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建设下的卫生统计发展与探索

2021-04-04 10:55曾源源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卫生统计医疗机构卫生

曾源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333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讲话时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38字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意味着卫生统计工作也应随之转型。在这过程中,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发展下,医疗主体与对象产生了大量的卫生统计需求,医疗机构如何收集、分类、分析、统计和运用大量的病案相关信息,患者如何轻松获得个体医疗健康信息,以便加强个人健康管理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优化,使精细化与高效化并重的卫生统计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对卫生统计的发展逐渐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今天,卫生信息与卫生统计关系密切却又各有侧重。

1 卫生信息与卫生统计的定义与关系

卫生信息是有关医学科技与卫生管理统计方面的信息,可揭示人群健康和卫生需求与服务等内在规律性和外部联系及其相应的社会卫生问题[2]。 它既包含临床管理信息化(CIS)[3]中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系统的个体健康信息,也包含医疗机构、卫生事件、教研单位等大量卫生管理集成信息,而后者又属于公共管理信息范畴。 在习近平健康治理理论指导下,卫生信息对城市健康、社会健康有着极大的作用,只要深入进行卫生数据价值挖掘,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就商业价值来说,深挖卫生信息背后的价值,能带动产生丰富的产业链,如目前市面上普及的可测量心率和睡眠质量的智能手环;就法律层面来讲,卫生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既涉及个人隐私权又涉及公共健康权,特别是出现影响范围较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平衡与规范卫生信息的获取和使用,是目前我国法律界最迫切的考验。

2002 年,美国国家生命和健康统计委员会(NCVHS)对卫生统计定义为:以群体健康为特征、包括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和行为的数值数据[4]。由此可见,卫生统计是运用统计技术与方法,对卫生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处理后形成的,反映不同群体健康状况的统计数据。 两者相互依存,又各有侧重:卫生信息是卫生统计的基础与依据,卫生统计是卫生信息的有效加工。

2 卫生统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不足

徐勇勇等[5]学者早在2004 年就提出个人卫生信息隐私保护、多来源多级别统计信息整合等卫生统计建议。然而16 年过去了,卫生统计信息仍未能实现多个医疗健康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实时共享。 同一个数据,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时期进行提取,如医院某年度“住院人次”指标,在医疗机构年报系统、中医医疗服务检测网络直报系统以及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因各种需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等级医院审核、重点专科申报等)制定的各类统计表均会使用,而卫生统计人员只能一遍遍根据统计口径进行统计、填报。究其原因,是卫生统计顶层设计不足所致[6]。 目前,我国仅有1999 年颁布实施的《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7],其中只有“加快推广和应用现代计算与信息传输技术,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涉及卫生统计信息建设。 这显然与目前我国卫生统计信息技术发展是不相符的。虽然“十二五”期间至“十三五”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有一定转变[8],但仍不足以在顶层高度上规范和引导卫生统计信息化建设。

2.2 卫生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发展机会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同于以往以经验直觉的“拍脑袋式”决策,现代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有客观依据,特别是数据支持[9]。因此,卫生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实现路径等,必定要来源于准确、全面、真实、及时的卫生统计信息。

2.2.1 卫生统计人员业务背景 目前,卫生统计数据(特别是医疗卫生数据),主要依赖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统计人员收集、统计、上报。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一方面电子病历系统尚未能全国普及,不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仍需要手工录入、汇总,这就给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带来潜在的隐患,大量的录入工作使时效性难以达到;另一方面,不同部门出于不同目的收集的卫生统计数据,其统计指标口径有时候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对于刚入行或工作不够细致的卫生统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由于对统计口径关注度不足,会直接导致其难以发现指标口径间的差异,报送不准确的数据,从而给数据采集部门带来一系列的影响[10]。 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高、各个孤岛式的信息报送系统、不同目的下统计指标口径的不一致等情况,都会造成卫生统计数据质量不够高、不够完整全面的问题,因此对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 卫生统计人员职业地位不高 有学者将医疗机构卫生统计人员的统计分析业务主观能动性与质量问题,归咎于服务意识淡薄与沟通协调能力的欠缺[11]。 但该文认为,就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这跟卫生统计人员在医疗机构中的职业地位有直接关系。在医疗机构中,医生、护士、药剂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属于一线医务人员,在人才培养、引进等人力资源投入上,必然会有所侧重与倾斜。而基层医疗机构运营(特别是资金)不如大型三甲医院良好和充足,人力资源投入的倾斜程度将更高。 这是因为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肯定先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的培养以及医院运营投入。在此之下,卫生统计人员获得单位报销的专业培训费用就少了,甚至可能连参加卫生统计相关专业培训的机会也少了。如果卫生统计人员业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也有另一方面的问题。由于卫生统计的继续教育费用不低,一般要上千元,卫生统计人员自费学习的话,会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 而且卫生统计的继续教育多要求脱产学习,周期达到1 周以上,即便自费学习,也要考虑工作上是否能安排、领导是否同意其一段时间内脱产学习的问题。 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卫生统计人员在医疗机构中的职业地位不高所致,并制约着卫生统计人员专业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2.2.3 卫生统计人员高级职称评定条件过高 相较于公认困难的十大执业证之一的医师职称评价标准条件,统计专业人员的职称评价标准条件难度更高。如《广东省统计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中“编辑县级同类统计资料四本(年)以上”“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过国家或省下达的一项或主持完成地市级下达的两项以上社会、经济、统计研究课题,并写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报告”“承担的统计或调查中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有一项被省直部门采用,或有两项被地级市直部门采用,并经地级以上市政府统计部门确认取得显著效果”等条件,很多医务人员看过后直呼比医学专业的高级职称条件还高,难度还大。 因为作为区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参加上述项目的机会很少,更别说主持开展并获得地级市直部门采用了。对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而言,薪酬待遇与职称直接挂钩。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卫生统计人员的高级职称晋升条件过高,很容易让卫生统计人员失去继续往上钻研的动力。 在职业发展机会渺茫的情况下,有部分卫生统计人员甚至会转而报考其他专业职称,从而转岗,使卫生统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难以提升的同时,专业人员数量也出现下降的可能。 这样,卫生统计人员更难以跟上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

