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尚红,梁丽,周成华,宾洋雁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消化内科,广西 南宁 530021)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胃脘痛”范畴[1],患者多出现中上腹部不适感、钝痛等,食欲减弱、泛酸等症状也较多。目前,临床对慢性胃炎患者多采用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提升胃动力等治疗,但部分患者病情仍未得到缓解。在我国,慢性胃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研究[2]显示,慢性胃炎发病率超出60%,在各类胃病中居首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胃炎与焦虑抑郁具有相关性。据统计,10%~30%的慢性胃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老年患者是焦虑、抑郁的高发人群[3]。张燕等[4]研究显示,慢性胃炎患者中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焦虑、抑郁多因腹痛、早饱等引发,且会影响胃黏膜炎症的进展,此类患者易出现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因此,应重视慢性胃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提升情绪障碍诊断的总准确率,开展对应治疗。
2.1 中医中医学指出,胃脘痛多因为外邪犯胃、情志不调等有关因素引发[5]。现阶段,慢性胃炎有多种分型,且未形成统一共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指出,慢性胃炎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7]中证型主要包括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等7类。
2.2 西医西医学已知Hp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其他如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遗传及精神、心理状态变化等均可引发慢性胃炎[8]。Hp感染会引发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发生长期性感染后,患者的胃黏膜会逐步出现萎缩,且会引发肠化生;而外部环境、Hp感染等有关的因素共同作用,能明确在发生Hp感染后相关性胃炎的所有类型与进展。
对于慢性胃炎伴有焦虑、抑郁患者而言,多由慢性胃炎较难痊愈而引发的情志异常,基本病位均处于胃部,且与肝脏、脾脏紧密相连,湿热阻滞、脾胃升降失职是引发这一疾病最为关键的病机[9]。焦虑与抑郁多会表现出精神、情志方面的异常,是因情志不通、肝气郁结引发。以往,许多医者由“郁证”进行论治,此外,“百合病”“脏躁”等与此均具有相应关系。中医认为焦虑抑郁的发生多与肝脾有关,或抑或怒可致肝木横逆乘土,肝脾失和。郁证大多由于七情所伤、情志不通,使得肝气郁结,因此,病位处于肝脏,还会涉及心脏、脾脏等。长时间肝郁不解、情怀不通,导致五脏气血失调。在出现肝气郁结后,会引发各类肝脾失和疾病。加之肝郁化火,会引发心火偏亢。忧思伤脾,不但会出现气郁生痰,还会由于生化无源,而构成心脾两虚或是心神失养之证。
目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生物、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在疾病发生、进展过程中引起普遍关注。陈红等[10]研究显示,发现不同工作种类、性别、经济情况、年龄、文化层次的慢性胃炎患者,其心理状态也存在差异。肝胃不和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焦虑,其中,“肝”等极有可能是其证素的根本。沈晨等[11]对2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胃炎患者易发生抑郁、焦虑,“肝脏”“气滞”等有关的证素均与慢性胃炎所引发的抑郁、焦虑密切相关。杨媚等[12]对264例胃镜确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抑郁比焦虑明显。王霞等[13]借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200例慢性胃炎伴发Hp感染患者所处的情绪状态实施评估,结果指出,抑郁或焦虑发生率为3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P<0.05)。
5.1 中药方面
5.1.1 药方加减杨梅等[14]使用柴胡加龙骨牡蛎合附子理中加减,对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有焦虑与抑郁患者开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7%,且处于胃镜下,治疗组病理组织改变、病理积分、焦虑抑郁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段春梅等[15]研究采用八味解郁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有抑郁症患者,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张石裕[16]研究采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慢性胃炎伴抑郁症患者,发现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可有效提高慢性胃炎伴抑郁患者的疗效,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5.1.2 自拟方王志花等[17]应用自拟方八味解郁汤(柴胡、厚朴、白芍、茯苓、枳壳、苏梗、生甘草、姜半夏各15 g)加减,对28例慢性胃炎合并有抑郁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5.7%,治疗组、对照组抑郁症总有效率分别为90.32%、85.71%,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5.2 西药有研究[18-19]指出,慢性胃炎患者出现的焦虑与抑郁,多与机体中促炎/抗炎发生失衡紧密相关,给予患者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疗后,不但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症状,且对于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均具有良好的改善效果。陈文峰等[20]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与枸橼酸坦度螺酮治疗中老年人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100例,发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与坦度螺酮治疗中老年人慢性胃炎伴抑郁焦虑的疗效显著,应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用药。金洁等[18]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黛力新治疗48例慢性胃炎合并有焦虑与抑郁患者,结果显示,黛力新能明显改善焦虑抑郁、炎性因子水平。
5.3 中西医结合王蓉辉等[21]采用柴百连苏饮联合常规治疗39例Hp感染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伴发抑郁与焦虑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82.1%,治疗组抑郁与焦虑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周林燕[22]采用逍遥散联合三联疗法治疗10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发抑郁的老年患者,结果指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2%,治疗组恶心、食欲减弱、睡眠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5.4 其他疗法依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开展对应的心理干预,能减少心理、环境等因素对患者的刺激,患者能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孟霞等[23]研究显示,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五行音乐因选用的主音及旋律和配器不同,所发出的声波也不同,对脏腑及情志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情志失调、郁怒忧思属于胃脘痛患者重要致病因素。潘燕军等[24]研究显示,五行音乐疗法结合药物对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有明显促进作用。陈建荣[25]研究发现,五行音乐疗法能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改变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含量,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费敏等[26]研究显示,五行音乐疗法结合耳穴埋豆有利于缓解ICU稳定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于中医情志护理而言,其在中医调养的前提下构建,并把维护好与患者间的关系当作联系的“桥梁”。谢凤[27]研究显示,胃脘痛患者实施中医情志护理,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屠林莉等[28]应用耳穴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4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伴焦虑及失眠患者,结果发现,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陈贵婧[29]采用八段锦联合心理护理治疗40例慢性胃炎伴有焦虑抑郁患者,研究显示,治疗组焦虑抑郁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A和B组,能有效减少临床复发率,提高疗效。
随着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日趋增多,已引起临床广泛重视,治疗方面除应对慢性胃炎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外,还应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现焦虑抑郁。西药多使用三联疗法联合黛力新等有关的抗抑郁剂,但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及总疗程的不确定性,导致患者在服用药物时不能良好地履行医嘱,无法保障最终疗效。辨证论治为中医的精粹所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胃炎伴焦虑抑郁状态除成方加减外,也有行之有效的自拟方。中药能全方位地发挥胃降逆、顾护胃气等诸多功效;同时,能取得理想效果,并明显缓解胃肠道有关的表现与症状、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另外,在使用药物的同时也可联合中医情志护理、五行音乐法、耳穴压豆、八段锦等疗法辅助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中持续进行分析、研究后,可为慢性胃炎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提供更多且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