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娥
广州市越秀区骨伤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510100
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它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好发于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如脊柱、膝、髋等[1]。体医融合即体育和医学结合,指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更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相互关联和结合,是两者的有机融合,运用医学严谨的思路和方法,使体育运动更加科学和合理[2]。
1.1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骨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骨w痹”“筋痹”“痹证”“历节”“鹤膝风”等范畴,主因肝血、肾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侵袭,经络、气血不畅[3]。西医学认为骨关节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软骨细胞、软骨下骨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及降解失衡,出现关节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关节软骨变性及负重处关节软骨面破坏,关节纤维增生,关节缘骨赘形成,滑膜非特异性炎症等。由于慢性炎症的持续损害和关节组织渐进的结构改变,导致病情不断进展,关节功能不可逆性丧失和疼痛[4]。
1.2对骨关节炎治愈的理解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功能动作训练对于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重要性已经为大众了解。但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一种偏见,倾向于治愈疾病而不是对症处理;倾向于消除疾病而不是寻找办法去改善功能。这种观点对于患有慢性疾病而长期影响劳动力的人来说,低估了功能保护和康复的收益。针灸和功能动作治疗最大的好处在于减少长期缺乏运动带来的不良影响。神经肌肉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网络,它将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与感觉器官和全身肌肉相连,神经肌肉系统整合感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协调产生肌肉活动[8]。
1.3针灸治疗的思路渊源 中医学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以“象”(功能)来概括“脏”(器官)的客观存在,所谓“脏居于内,象现于外,故曰藏象”。经络正是联络内脏与外象的组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它密切联系全身的组织器官,同时表现出重要的功能,这些功能也可以称作“经络象”。《灵枢·本神》:经脉者,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显然,联络、营养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是经络象之一[5]。《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针刺穴位可以把治疗性刺激传递到有关病位。针灸疗法以穴施针,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肝肾同治、筋骨并重为原则[3]。
1.4肌肉平衡的功能和病理 肌肉平衡可以定义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力量与肌肉长度相对平衡:这种平衡对于正常的运动和功能是必须的。肌肉平衡的另一层含义是对侧肌群(左右两侧)力量平衡[6]。当肌肉失衡损害了功能,我们可以认为出现了病变。病理性肌肉失衡通常伴随着功能紊乱和疼痛,虽然产生的原因。很多人发生肌肉失衡时不一定会出现疼痛。然而肌肉失衡最终会导致关节功能紊乱并改变动作模式,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损伤[7]。
2.1增强功能性适能 经过适当的功能动作练习,心肺系统和肌肉系统为个体提供了必要的力量和耐力,从而可以进行各种简单和复杂的体力活动,包括坐、站立、走路、跳绳、爬楼梯,甚至马拉松跑。促进健康和发展体能的运动重点一直是刺激心肺功能和肌肉系统,提高有氧能力、肌肉适能及柔韧性。而神经肌肉系统根据从先前运动经验中所学到的信息来协调和产生这些肌肉动作。老化、失调、肌肉骨骼损伤,以及各种神经损伤和疾病都会对神经肌肉功能和动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可能在30岁以后开始下降,导致协调和控制肌肉的能力下降。幸运的是,新的证据表明,功能动作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并可能积极地影响与运动有关的关键性脑区和脊髓中心的结构和功能[8]。
2.2肌肉再教育 在早期体育教育主要以体操和舞蹈为主,功能动作的主要教学内容仅限于功能解剖的范畴。当运动和舞蹈在课程设计选择中崭露头角时,功能动作的观念变得宽广,可以应用到运动、舞蹈及休闲活动等技巧的力学原理的研究。这些原理不仅能够应用在身体动作上,也适用于工具、器械等。同样,在康复治疗中,功能动作也随课程的变化而茁壮成长。由“肌肉再教育”出发,功能动作的内容已包括姿势调整、步态、工具的使用、工作场合中各式各样的器械等力学原理的应用,在现今电脑化的社会已相当普遍。功能动作也经常受治疗师引用,根据神经肌肉及骨骼构造的能力限制,以改良工作和居家活动的动作内容[9]。
本文主要阐述在体医融合的康复环境中,针灸和功能动作治疗能针对骨关节炎出现的功能障碍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而且针灸和功能动作治疗可以缓解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还具有预防某些疾病(心血管、呼吸系统、各脏器等疾病)的作用。应尽早将康复计划中获得的肌力与肌耐力用于日常生活活动,同时建议病患参与阻力运动维持计划,以作为终生体适能计划中的一部分[10]。
最后,针灸和功能动作结合的体医融合治疗模式有待进一步实践探讨,以及在临床推广应用,弘扬中医传统,推进体医融合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