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升云 望勇 杨帆 王攀 周利琳 骆海波
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又名瓜蚜,属半翅目蚜科,寄主有74科285种以上,中国记录113种以上,主要为害棉花、蔬菜、花卉、果树等,蔬菜上主要为害葫芦科、十字花科、茄科、豆科、伞形花科、菊科、藜科、百合科、苋科、天门冬科、天南星科、锦葵科等,尤以瓜类蔬菜发生较为严重。棉蚜分布广泛,亚洲、欧洲、澳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均有发生,我国除西藏外皆见报道,一般干旱地区或年份发生较为严重。
芋[Colocasia esculenta(Linnaeus)Schott.]是天南星科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芋头、毛芋,世界各地广泛栽培,以中国、日本及太平洋诸岛栽培最盛,我国以珠江流域及台湾栽培最多,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次之。湖北省是芋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多种植多子芋,近年来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芋也是棉蚜的寄主之一,但在湖北地区未见棉蚜为害芋的记录和报道。2021年,武汉黄陂、江夏以及荆门、十堰等芋种植区均发现棉蚜为害,部分地区呈严重发生趋势,为害株率达50%~100%,已成为当地芋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
以成蚜和若蚜在芋叶背面以及嫩茎上刺吸为害。受害初期,叶片失绿变黄、皱缩畸形,嫩叶卷曲不展开,严重时可导致叶片萎蔫、枯死,植株发育不良、生长受阻,造成减产。棉蚜排泄的蜜露和脱下的蜕极易孳生霉菌,使作物光合作用减弱。
棉蚜具有多型现象,在不同的生活时期及不同寄主上形态不同,芋田棉蚜常见形态有以下几种。
①有翅胎生雌蚜 梭形,长1.2~1.9 mm,体黄色、浅绿色至深绿色,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至黑紫色。触角6节,黄褐相间,短于体长,第3节上有5~8个感觉圈,排成1行,第6节鞭状部为基部2节长的3倍。翅透明,中脉3分叉,翅痣灰黄色或青黄色。足浅黄色,腿节端部、胫节端部及跗节黑色。腹部背面常见黄绿相间块状斑或圆圈状斑,两侧有3~4对黑斑。腹管圆筒形,黑色,表面有瓦砌纹。尾片乳头状,具刚毛4~7根,一般为5根(图1、2)。
②无翅胎生雌蚜 卵圆形,长1.5~1.9 mm,有黄、黄绿、深绿等色,体表常被薄蜡粉,深色个体体背常有黄绿相间的斑纹。触角6节,约为体长的一半或稍长,第6节鞭状部约为基部2节长的4倍。感觉圈生在触角第5、6节上。复眼暗红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锥形小乳突。足浅黄色,腿节端部、胫节端部及跗节黑色。腹管黑色或青色,圆筒形,基部略宽,上有瓦砌纹。尾片青色或黄褐色,舌状(图3~5)。
③有翅若蚜 梭形,长0.60~1.80 mm,黄色、黄绿色、淡绿偏褐或深绿色。触角短,4~6节,中部浅黄色,两端灰褐色。复眼红褐色。前胸颈状,胸部两侧翅芽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共4龄,1龄若虫无翅芽,触角4节,体色黄白或浅绿,体型瘦长;2龄若虫开始有翅芽痕迹,但不突起于体表;3龄若虫翅芽分离,在体表似2个小泡突起;4龄若虫前翅翅芽较长,全部覆盖住后翅翅芽(图6、7)。
④无翅若蚜 长卵圆形或梭形,长0.55~1.45 mm。共4龄,1龄若虫体白色至黄绿色,大龄若虫绿色,复眼红色;触角短,4~6节。1~4龄若蚜的形态基本相似,2龄以后触角节数增多,腹管及尾片渐长(图8、9)。
我国华北地区1年发生10代左右,华中地区20~30代,世代重叠。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鼠李及夏枯草、蒲公英、车前草、苦荬菜等植物上越冬,翌年温度回升后,迁飞至夏寄主上为害。南方地区以及北方保护地内可以终年营孤雌生殖为害。湖北地区棉蚜分全周期型与不全周期型,全周期型以卵在冬寄主上越冬,不全周期型以有翅胎生雌蚜与无翅胎生雌蚜在越冬寄主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芋幼苗出土后,有翅蚜迁回田间以营孤雌生殖方式扩散蔓延为害。7~9月为棉蚜发生高峰期,密度较大时,可产生大量有翅孤雌蚜。
有翅蚜对黄色有趋性,对银灰色有负趋性。有趋嫩性,一般氮肥施用多,植株嫩绿则蚜虫多。棉蚜个体发育快,繁殖能力强,在春秋两季10多天、夏季4~5天便可完成1代,单雌产蚜量60~70头。
高温干旱有利于棉蚜的发生,25℃及40%~60%为最适发育温湿度。春季气温回升越快,棉蚜发生时间越早,6月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不利于该虫发生,7、8月高温干燥有利于棉蚜发生。
有学者调查认为,南京地区棉蚜分棉花型和黄瓜型2种专化型。武汉地区芋与黄瓜上发生的棉蚜可相互转接,均可定居成活并正常繁殖为害(图10、11),但芋田棉蚜寄主专化型尚需进一步确定。湖北芋田棉蚜常见捕食性天敌有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食蚜蝇、小花蝽、蜘蛛等;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蚜茧蜂、蚜跳小蜂以及蚜霉菌等。
①农业防治 选择高产优质的耐蚜品种。清洁田园,及时中耕除草、摘除虫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落叶。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度灌水。
②物理防治 于有翅蚜迁入期或田间发生前期,设置黄板诱杀有翅蚜,每667 m2设15~22块,高出作物20 cm左右。也可悬挂银灰膜条(宽10~15 cm)驱避蚜虫,用银灰色遮阳网、防虫网覆盖栽培。
③生物防治 于蚜虫发生初期,用0.36%苦参碱水剂500倍液、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 000倍液、1%苦皮藤乳油800倍液或1%鱼藤酮粉剂800倍液喷雾,5~7天后进行第2次用药。
④化学防治 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 g/L溴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 500倍液喷雾。叶片背面着药要均匀,可根据发生情况挑治,10天后进行第2次用药。可添加有机硅等助剂增加农药展着性,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