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及时代意义*

2021-04-03 15:32孙海涛李春雨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务医疗卫生中国共产党

赵 群,孙海涛,李春雨

(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zhaoqun119@sina.com)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卫生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思想精髓,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红医精神有着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并在苦难与辉煌中代代相传、交相辉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医精神仍然是激励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不断求是创新的精神力量,仍然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崇高价值追求。

1 红医精神的历史依据

所谓“红医”,顾名思义,即“红色医生”或“红色医疗”。除此,根据中国医科大学校史资料,还有“红色军医”“红色卫生干部”“红色医疗专家”“红色医务工作者”等诸多提法。“红医”一词,主要来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卫生事业的创建。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开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8年4月,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提议,要求全党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努力建立红军[2]。由于长期处在缺医少药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加之根据地疾病流行,伤病员数量越来越多,苏区和红军应对革命战争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保障军民健康,提高战斗力,巩固革命根据地,支持长期革命战争,1928年夏,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创建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军医院。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1932年初,学校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2年2月,朱德在红军卫校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3]关于如何培养红色医生,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红色医生”的概念,成为红医精神的源头和根脉。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挫折。1934年10月,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跟随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红军卫校师生不仅承担部队的伤员救护工作,而且还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生死考验。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但红军卫校师生中已经有许多同志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俞翰西等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在艰苦的长征中,红军卫校师生经历了炼狱之旅,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成为红医精神形成的实践来源。

抗战时期,红军卫校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此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斗争形势比以往更为复杂,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卫校师生继续坚持办学。1939年1月,毛泽东在八路军卫生干部扩大会议上,提出要高度发扬民族革命的卫生工作精神,用以支持长期艰苦抗战[4]。1939年11月,来华援助中国抗战的胸外科医生白求恩因抢救八路军伤员而不幸病逝。为此,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学习,并在延安持续开展了宣传、学习白求恩精神的一系列活动。毛泽东初步阐释的白求恩精神,就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1940年9月,毛泽东视察卫生学校并作报告,后经毛泽东提议,党中央批准,卫生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1年夏秋之交,中国医科大学第十四期学员毕业,毛泽东亲笔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题词不仅成为当时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行动指南,而且也为红医精神价值内涵的完整表述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

红医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一员,又有其独具特色的价值内涵。红医精神产生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定年代,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卫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关于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其价值内涵包括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价值取向,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等基本内容。

2.1 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毛泽东一贯强调,医药工作者一刻也不能脱离政治,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医生一定要政治好”“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马列主义的政治学习”,实行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和又红又专的方针[5]。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灵魂。政治坚定,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的指挥。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医科院校,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战斗在艰苦的根据地,发展人民卫生事业,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长征时期,红军卫校师生随红军践行了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并同张国焘分裂主义和反中央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医务人员的血与战士的血一同流洒在人民解放的战场上,哪里有伤员和患者,哪里就有红色医生。即使在特殊的动乱年代,红医仍然一心向党,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既是一种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可贵品格,更是一种“历经曲折志依然”的信仰坚守。

2.2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价值取向

红医精神的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二是大爱无疆的生命至上理念。无论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还是生命至上价值理念,体现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始终坚守永不背离的都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总原则。

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对医德传统与伦理原则的继承,要求以尊重人的生存权利为前提,将救治患者生命作为唯一宗旨。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也就是人民政治立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创立之初,朱德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就要求:“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6]。1933年,长汀福音医院改编为中央红色医院后迁到瑞金。毛泽东在看望傅连暲时特别强调,当好中央红色医院的院长,必须树立“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不仅要给红军看病,而且要给老百姓看病[7]。延安时期创作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亦明确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1941年,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树立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总原则、总目的,多次强调医疗卫生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为了人民解放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其根本目的是运用医疗技术为人民健康服务。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解决“卫生事业为什么发展?医疗卫生为什么人服务?”这一核心问题。正是在不断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以“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为核心的红医精神。

