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英,曾翼
(丰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江西宜春 331100)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诊断金标准为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常规DSA检查仅从纵向投影,无法准确检出狭窄程度,因此,一般需2个投射角度,DSA可显示对比率<1%的解剖结构与实时显示脑血管血流情况[1],从而为诊断血管病变与脑血管栓塞提供可靠的依据。但DSA无法广泛普及,因此,探究其他诊断方式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nal doppler,TCD)、颈部血管B超是脑部病变中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尤其是CTD作为新型检测颅内动脉血管动力学变化的无创手段,可通过了解血流动态确定动脉痉挛、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3],从而为诊治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TCD与颈部血管B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作用,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41~77岁,平均(62.34±10.28)岁;疾病类型:脑干梗死10例,基底核梗死40例,脑叶梗死5例,小脑梗死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纳入标准:经临床病理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者[4];临床资料完整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病变;合并恶性肿瘤;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合并其他脑部病变等。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颈部血管B超检查选择南京恒腾公司生产的飞利浦HD1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常规扫查双侧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颅外段、椎基底动脉等血管,测量各段动脉的直径情况,对狭窄处直径和管壁斑块等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将颈内动脉狭窄≥50%、狭窄段峰值流速≤120 cm/s作为判断标准。同时,对于颈内动脉闭塞情况,经二维超声检查,可见动脉腔充填不均质或均质回声,或经彩超诊断可见颈内动脉分叉上有1~1.5 cm未有血流信号出现,或颈部总动脉末端,经多普勒彩超检查可见频谱为低流速、双向、不连续血流特征。
1.2.2 TCD检查采用北京欧瑞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ORY 9900 TCD诊断仪,选择脉冲波探头或连续波探头,检查颈部血管情况。然后,选择2 MHz探头,顺着枕窗与颞窗实施颅底动脉环检查,包括两侧颈部总动脉与锁骨下大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与流向音频等情况,并详细记录。TCD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根据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进行判断,其中血管狭窄判断标准为TCD可见血流速度变化≥50%。
1.3 观察指标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颈部B超与TCD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病理诊断显示血管正常16例,血管狭窄39例,血管闭塞11例;TCD诊断血管正常36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闭塞3例;颈部血管B超诊断血管正常37例,血管狭窄25例,血管闭塞4例。颈部B超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4.10%、36.36%,TCD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9.23%、27.27%,两种诊断方式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8955、0.1826,P>0.05)。
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中较常见,且好发于老年人群,而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发生脑血管病后,易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形成溃疡,导致血液中或血小板中有形成分与纤维等粘附在受损、粗糙内膜,从而形成附壁血栓,导致血压降低、血流量减少及血流减缓,进而导致血栓增大、血管闭塞[6]。有研究[7-8]指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可能影响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此外,脑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为颈部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上段、基底动脉下段等,因此,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应做好脑部动脉的详细检查与诊断。
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可全面了解颅内外血管,明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了解有无血管闭塞或狭窄等,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术前诊断依据,但其作为有创性操作,危险性较高,一些年老体弱患者接受度低[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检测血管狭窄程度与范围,如CDFI,除能了解椎动脉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还可根据斑块形态与栓子脱落与否进行判断,加上价格低廉、无创操作、操作简单方便、快速,在高危人群初筛中应用也较广[10]。但该方式在颅内段血管检查中缺陷明显,无法准确判断重度狭窄或闭塞,同时,无法全面显示狭窄部位,因此,漏诊率较高[11]。近年来,随着TCD技术的应用与进步,因其具有无创性、可全面检查血管等优点受到了医患的认可,且可经颅内动脉血流动态信息了解动脉的痉挛、狭窄、硬化及供血不足等情况,从而提供可靠的依据,已成为目前诊断与检查脑血管疾病的新型技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颈部B超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4.10%、36.36%,TCD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符合率分别为69.23%、27.27%,两种诊断方式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符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部血管B超检查可了解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明确其严重程度,同时,可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操作简单方便,本研究发现有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5例,而无法引出彩色血流信号4例,为血管闭塞;TCD可见轻度血管狭窄24例,血流速度下降,严重狭窄3例,闭塞3例,血流速度显著降低,且血管搏动指数降低,频谱形态有明显变化,舒张期抬高最为明显。TCD作为新型诊断脑血管病的手段,主要根据血流频谱声频等变化,检测颅内外血管血流方向与速度,进而评价血管病变检测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需借助操作者的知识、技术及经验[12],同时,还可能受到颅骨声窗干扰[13]。因此,TCD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求操作者应提高TCD相关诊断技术,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检验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应用颈部血管B超诊断与TCD诊断价值均较高,在检出血管狭窄与闭塞上效果相当,但TCD还可作为治疗后复查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