2.3 医疗机构卫生统计数据分析局限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医疗质量管理、医院运营、绩效管理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卫生统计数据。对于管理者而言,数据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才是指引医疗机构稳步发展的奠基石。 因此,对数据价值挖掘细致、分析严谨、客观的卫生统计分析报告,比由一堆数字串成的密密麻麻的统计报表更有意义。而这种数据价值挖掘与客观分析正是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最真实反映。 因此,医疗机构管理者对后者是有刚性需求的。然而基于上述原因,卫生统计人员对统计分析等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和全面的情况比较常见。

2.3.1 卫生统计数据采集、分析与运用人员脱节分化 有些医院通过设立绩效办公室或医疗运营办公室,专门负责就卫生统计报表进行数据价值挖掘,对医院运营、质控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配套使用绩效管理手段,利用薪酬杠杆激发工作人员落实医院各项发展措施,指导医院良性运营、稳步发展。 然而,这种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数据运用人员的脱节、分化,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性带来潜在的隐患。

2.3.2 DRGs 医保支付方式与卫生统计工作衔接、发展工作欠缺 近20 年,DRGs 作为医保控费和医疗质量管理与医院运营绩效的有效工具之一,被多国推广。 我国北京自20 世纪80 年代引入DRGs,随后云南省禄丰县、玉溪市柳州市等地区相继将其作为医保支付方式加以运用[12]。 它的分类基础是主要诊断和主要手术/操作[13],数据来源与我国卫生统计报表相当,均来自住院病历的病案首页。因此,作为DRGs 医保支付方式最重要的分组数据基础,广东省近4 年每季度通报各医疗机构病案首页质量,为DRGs 的落地做好铺垫。 究其本质,DRGs 也是卫生统计技术的一种,而病案首页信息的匹配、核对、甚至录入,恰恰是卫生统计人员基本的工作。对医院而言,DRGs 的数据分析及价值挖掘,轻则关系短期医保结算费用问题,重则关系到医院发展瓶颈的发现和医院专科实力的提升等医院长期发展问题。我国中医医院如何适应DRGs 医保支付方式,逐渐引起学界注意。 DRGs 这个以西医为基础的舶来品对中医药发展是否造成影响、影响程度有多深、影响范围有多大、影响方向分别有哪些等,都需要一系列、全方位、精准、及时高效的卫生统计数据作为支撑,并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目前,我国卫生统计学者就DRGs 对中医院的影响[14]及中医药服务相关应用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与总结较少,反映出DRGs 医保支付方式与卫生统计工作衔接、发展工作欠缺。

2.4 统计口径不一致等卫生统计数据标准化不足导致卫生统计数据应用局限

随着互联网及统计分析技术和软件的开发,卫生统计数据的应用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然而,要开发挖掘卫生统计数据价值,首先要解决统计数据标准化(即统计口径规范化)问题。卫生数据统计口径的统一,是整理、统计、分析卫生数据的基础,涉及信息收集、共享、整合等方面。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各级、各行业、各部门的数据无法融合与衔接,在信息共享时,也很容易因为统计口径的差异导致数据利用质量下降,这一切都会引发数据孤岛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卫生统计数据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健康管理的应用。

3 解决思路

3.1 加强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加强卫生统计制度建设,对卫生统计的发展与应用方向、人才培养、资金配套、软件配备与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并通过建立、健全卫生统计工作制度,增强统计数据的规范性、专业性、完整性与准确性[15]。

