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太
(广州市流溪河灌区管理中心,广东 广州 510900)
水的有效调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加快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关系到现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大局。但是,在当前水利灌区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效益的提升,也影响了整体水利灌区的可持续健康运转。因此,立足高标准建设视角,对管理工作中的对策进行适当分析,就变得非常必要。
当前,我国对水利工程不断加大投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日趋严格,有些灌区基础设施因使用年限较长,无实行“三面光”的泥渠或浆砌石渠仍占一定比例,浆砌石渡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漏水现象,供水闸阀陈旧,大多要除险加固或升级改造。
由于在灌区标准化建设之前缺乏完善的设施建设标准,导致灌区设施功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日益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推进节水灌溉项目时,因相关设施老化严重,水资源流失、损耗较大,取用水计量实施困难,供水成本测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使灌区整体功能难以高效发挥。
由于缺乏完善的维修计划,多数灌区只能在冬修水利时针对比较突出的工程缺陷进行修复,维修养护工作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再加上管养方式比较落后,较大型的渠道动辄几十或上百公里,巡查及维修难度可想而知。
新时代的治水理念与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当前,国家提出水利灌区标准化建设,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农业节能高效的用水需求,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各辖区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力量(经验)方面的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可提升空间大。这主要是由于内部不注重定期管理培训及管理岗位证书考核,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自我提升意识薄弱,工作效率提升幅度不明显。
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提出的“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有关要求,水利灌区管理中心可以面对本区域开展全面调查,了解灌区设施具体运行情况,将运行效率极其低下、能耗虚高的设施纳入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在工程初步推进过程中,管理中心可以骨干工程为核心,依据全面升级改造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提升灌区整体配套设施,落实智慧灌区理念,与时俱进地推动灌区现代化改造。比如,计量设施改造是灌区供水管理改革、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因此,管理单位应根据现有水利资源供应指标,进行计量设施的更新完善,充分发挥计量设施在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方面的优势,切实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水土资源的协调应用。
除了更新改造常见水利灌区设施外,灌区管理单位还应立足信息化管理角度,将信息化设施投入水利灌区日常运行系统中。充分发挥信息化设施在运行管理过程可视化动态监控、闸门启动闭合设备操作规程实时记录等、数字化清单目录档案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为设施运行效益提升奠定基础。
因为以往的管理模式是管养不分离,给设施维护带来了诸多难题,应多探索发掘灌区设施、设备第三方专业队伍维修养护模式,按照管理与养护独立分离的方式,跟随标准化、规范化工程建设步伐,强化推进设备维修养护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即以重点设施为对象,于设施周边设置维护牌,明确标注设施维护责任人、维护内容、维护周期,落实专人维护管理方针,保证日常运行过程中设施功能的有效发挥。同时,为了保证设施维护保养工作效率,管理单位应根据现有设施维修养护要求,结合设施维修养护人员数量、能力、专业素养和年度资金计划,进行设施维护管理范围的动态调整。通过打包管理的维修养护方式,强化推进设施维修养护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
灌区设施维护不当、运行管理不善是除自然灾害、自然老化、设计施工决策失误以外设施失事的主要原因,关系着灌区农田的正常灌溉。因此,灌区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应贯彻科学管理,防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及时清除渠道内堵塞物以及渠堤上采石、堆放杂物、违章建筑、放牧,及时修复渠道冲刷破坏位置。特别是在强降雨频发、河流下泄量增大的主汛期,灌区设施维护管理人员应注重防控因山洪灾害而引发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损坏事故,比如,干渠预制块冲毁、填方基础沉陷、干渠决堤、机电设备被淹没、干渠预塞等。针对上述问题,管理人员应与上游防汛指挥部门配合,及时了解水雨情,依据相关制度、检查台账,在灌区重大危险源管控台账建立的前提下,进行安全巡检+隐患排查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完善。同时设置抢险应急预案,分批次赶赴现场采取针对性行动。比如,在渠首装设铅丝石笼作为临时导流墙,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清除导流墙内杂物、干渠堵塞物以及泵站内部积水等。同时,管理人员应主动与财政、监理等部门负责人沟通,就灌区渠道等设施整修维护商讨部署意见,明确引水渠加固、倒虹吸防渗、总干渠硬化防渗、渠道塌方修复、渠道清淤等事项实施要点,杜绝因设施维护不合理而导致的水田抛荒现象,扩大高标准农业发展面积。
除正常维修养护工作外,设施维修养护人员还应根据设施现场运行情况,及时记录维修养护过程,与日常运行记录形成闭环系统的设施维修养护台账。在此基础上,定期组织检查小组对现有设施维修养护台账内容进行核查,以此作为人员绩效考核以及工资薪酬激励的依据。通过将设施维修养护与负责人个人业绩挂钩,可以激发设施维修养护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保障设施维修养护作业高效率、规范开展。
因各种条件所限,灌区建设以来,引进和留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困难,传统管理模式下,许多管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整体专业水平不高,与现代灌区的运行管理存在较大的差距,先天没学、后天不学的也大有人在,无法满足日益推进的标准化管理需要。面对管理人员水平不高的现状,管理单位应从发展视角入手,制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细化管理人员奖励惩处条例。把学习培训作为工作常态来抓,根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情况,组织管理人员定期参与培训。
一方面,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中心应贯彻走出去、走进来的方针,可以利用本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不定期授课,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从周边水利灌区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管理技能的人才,或者组织本单位管理人员到兄弟单位学习,逐步组建一批善于管理且懂得经营的专业管理团队,避免因管理人员水平低下而导致的灌区管理水平欠佳问题。同时,考虑到内部临时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管理单位应利用分批次轮训的方式,安排经验丰富的水务系统名师,从电气基础知识、涵闸机械、运行维修、安全操作等方面,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系统讲解。特别是在信息化设施应用前,水利灌区管理单位应组织专门人员为管理人员介绍信息设施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通过对信息化设施相关业务进行培训,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网络应用技能,规范业务操作,为下一步灌区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在管理人员考核方面,管理单位可以根据管理者岗位职责要求,利用管理体制改革机遇,进行全部待管理事项、已完成事项的逐一梳理。并根据现有管理制度,依据岗位对接事项、事项对接人员的手段,进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说明的细化完善,编制口袋书,对号入座,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责任意识。在这个基础上,从管理指标入手,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惩处方案进行具体量化,激励管理人员自发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便提升水利灌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如,将“遵守纪律,坚守岗位”纳入绩效考核管理指标,保证重点闸站24小时有人驻守,若擅自脱离岗位,则按照积分制考核要求,对岗位人员逐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每月考核累计不合规人次达到一定,则主要管理者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反之,在部门内无一人次违规时,给予相关人员及主要管理者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灌区管理上台阶是发展趋势,直接对区域现代农业的建设造成了影响。虽然我国对水利灌区加强了管理,但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农田水利灌区功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灌区管理单位应对现有管理设施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维护管理方案,提升管理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为灌区的健康有序运转提供充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