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容佳
云南省保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 保山 678000
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中,包括躁狂症,易激怒、语言增多、情感高涨等为此疾病主要临床表现[1]。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各种偏激行为表现明显,极易对他人及自身造成伤害。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极易引发社会功能障碍、自我认知障碍等[2]。临床对该类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但因疾病原因,部分患者遵医行为较差,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满意状态[3],为此,应将优质的护理干预应用其中,继而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升其治疗效果。本院将80例躁狂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其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1基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80例,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2-57岁,均值(34.52±1.32)岁,病程区间为6个月~3年,均值(1.34±0.43)年,该组包括2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研究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56岁,均值(34.48±1.41)岁,病程区间为10个月~4年,均值(1.43±0.21)年,该组包括2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观察组间患者基线信息,P>0.05为差异表现,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即:保证患者病房卫生性及安静性,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对其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严密关注其日常生活表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应注意表情、语言态度,避免患者产生逆反心理,准确掌握患者心理状态,明确其性格特点,根据上述条件对其实施个性化、针对性心理疏导。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对自身情绪无法有效控制,护理人员应利用语言或肢体动作等对其进行安抚,使其病情得以稳定,同时,可为患者做出榜样力量,为其讲解治疗成功案例,促进其治疗信心。告知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与关心,使其了解此种做法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其自主参与到护理中;②健康教育:详细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躁狂症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及预期治疗效果等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应着重讲解药物治疗安全性,长期治疗必要性,从而使其更好的配合治疗;③用药护理:尽量选择副作用小、剂量少、用药次数少的药物,此种做法目的为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稳定病情的同时降低患者经济压力,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进行密切关注,保证其用药剂量标准性,同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针对性处理;④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持续性使用药物治疗,将疾病复发率降至最低,在日常生活中,对负性情绪进行合理化宣泄,防止病情复发,叮嘱其定期到院复查,叮嘱家属应密切关注患者出院后心理及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复发表现,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1.3观察指标 ①对组间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对比其遵医行为评分,对比方式为问卷调研,问卷内容包括行为、心理、用药、认知等,问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遵医行为越好;②采用本院自制调研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问卷为百分制,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遵医行为、满意度均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遵医行为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4.36±1.45)分、(97.58±2.34)分,对照组遵医行为评分及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74±1.32)分、(91.48±2.17)分。数据显示:对照组遵医行为及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显现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躁狂症患者对他人及自身存在一定危险性,在治疗不及时情况下,对社会影响较大。躁狂症属精神科常见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多项学者认为,代谢紊乱、中枢神经障碍、压力过大等均可诱发此疾病出现[4]。
药物为躁狂症主要治疗方式,但因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特点,为此,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情绪稳定性较差,导致不良遵医行为出现,为此,患者在治疗期间,除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其相应护理干预[5]。个性化护理干预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该护理模式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前,对其进行全方面评估,而后根据患者不同心理及生理状态实施不同护理干预,进而提升其遵医行为,保证其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中,研究组遵医行为、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将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躁狂症患者中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遵医行为的同时,有效提升其满意度,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