3.1.1 制定卫生统计指标行业标准 要解决统计口径不一致问题,就要加强卫生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卫生统计关键数据的统计口径,为卫生统计数据的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加强对卫生统计标准化研究的投入,制定卫生统计指标行业标准,涵盖指标框架、指标属性、计量单位、指标定义、计算方法、指标说明、指标意义、指标导向、数据来源、指标解释等内容。

3.1.2 制定并落实卫生统计专业培训大纲与发展规划制定卫生统计专业培训大纲及发展规划,对各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统计人员制定不同阶段的专业培训大纲,并根据社会与专业发展情况,及时更新、补充卫生统计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同时,配套制定相应卫生统计工作绩效或专项检查,一方面加强医疗卫生单位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从观念上扭转医院管理层对卫生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增强卫生统计人员的职业自信;另一方面, 保障基层卫生统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落实到位,稳步提升卫生统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3.1.3 设立卫生统计项目专项资金 卫生统计工作的稳步发展,离不开有利的政策指引与制度建设,更离不开合理、充足的资金配套。因此,应为基层卫生统计项目设立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人员卫生统计知识与技能培训、必要统计硬件与软件的配置、特定卫生统计调查项目的运作等。

3.1.4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种卫生统计报送系统 从卫生统计顶层设计入手,在卫生统计指标规范化的基础下,统筹、融合、衔接现有的各种卫生统计报送系统。做到卫生统计体系全国一盘棋,卫生统计工作各地有优势。 同时,制定电子病历系统信息同步接口规范,使大部分基层卫生统计数据能同步自动接入卫生统计系统。在提高卫生统计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的同时,有效减少卫生统计人员工作量,免却重复录入数据,反复琢磨统计口径并重新统计、运算等工作,关闭数据烟囱,消灭数据孤岛。

3.2 加强卫生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调整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3.2.1 建立地方政府卫生统计人员专业技术培养检查机制 卫生统计数据能用于医疗卫生单位对区域病例来源、疾病发生机理、医疗机构潜在医疗市场等方面研究,对卫生统计数据价值的挖掘与深入分析,并对统计分析结果合理运用, 能保持甚至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性[16]。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对卫生统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客观需求。但由于政府部门,尤其是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卫生统计相关规定,也没有将卫生统计工作及工作质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中。 因此,卫生健康部门对卫生统计工作重视与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应关注卫生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建立地方政府卫生统计人员专业技术培养检查机制,从政府层面关注卫生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 在地方政府(特别是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下,医疗机构也会加强其卫生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养。

3.2.2 调整卫生统计高级职称评审条件 高级统计师职称的评选条件比其他专业高级职称评选条件相对较高。如:专业统计分析报告或调研分析报告获地市级以上领导批示、参与制定地市级以上统计制度方案、在承担的统计或调查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有二项被地级市直部门采用,并经地级以上市政府统计部门确认取得显著效果等业绩成果条件,对于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卫生统计人员来说,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更别提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承担者了。 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均表示, 这些条件比他们晋升高级职称还难。因此,建议适当调整高级统计师评审条件,或放宽卫生统计人员的评审条件,以卫生统计技术的业务运用能力作为评审条件,使卫生统计工作能扎根基层,更接地气,落到实处。

3.3 应用大数据技术,使卫生统计由医疗逐步向健康管理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要求卫生统计数据不应局限于医疗机构管理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应逐步向健康管理转型。“基于医疗机构数据,从背景因素、社区属性和群体健康统计指标三个层次,就传统卫生统计建立影响群体健康因素的信息模型”[17]以及“通过健康大数据的收集、挖掘,精准监测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健康管理指标的运用,有针对性地发布疾病防控措施等”[18], 都是向健康管理转型的有效尝试。

近几年,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有学者表示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19]。 大数据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联合应用技术下,涉及统计学、数学、各行业、多学科融合的新兴专业。 即便在以总体数据为特征的大数据下,统计学中样本推断的价值和意义在技术发展下被自然淘汰,但不可否认,统计学方式是大数据分析的两种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卫生统计数据将更全面、准确,极大地考验着卫生统计数据的分析以及价值挖掘水平。 在医疗健康大数据背景下,建立人口、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平台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对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药品研发、传染病监测与预防等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如将Hadoop 当做基础构建医疗健康档案的大数据平台以提升医疗健康档案数据利用率;建立医疗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对各项诊疗数据进行价值挖掘,以对公共卫生事件及人口健康服务提供预警与政策依据等[21]。 故应用大数据进行健康评估、 生活方式与疾病相关性研究、健康宣教及其依从性及效果分析等,是卫生统计在大数据下向健康管理转型的方向。

综上所述,在健康中国建设与大数据信息时代背景下,卫生统计工作应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制度和指标标准化建设,根据地方情况适当调整和制定政策提高卫生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助力向健康管理转型。

猜你喜欢
卫生统计医疗机构卫生
新医疗背景下卫生统计工作的实践与发展思考
基于 Access的卫生统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卫生与健康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卫生歌
浅谈卫生统计质量管理与控制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