2.3 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创建到发展的非凡历程。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的创办,就是为了解决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军医学校初创时期,学员学习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常在露天课堂学习、以门板当黑板、以柴碳作粉笔。由于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密封锁,部队药品以及医疗器材严重匮乏,当时手术台就搭在深山老林的茅棚中,红军战士用枪押着刚刚俘虏过来的“白军”医生,以自制的手术刀、钳子甚至木匠用的锯子为伤员动手术。面对艰苦的医疗条件,贺诚领导红军总卫生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埋头苦干,创建了红军第一个卫生材料厂,解决了根据地缺医少药问题。延安时期,在抗战相持阶段的艰苦岁月,师生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们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种地种菜,还利用课余时间纺线、织布、打草鞋以及编筐扎箩。1941年7月,学校举行了建校十周年展览会,中央多位领导前来参观,朱德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埋头苦干”。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红医工作者以自己的艰苦奋斗、牺牲奉献,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生动地诠释了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

2.4 技术优良、求是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

技术优良、求是创新是红医精神区别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的独有之处。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是通过医疗技术去履行崇高职责,如果没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没有过硬的本领,就不可能用最佳的诊疗手段,解除患者痛苦,使其恢复健康,救死扶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非常重视并多次强调医务工作者在专业技术上精益求精。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建立之初,毛泽东将“技术优良”确立为学校的办学方针。1932年2月,朱德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红色军医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6]。1939年,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医务工作者向白求恩学习,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毛泽东称赞白求恩的医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是很高明的;同时, “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8],毛泽东也提出了严厉批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多次指出,医生必须具备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素质。如果医生不刻苦钻研,就不能在医学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由此可见,“技术优良、求是创新”不仅是中国共党培养红色医生的专业技术要求,也是红医精神的应有之义,更是红医精神的发展动力。

3 红医精神的当代价值

红医精神的形成、丰富和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也是构成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医精神的价值内涵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展现及内在要求。因此,在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红医精神对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建设发展、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3.1 红医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红医精神的核心理念。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至高原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虽然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医疗卫生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直接反映,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医疗卫生问题,那么将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甚至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传承红医精神,弘扬红医文化,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理念,在医疗卫生改革政策中直接体现党的性质宗旨与执政理念,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且对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亦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2 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的精神引领

红医精神是通过一代代人的牺牲奋斗所积淀的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卫生文化的价值内核与思想精髓,不仅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红医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指导下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无论政治信仰,还是价值取向,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伟大斗争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卫生事业的创建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这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对人民群众而言,解决好医疗卫生问题,就是向人民群众提供了健康保障和直接利益。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只要解决好医疗卫生领域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好红医文化与红医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进而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的精神指引。

3.3 红医精神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提供重要道德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大潮下的利益驱动,在医疗卫生领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表面看是医德医风问题,实质则是红色卫生文化传统的断裂及红医精神传承的缺失问题。红医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传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卫生事业发展的精神命脉。在新时代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更不能抛弃红医文化传统,丢掉红医精神这一根本。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必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1941年,毛泽东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生动诠释了红医精神的理论内涵。70年后,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老校友王鹤滨在解读毛泽东题词精神时,不仅认为:“救死扶伤”的精神,就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且提出“毛主席一向重视人民的疾苦”“他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和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泽东题词精神是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既有物化的表现形态,又体现了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在今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中,除了制度建设,还应充分发挥红医精神的道德支撑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传承弘扬红医精神,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情怀,不仅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而且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亦将起到积极的道德引领和支撑作用。

3.4 红医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卫生与健康问题,这一问题若不能有效解决,必将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将健康视为最重要的民生,并围绕如何保障人民健康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发展卫生事业的新思想、新战略。从人民健康到全民健康再到健康中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健康观在理论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而且也是红医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为红医精神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伟大实践,红医精神也必将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体现党的新时代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但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首先实现中国人民的健康梦。如果不能发展好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好全体国民的健康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健康梦就难以实现。红医精神在人民健康问题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能够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发展卫生事业“为什么?”和“为了谁?”这一核心问题,能够真正体现政府和执政党“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意志,因此,继承、弘扬和创新红医精神,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医药卫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也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医务医疗卫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