎实推进创新中心能力建设项目;不断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完成2020年科技攻关项目验收并征集2021年科技攻关项目;完成阻燃纤维、大数据及纤维智能制造工程、聚酰胺纤维制备技术、纳米纤维实验室建设。2025年,创新中心将成为引领我国先进功能纤维产业持续创新的助推器,支持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2030年,创新中心将成为全球先进功能纤维产业顶级创新机构,支持产业引领国际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围绕整个纺织产业薄弱环节进行攻关,最终实现纺织产业研究内容全覆盖。

未来道阻且长,让我们拭目以待,创新中心如何以创新纤维技术为载体,以“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为牵引,打造从纤维到终端产品的创新应用生态,完成跨界协同创新生态链之“蝶变”,在纺织强国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中有大作为、大贡献。

猜你喜欢
纤维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Supercool纤维牛仔面料的开发与生产实践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